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许多报刊杂志不断刊登有关吃人植物的报道,有的说它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原始森林中,也有的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时有发现。这些报道对各种不同的吃人植物的形态、习性和地点作了详细的描述,结果使许多人相信,世界上的确存在这样一类可怕的植物。但十分遗憾的是,在所有发表的有关吃人植物的报道中,谁也没有拿出吃人植物吃人的直接证据——照片或标本,也没有确切地指出它是哪一个科,或哪一个属的植物。为此,许多植物学家对吃人植物是否存在的问题产生了怀疑。  相似文献   

2.
3.
菊科的大丽花,北京叫西番莲,而在西番莲科中有一种植物也叫西番莲,大丽花是草本植物,其中文名译自英文dahlia,西番莲为藤本植物,这两种植物没有亲缘关系,这是异物同名。同样是大丽花,也叫天竺牡丹,在广东则有三种叫法:大理菊、苕菊、洋芍药;而西番莲也叫转心莲、西洋鞠,在云南叫洋酸茄花,在广西叫时叶草,这是同物异名。植物中文名的混乱,在工作和生活中增加了许多麻烦与困惑。植物拉丁学名的命名要好得多,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确立了生物分类的双名法,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学名由两个拉丁化名词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即种的名称是一个属名后面加单个种加词(specific epithet)的双名组合。例如大丽花的学名为Dahlia pinnata Cav.,它是1791年由植物学家Antonio Jose Cavanilles(卡瓦尼列斯)定名的;西番莲的学名为Passiflora coerulea Linn.,它是1753年由林奈(Carolus Linnaeus)定名的。种和属的学名后常附定名人姓氏,以标明来源,便于查找文献,有时还要注明定名的年代。双名法的确立结束了动、植物分类命名的混乱局面,大大促进了科学分类学的发展。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属或种只能有一个学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时,便是“同物异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提出的学名,摒弃较后的异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属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便是“异物同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这叫做“优先律”。植物的命名依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其实它是世界各国植物学工作者在处理植物名称时所要遵守的规则,其本身并无任何法律的意义,“法规”(code)一词乃是我国学者的习惯用法而已。《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第1版产生于1905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第2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国际植物学会命名法分会专门从事法规的修订工作,每一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之后出版的新版法规,均毫无例外地取代以前的各版法规,成为当前有效版本的法规。植物中文名命名目前没有正式法规(或叫规则)。共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已全部出版,这对统一植物名称是十分有意义的,但《中国植物志》对植物中文名只要求“选择其一个为正名”,其余名称为“别名”,由于受作者地域性限制或个人的偏爱,在名称取舍上有很多个人主观成分,而各省(自治区)出版的地方植物志,在名称上也不尽与《中国植物志》一致,因此,制订植物中文名命名法规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有专门研究植物命名法规的,并且为国际植物学会命名法分会的委员。近年研究法规后继乏人,在修改法规的国际会议上没有多大的发言权。其实,我国对植物命名的研究是有基础的,早在1954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订的《种子植物名词》对中文名有18条审定原则,《中国植物志》以及一些专业刊物对此也有一些规定。植物种类繁多,欲求审订完备,决非短时间内所能完全实现,但是首先必须对这一工作的意义,确定共同的认识,使植物名称涵义精确,切合实用,不拘于旧习。《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指导思想是:“植物学需要一个被各国植物学家所使用的、精确而简单的命名系统,一方面处理用于表明分类群或分类单位等级的术语,另一方面处理应用于植物各个分类群的学名(scientific name)。给予某一分类群一个名称的目的不是为了指示其特征或历史,而是为了提供一个称呼分类群和表明它的分类等级的方法。本法规旨在提供一个命名分类群的稳定的方法,以期避免使用那些可引起误会、含糊不清或含混抑或使科学陷入混乱的名称,并将这些名称废弃。本法规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避免产生无用的名称。”这些宗旨也适用于植物中文名的命名。动物和微生物也有国际命名法规,它们的中文名命名也应有类似的法规。  相似文献   

4.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采以《关于一些植物学术语的中译等问题》为题发表了两篇文章(分别载《植物分类学报》28(5):419—424.1990和《广西植物》15(2):189—192.1995),其中对《植物学名词》中的三个术语的中文翻译方面提出了不同意见,现介绍于下。1.hypanthium(托杯) 是被子植物 某些群的花的一种构造,由花托、花被和雄蕊等共同形成,呈盘状、碗状、杯状、坛状或筒状。“托杯”只能代表五种形状之一种,不够恰当。王文采建议改为“被丝托”(“被”代表花被,“丝”代表雄蕊)。2.tepal(被片) 建议改用“花被片”,因这种译法明确,意义毫不含糊,一看就了解是花褙的成员,不会发生混淆。3.bilateral symmetry(两侧对称,左右对称)是指花有一个对称面的现象,如唇形科植物。而bilateral(双面对称的)这一术语又指花有两个对称面的现象,如罂粟科荷色牡丹属。上述两个英文术语非常相似,容易引起混淆,为避免混淆,王文采建议不应用上述二英文术语,建议在描述有一个对称面的花时选用以下两术语:zygomorphic(左右对称的)或monosymmetrical(单面对称的),代替bilateral symmetry的名词可用zygomorphy(左右对称);建议在描述有两个对称面的花时,选用disymmetrical(双面对称的)。(高素婷摘编)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历来哲学必须回答的课题。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百余篇论文。综合和整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开展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关于如何理解自然概念、自然分类和人工自然的问题 1.关于自然概念 自然概念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础范畴。纪树立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概念揭示的是“人化自然界”,是“人的属人的本质”。现实的自然界只能是“在人类历史中生长着的自然界,也即在人的实践中不断形成着的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他认为,马克思断然否定了那种“抽象  相似文献   

6.
木兰作为一种非常名贵的建筑材料和珍贵药材在唐代以前常被提及,之后史籍记载渐少,并常常与其他植物混淆.现代人多认为是今木兰科植物,但历史文献对木兰的记载与今木兰科植物的生物学、药用等各种特性出入较大.通过对木兰的文献记载进行分析,讨论了将木兰原植物弄错的原因,并根据木兰的各种形态学及生态学特征,考证其为今樟科樟属植物阴香.  相似文献   

7.
紫杉醇(paclitaxel)是存在于红豆杉科红豆属Tax-ax L.植物中的一种具有抗癌流性的二萜类化合物.本品属有丝分裂抑制剂,能诱导和促进微管蛋白聚合,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繁殖,对人体正常细胞无伤害,因而是一类全新的抗癌药物.据1999年1月8日出版的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杂志>)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生物物理学家Makowshi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紫杉醇的抗癌作用还可以作用于癌细胞上的Bcl-2蛋白,来促进癌细胞的程序性自杀(apotosis).关于紫杉醇的这种抗癌机理新发现,将有利于科学家研究更为先进的抗癌药物.  相似文献   

8.
<正>博物学著作《檀岛花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8月版,作者刘华杰)是中国人详细记录域外某一区域植物种类的专著。书中的全部观察记录以日记方式逐日写出,介绍的植物:蕨类植物22科,41种;裸子植物3科,4种;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离瓣类81科,313种,合瓣类26科,172种,单子叶植物19科,91种;共计151科,621种。作者的观察与描写为人们深度了解夏威夷的植物种类、本土种与外来种的竞争、  相似文献   

9.
征询命名     
编者按 名词审定工作中常有一些词的汉文名较难命名,或命名意见较分散,或没有较满意的名称。本刊辟此栏目,旨在欢迎广大读者对这类词提出宝贵意见,以便集思广益,择优命名。1.whois 学科:信息技术概念:因特网上的一种信息查询服务,用户使用它可以查询关于人员、域名、网络和主机等信息。关于人员的信息描述了人员所在单位的名称,人员的地址、电话号码和电子函件等。现有名 (包括1998年1月全国名词委征询意见时返回的主要建议):whois[服务]、是谁、信息服务、何氏服务、查询服务、辨识[服务]、寻人服务、询名服务、查户服务、询问查询、网上查询、用户查询、找人系统、人-域查询、人员信息查询、白页服务、户示、呼-址、名录库、查名台、人氏查询器、名录服务器等。2.search engine 学科:信息技术概念:能通过因特网接受用户的查询指令,并向用户提供符合其查询要求的信息资源网址的系统。现有名 (包括1998年1月名词委征询意见时返回的建议):搜索引擎、搜索机、搜索器、搜索服务系统、检索启动(说明:要求简洁意明,避免用音译“引擎”。)台湾名:搜寻引擎3.shoot 学科:植物学概念:植物的地上部分,包括茎、枝、叶。与植物的地下部分root(根)相对应。现有名:条、枝、枝条、冠、苗、地上部等。台湾名:嫩枝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数学史研究的学术活动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947年至1976年为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为第二阶段。本文对两个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