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慧  崔秀娜  沈芳  费阳春  刘莹 《科技信息》2010,(3):I0023-I0024
目的:研究羊蹄浸提物对农田常见致箱真菌(如苹果腐烂病菌、葡萄黑豆病菌、葡萄白腐病菌等)的抑制作用。方法:本试验采用醇提法来提取羊蹄中的抗真菌成分,采用85%乙醇作为漫出剂进行试验;采用滤纸片法来测定羊蹄浸提物对农田常见致病菌(如苹果腐烂病菌、葡萄黑豆病菌、葡萄白腐病菌等)的抑菌活性,并用共孢作对照试验,把抑圈直径作为羊蹄浸提物抑菌活性指标,直径越大抗菌活性越强。  相似文献   

2.
果树腐烂病是果树主要的病害之一。笔者认为,由于该病原菌的独特性和独特发病规律,选择理想的药剂及剂型杀死该病菌至关重要,也是治愈此病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药剂筛选,分散剂的选择,稳定剂的选择,粘着剂的选择,配方剂型设计,并在兰州市榆中县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本剂兑水3~5倍涂干,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效为87~95%。200~300倍液枝干喷雾,防效为76~92%。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测试了混酸铜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苹果腐烂病菌(Cytospora sp.)、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amaydis)、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ehw)4种植物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混酸铜在浓度为0.05mg.mL-1时对上述除水稻纹枯病菌外的其它3种病菌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达到60.2%。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无花果(Ficus carica L.)的叶为材料,采用酸碱法对其酚类物质进行了提取、分离,以苹果腐烂病菌等5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种,对该酚类物质的农用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酚类物质对苹果腐烂病菌等4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EC50均低于100μg/ml,对桔炭疽病菌也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活性与无花果叶的粗提液相比,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抑菌活性及增效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几种林木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供试林木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苦参碱对杨褐斑病菌和龙竹材霉变菌抑制作用较强,致死中量EC50分别为123、272 μg/mL.氧化苦参碱对杉木猝倒病菌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26μg/mL,活性比供试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EC50=91μg/mL)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EC50=283 μg/mL)的活性高.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供试林木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中苦参碱对松枯梢病菌抑制作用较强,EC50为428μg/mL;氧化苦参碱对华山松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为323μg/mL.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与合成农药按1:5质量比混合进行林木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抑制增效试验,结果表明混剂的EC50均低于34 μg/mL,共毒系数明显大于100,对华山松腐烂病菌具显著增效作用,对杉木猝倒病菌具不同程度的相加或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治腐灵治疗苹果树腐烂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1993─—1995年田间试验表明,治腐灵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为:病株减退率78.6%,病块减退率90%,抑制复发效果达97.8%,新生愈合组织平均宽为1.5cm左右。  相似文献   

7.
以水难溶性锌盐(共轭亚油酸锌)及水溶性锌盐(葡萄糖酸锌)为目标药物,考察氮酮、油酸、二甲亚砜、尿素、谷氨酸钠5种常用透皮促进剂对形成凝胶剂、油溶性膏剂经皮渗透性的影响。制备两种锌盐的凝胶剂和乳膏剂,采用Franz扩散池和离体小鼠皮进行体外透皮吸收试验,测定一定浓度透皮促进剂下,10 h锌盐的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Q)。结果 3%二甲亚砜对共轭亚油酸锌凝胶剂增渗比EF最大,为2.68;2%谷氨酸钠对葡萄糖酸锌凝胶剂EF最大,为2.19;而3%二甲亚砜对形成膏剂的两种锌盐促透效果最好,共轭亚油酸锌膏剂EF为2.65,葡萄糖酸锌膏剂EF为2.87。说明在水润湿的凝胶剂中,二甲亚砜为水难溶性锌盐的最佳促进剂,谷氨酸钠是水溶性锌盐的最佳促进剂;二甲亚砜为膏剂中锌盐经皮渗透性较佳的透皮促进剂。  相似文献   

8.
陕北苹果常见真菌病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组织分离法从陕北苹果的6种常见真菌病害的病组织中分离出了9种病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病原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分别为苹果黑腐皮壳菌、壳囊孢菌、苹果干腐病菌;早期落叶病菌4种:分别有褐斑病由苹果盘二孢菌引起,斑点落叶病由苹果链格孢菌引起,灰斑病和圆斑病分别由梨叶点霉菌和孤生叶点霉菌所致。另外还有引起苹果果实病害的苹果轮纹病:梨生囊孢壳菌和苹果炭疽病:围小丛壳菌。  相似文献   

9.
链霉菌(Streptomyces sp103)发酵产物对4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链霉菌Streptomyces sp103的发酵液及其菌丝体的乙醇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病菌、苹果轮纹病菌、苹果炭疽病菌、油菜菌核病病菌4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发酵液对4种病原真菌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100%,86.7%,82.9%和100%,而其菌丝体的乙醇提取物对3种病原真菌的相对抑制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0.
斑蝥素对植物病原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斑蝥素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500mg/L的斑蝥素溶液对所测的9种植物病原细菌均无抑制作用,对所测的8种植物病原真菌中的水稻纹枯病菌、棉花立枯病菌、蚕豆菌核病菌、油莱菌核病菌、苹果炭疽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等6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500mg/L的斑蝥素对水稻纹枯病菌、棉花立枯病菌、苹果炭疽病菌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强。以不同的斑蝥素提取物浓度处理水稻纹枯病菌,实验结果表明:斑蝥素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生长的战EC90=4.80mg/L,EC50=1.84mg/L,且10mg/L的斑蝥素对水稻纹枯病菌菌核萌发的抑制率为100%。  相似文献   

11.
清初学者颜元在批判前人对"格物致知"解释的基础上,以"习动"、"日行践履"的求知观为出发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亲自动手去做实际的事情,真切接触事物。同时提出"知以物为体"的观点,强调以"六德、六行、六艺"为内容的"三物"为实践对象方能得到真知,并有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鈇钺”、“鈇锧”二星官,在部分典籍中亦作“铁钺”、“铁锧”。文章对此二星官名称的源流做了较为细致的探讨。“铁钺”、“铁锧”是明清以后才出现的笔误和以讹传讹,并非名称通用。  相似文献   

13.
《庄子》"重言"与"赋比兴"有着渊源关系,"重言"由"赋"中"记言"演变而来;"比"、"兴"手法的介入,使"重言"由直笔变为曲笔;"重言"由"直笔"到"曲笔"是一个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4.
“兴”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内涵最复杂、释义最繁乱的范畴,古今学者对此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古代学者主要从发生论、体用论、创作论、艺术效果论、艺术接受论方面进行了研究,今人在对古人研究进行清理的基础上,从发生论、体用论、本质论、存在论、创作论、功能论角度进行探讨,研究角度更宽。本论文对古今学者研究的概况进行了梳理和简要评述,希望能给研究者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司马相如《长门赋》、班婕妤《怨歌行》《自悼赋》以及左贵嫔《离思赋》四篇汉晋宫怨诗赋,向人们昭示了古代宫廷女性,尤其是宫妃几难避免的生命悲剧。四篇诗赋在古代宫怨文学的建构中提供了经典的范式,形成望幸、忧宠、自悼、思亲四个情感主题,在中国宫怨文学情感与主题史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奠基作用和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王锡阐(1628—1682年)有关天体运行的3篇文献《历说.五》、《日月左右旋问答》和《五星行度解》的基础上,分析了王锡阐改上三星本天之行为左旋的原因,揭示了《晓庵新法》中以地心为心的五星运动模型和《五星行度解》中的类第谷体系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王锡阐对第谷模型进行修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杜甫,一向给人以老成持重、忧国忧民形象,但一个诗人不可能只有老成持重、忧国忧民的一面,冲动的、怯弱的、柔情的更具有人情味的杜甫时常隐没于他的诗文之中,需要去寻找和发现。对月夜的分析,可以尽可能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杜甫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从原始诗性思维的角度,从语言结构或思维模式上对赋比兴进行了再次解读,从而再次佐证了一个从古至今一直在运行着的一个思维的图式:“赋比兴”的思维模式,其实本质上还是“物我”两极的原始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9.
《乐府指迷》是南宋末季沈义父撰写的一本词学理论著作,其内容主要是针对雅词创作而言,其主旨是为雅词创作制作艺术规范。而何谓雅词,在沈义父看来则不仅是词的旨意之雅,还包括下字用语的文雅。在其理论来源方面,则主要来自于吴文英的梦窗词和周邦彦的清真词,两者之间又以清真词为主。  相似文献   

20.
贾谊因赴湘在空间上开始了中国大一统政治局面贬谪士人精神苦境的历程,与屈原的不期相遇,开启了士人吊屈、悲屈之风。他对屈原的解读,不仅是儒道思想的交锋、融合,更是他对屈原“悲世之风”继承之后的解脱。同时,楚文化在沉寂百年之后因贾谊而再度兴起,并超越历史空间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渊源与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