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必然要求传统教育针对现状做出相应改变.2012年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以其开放性、实时性及方便学习等特点,一出现就受到大学生的欢迎[1].随着2013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等高校先后加入MOOC平台,我国各大高校也纷纷着手建设适合自己学校的MOOC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MOOC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学习者可以选择在自己最高效的时间进行学习,可以反复观看视频直到理解掌握为止.因此,从知识点传授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挑战.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并以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书写实验报告及期末复习考试等方面分析和探讨公共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善实验教学效果,探索了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方法,提出网络协作式开放实验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网络课程平台为基础,结合协作学习方式,建立了选课系统,对教学方式、实验内容进行改进.保障了实验课程的协作式开放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分析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主干课程,其覆盖面广、实用性强."互联网+"为新时期分析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这一背景下,分析了分析化学的教学现状,阐释了课程建设的意义,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入手,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建设与实践,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线实验远程教育已经成为可能,只是目前电子电气专业课程中在线虚拟实验项目内容相对简单.对高校该类在线虚拟实验项目建设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当前在线虚拟实验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型的在线虚拟实验教学模式,为其他课程内容的在线实验教学研究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不足,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等问题,逐步建立起了以学生为主体,多层次的物理实验开放教学模式.将网上预习系统纳入教学体系,课程考核方式增加了操作技能考核和论文考核,整合教材,增加新内容,体现出综合和创新的特色.实践表明,这种开放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为学生构建一个研究性的学习平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以实践技能为主线,以电子制作任务为引领,以仿真教学与在线课程资源为支撑的教学模式。其中,依据技能点,精心设计电子制作任务,能把枯燥的《电子技术》课程变成生动有趣的电子制作课;仿真教学和在线课程资源,为技能培养给予辅助与支撑,便于学生任务的实施及问题的解决。实践证明,面向实践技能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在线学习平台的高辍学率问题,提出了基于图卷积模型的在线学习辍学预测方法,通过分析学习者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行为特征,及时发现学习者的辍学倾向,采取预防或补足措施.首先,将学习平台采集到的行为数据作为时间序列数据,使用ResNet-50作为局部特征提取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构建包含时间信息的特征向量.其后,将多维特征向量作为图卷积网络(GCN)的节点特征,通过两个GCN网络层建立相关特征的内在联系,并通过数据扁平化尽量保留更多的信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CC)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预测准确度高于其他先进方法.  相似文献   

9.
数字音频编辑是教育技术学的专业课程,通过世界大学城平台设计开发网络课程,提供在线学习,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在线学习为辅的混合式教学.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0.
在开放式课程背景下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为对象,将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性、基本测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4个层次体系;整合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资源,形成矿业特色的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课程.实践了"必做+选做"的开放教学模式,将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于开放式课程体系中.发挥网络平台助学、助教和助管的功能,将学生预约选课系统纳入网络平台中实现了网络预约实验.实践表明,这种开放式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为学校提升了教学质量,还为实践开放式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开放式数学实验课(简称开放实验)是高等院校公共数学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本文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开设开放实验的经验,阐述了对开放实验内涵的理解以及对开放实验目的的认识。通过开放实验的实现过程探讨了其课程开课体系、开课模式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新形势下资源勘查工程等地质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突破传统古生物学实验课程支撑性不足等困境,探讨了问题式学习(PBL)模式在古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该课程教学设计以构建开放式和多重性问题为导向,实现利用化石记录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期望.课程结构体系实践主要包括问题驱动创设情境,协作开展化石观察,开放实验与成果考核环节,最终实现学生知识内化和协作能力提升.课程评价表明,PBL模式教学实践在应用及协作能力培养方面优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前提是问题合理构建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课程评价的实时反馈及师资力量的科学配置对PBL模式教学的有效约束.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探索《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的内容(文本、图片、动画、视频、试题库以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职业岗位能力方面的体现,并结合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阐述在建设《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资源的众多环节中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注重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注重岗位实践环节的完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14.
以泉州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为例,探讨了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教学目标,提出高师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实习区域与实习内容、实习方法、实习评价等四大板块,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建设效果评价.泉州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实践,从整体上构建了高师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建设规范的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对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研究生应用概率统计课程为例,基于移动信息平台,从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案例库和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5个方面,对应用概率统计课程的优质课程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实践表明,优质课程建设对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推动先进技术的应用,构建自主的学习平台,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以促进"新工科"建设为目标,综合考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从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角度入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提出了多元立体式教学模式.在加强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线上资源,将MOOC、SPOC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作为补充,组织教学活动,使线上线下协调一致.教学实践表明,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人类社会的教学过程已经历了师徒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两次变革,随着电子媒体的产生与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必将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认为我国高校地理课程教学不但适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而且已具有一定的技术与物质基础,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革新高校地理课程教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胡选萍 《高师理科学刊》2013,(4):105-107,120
从生物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验课程实施、实验课程载体优化与实验课程反馈评价四个方面详细地讨论了生物实验课程资源的优化途径.提出生物实验课程资源双向"立体式"优化策略,对于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实验综合素养,增强科学研究热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主要是通过数学实验课程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环节,从而提供一个更适合高师院校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经验和资料(包括内容选择、环节安排、教学方法以及配套的教材和软件)。并对数学实验课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人类社会的教学过程已经历了师徒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两次变革,随着电子媒体的产生与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必将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认为我国高校地理课程教学不但适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而且已具有一定的技术与物质基础,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革新高校地理课程教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