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湿地面积发展模型不仅是非平稳序列,而且是非发散的季节周期相关序列,季节序列的特点是季节时滞处强相关。应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扎龙湿地面积演化动态,可有效地剔除用于预测的历史数据中的野值及奇异点,修正了预测结果,对湿地面积演化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利于建模和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湿地发展面积预测建模速度快、预测精度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图4,表3,参3。  相似文献   

2.
以扎龙湿地中出现的盐碱化趋势分析来说明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尤其是人为活动的干扰下,扎龙湿地中出现了盐碱化加强的趋势,这不仅仅表现在盐碱地的总体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在盐碱地结构中中度和重度盐碱地比例的增加;盐碱地的主要转入类型为草甸草原;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也有从实验区向核心区扩散的趋势。图3,表3,参14。  相似文献   

3.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长白山林区抚松和安图县1986、1995、200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森林景观及其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引入平均周长面积比、相对聚集度、斑块密度和周长面积分维数景观指数对该地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海拔、坡度等自然因素对山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及其变化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受人类影响程度较大的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和坡度较小的区域,而且变化幅度较大的几种土地利用类型也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和坡度较小的区域范围内。作者认为人类活动和国家政策的影响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和直接因素,土地利用更加注重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后期的择伐代替皆伐等采伐方式、封山育林、生态省建设政策的实施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方式,有效地保护了研究区的森林资源和景观生态。  相似文献   

4.
湿地农田化过程对别拉洪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50年间,别拉洪河流域湿地农田化过程导致土地利用剧烈变化。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利用别拉洪河流域5期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湿地农田化过程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近50年农业耕作,整个别拉洪河流域地区已成为一个以农田景观为主要类型的景观生态系统,湿地面积由8 421.58 km2减少到2 394.68 km2,耕地面积由330.47km2增加到7 864.23 km2。近50年来别拉洪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了324.24亿元,损失幅度约为61.05%,平均每年损失了6.36亿元。大面积湿地转化为农田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图2,表3,参12。  相似文献   

5.
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框架的基础上,运用基于RAGA的PPC模型(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聚类模型),借助扎龙湿地多年统计数据,将多维数据指标(样本评价指标)转换到低维子空间,获得指标体系最佳投影方向和投影值,做出判断,从而初步实现对扎龙湿地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表2,参8。  相似文献   

6.
鲁东南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临沂市1991、1996、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临沂市14a间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5年间临沂市农业用地面积增加,农业用地结构发生变化,园地变化速度最快,与1991年相比,增长率达48.35%,林地有所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居民点与工矿用地1996~2000年间动态变化率相对较小;1991、1996、2000、2005年临沂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67.86、268.89、270.47、276.61,土地呈现高度开发利用状态。政策因素、经济和交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都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图4,表3,参15。  相似文献   

7.
利用覆盖穆棱-兴凯流域范围的50年代1:10万地形图以及1980年Landsat MSS影像和2000年Landsat TM影像,分别通过数字化和人工交互遥感解译获得研究区1954年、1980年和2000年的景观格局分布图。参照国家通用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根据研究区具体情况,将研究区域景观分为8种主要类型,分别为旱田、水田、湿地、森林、草地、水域、城乡居民地和未利用地。考虑农田-湿地区域的具体情况,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作为基础来计算生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利用Con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得到不同时间点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构成。结果表明:作为三江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穆棱-兴凯流域在过去50年亦经历了剧烈的湿地农田化过程。其中1954~1980年这一时段是区域景观格局变化最为剧烈时期。在50年间,自然景观面积迅速缩减,大面积的农田取而代之。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在近50年间减少超过25%,约254.92亿元/a。由于湿地等自然景观的大量减少,气候调节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和废物处理功能明显下降,减少的价值量分别为75.71亿元/a、71.74亿元/a和65.44亿元/a。农田的面积持续增加加强了区域的食物生产功能,近50年增加的价值量为4.02亿元/a。表4,参11。  相似文献   

8.
阜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8年和2006年两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利用ARCGIS等图像处理软件,完成影像的解译。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计算研究区各景观指数,对阜康市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研究表明:阜康市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除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有所减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斑块形状指数总体趋于下降,说明阜康市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逐步加强。在类型水平上,癍块的自相似性减小,几何形状趋于复杂化;人类活动驱使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呈现出离散分布的趋势。从景观水平上看,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景观破碎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加。而优势度指数呈减小趋势。总体来看,人类活动破坏了阜康市绿洲内部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并且这种趋势还在加强。图2,表4,参19。  相似文献   

9.
河北坝上地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围场县最近两期土地详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表、转移矩阵和区间相对变化率比较表;再结合有关社会数据,对1992~2002年围场县10年间土地转移情况进行空间分析;进而探讨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变,分析坝上、坝缘和坝下3区间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揭示了不同类型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机理,为当地结合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表4,参8。  相似文献   

10.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通过历史时期地图数字化和遥感图像解译得到三江平原1954-2005年的6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过去50 a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定量评估了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其变化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954-2005年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沼泽湿地面积比例从32.58%减少到7.44%,耕地面积比例从15.84%增加到55.16%。过去50 a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不断减少,减少幅度达48.00%。通过空间变化统计分析得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增加、没有变化的区域分别占58.16%、26.62%、15.2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区域内多发生由单位生态服务价值较高的沼泽湿地、林地和草地向耕地的转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区域发生了由单位生态服务价值较低的耕地向草地和林地的转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本不变的区域多为难以开垦的林地所覆盖。以上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造成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的主导因素。图5,表3,参15。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寻求三江平原农作物播种面积和沼泽湿地面积两者间的合理比例,使之既能保证粮食生产,又能维持沼泽湿地的重要功能,有必要对三江平原粮食生产与沼泽湿地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在获取过去50多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选取表征粮食生产效益和沼泽湿地效益的评价指标,应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建立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两者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动态分析与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农业生产和沼泽湿地环境是比较协调的。该时期三江平原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58万hm^2,沼泽湿地面积为282万hm^2。此结果可以作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恢复程度的一个参考标准。按高产水平计算,三江平原可提供111077t粮食,而三江平原的生物种类可以恢复到建国初期的95%。图8,参25。  相似文献   

12.
根据扎龙珍稀水禽栖息地生态环境的特点,以生物指标、环境指标、景观结构指标和人类活动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分配各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运算和隶属度分析,将扎龙水禽栖息地生态脆弱性分为极度脆弱、高度脆弱、中度脆弱、一般脆弱和不脆弱5个等级,研究结果为该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图1,参18。  相似文献   

13.
贵州水稻栽培专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水稻栽培专家系统于1999年开始研制,系统决策推理部分利用雄风6.1开发工具实现,专家咨询与知识部分用网页设计实现,系统包括栽培决策与咨询、生产管理宏观决策、基础知识、适用技术规范、常用资料、多媒体技术培训等模块。系统2001~2003年累计推广面积8 422.6hm2,其中示范1 880.1 hm2,辐射面积6 542.8 hm2,平均增产757.65kg/hm2,共增产稻谷638.1万kg,系统与实际的吻合度达90%以上。通过示范表明贵州水稻栽培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将成为未来贵州水稻生产发展的热点,为贵州水稻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参3。  相似文献   

1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种植业劳均耕地面积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具有时间序列的对象的预测模型 ,并提出了基于本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 ,在此基础上 ,对吉林省榆树县大坡镇西山村的种植业劳均耕地面积作了预测 .证实了本模型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室内厌氧培养法,对闽江河口芦苇与成草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动态及外源氮输入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芦苇湿地与成草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最大值均出现在培养后第5d;季节变化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9月和12月,最低值均为7月;外源氮输入对成草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具有抑制作用,并与对照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差异显著(P〈0.05)。图3,参27。  相似文献   

16.
对上海梦清园人工芦苇湿地中脱氮生物以及脱氮效果进行1年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湿地中氨氮的平均去除率21%,总氮的去除率16%。氮去除效率与水体硝化细菌数和植物量有显著的相关性。作为处理微污染水体用的人工景观湿地.其脱氮效果弱于现有的文献报道,且该湿地反硝化作用不明显,硝酸盐氮在系统中产生累积。图4,表1,参9。  相似文献   

17.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耗散结构性。针对当前中国湿地利用和保护面临的问题,利用耗散结构理论与熵,加以研究。结果表明,耗散结构理论对恢复湿地生态、发展替代产业、湿地利用与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图1,参11。从新的视角最后提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