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型番木瓜果酒酿造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木瓜为原料探讨干型番木瓜果酒酿造工艺,研究不同酵母菌种、酵母接种量、发酵温度及果胶酶处理对果酒品质的影响,并对果酒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果酒酵母1398适用于干型番木瓜果酒的酿造;酵母接种量为4%,发酵温度28℃,果胶酶处理2h得到的果酒色泽好,风味佳;0.6%壳聚糖澄清处理效果好,透光率达96.6%;果酒陈酿6个月后,共检出有香气物质42种,主要是醇类9种、酯类22种、烷烃和烯烃类7种及其他种类4种.  相似文献   

2.
柿子经过打浆后,用质量分数为0.2%柠檬酸和0.02%抗坏血酸混合液护色、防褐,50℃,(2~3)h的酶解处理后压榨得柿子汁,添加(150~200)mg/L葡萄酒活性干酵母发酵后,再经澄清、过滤、陈酿等工艺即成半干型果酒,本文对此工艺进行了实验性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探究猕猴桃最优榨汁工艺和猕猴桃酒最优二次发酵工艺,以获得最佳的猕猴桃果酒加工工艺。以"华优"猕猴桃作为原料,通过单因素优化、响应曲面优化、感官评价等技术手段,优化确定猕猴桃榨汁过程中果胶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等参数,以及猕猴桃酒二次发酵过程中的补糖种类、酵母种类及发酵温度等参数。最优猕猴桃榨汁酶解条件:HC果胶酶0.16g/kg、酶解温度36.8℃、酶解时间8h,此时猕猴桃出汁率最高,为81.81%;最优猕猴桃榨酒二次发酵条件:选用苹果浓缩汁进行补糖,用香槟酵母18℃下进行二次发酵,此时所得感官评定分数最高,为84.5。  相似文献   

4.
山楂在我国栽培很广,产量较大。它以果实娇小玲政,嫣红悦目,风味上乘,营养丰富而著称。但近年来,我国山楂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相对地出现了产大于销的状况,影响了果农的经济收入。如何进行红山植果品的深加工,一直是一个令诸多方面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根据当前我国于红果酒走俏市场的有利形势,开发出一种干红山楂果酒酿造的技术工艺。1工艺流程山楂~分选~洗涤~破碎~浸泡、加502~加果胶酶一主发酵~分离~后发酵~补SO。十贮存~下肢~过滤一冷冻~装瓶~成品2生产要求门)山植果实进厂后应进行分选,只有那些纯正的红…  相似文献   

5.
邵建宁 《甘肃科技》1998,14(6):60-61
果胶酶主要用于食品工业的果汁提取、果汁果酒澄清及蔬菜的浸解和液化。笔者在诱变选育出果胶酶高产菌株及其发酵条件研究后,对利用高产菌株进行果胶酶固体发酵及提取分离进行了多次试验,最终确立了一套投资少、见效快、工艺简单的果胶酶生产新技术。1种子制备种子制备...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废弃物产生量逐年增加,但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厌氧干发酵技术主要用于处理总固形物质含量在20%~40%(质量分数)之间的固态有机物,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具有用水量少、容积产气率高等优点。由于较高的含固率,厌氧干发酵技术还存在反应器启动慢、物料搅拌困难、传热传质差等问题。厌氧干发酵装置的创新与工艺参数的优化直接关系到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通过比较典型的序批式和连续式厌氧干发酵反应器的运行特点,分析主要工艺参数对厌氧干发酵运行过程的影响,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厌氧干发酵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提出了当前厌氧干发酵技术存在的不足,并在技术装备和工艺研究方面对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开发厌氧干发酵装置中关键环节的设计方法;开展沼渣流变特性、微生物动态变化等深层次机理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国外专利     
从桔渣中回收残存果汁的方法柑桔榨汁后的残渣中还残留着一定量的果汁。回收这部分果汁对提高工厂的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使柑桔果汁的得率从原来的50%提高到65%。回收工艺简述如下:将榨汁后的残渣粉碎,加入石灰,与石灰反应后榨汁,得到脱水汁液,再经离心分离和筛选,得到除去桔渣的汁液。加热汁液,添加石灰乳,用碳酸浸渍,过滤后,滤液中进行第二次碳酸浸渍,加热,过滤后再经离子交换树脂脱色和脱苦。过滤脱色和脱苦后的汁液,即得到回收果汁。  相似文献   

8.
以西瓜和玫瑰茄为主要原料,酿制玫瑰茄西瓜复合果酒。以酒精度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研究发酵时间、玫瑰茄提取液浓度、酵母添加量和白砂糖添加量对果酒品质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确定复合果酒的最佳配方和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玫瑰茄西瓜复合果酒品质的主要因素是酵母添加量,其次是白砂糖添加量和玫瑰茄提取液浓度,而发酵时间的影响最小。最佳配方和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77 h、玫瑰茄浸提液浓度为3%、酵母添加量为0.04%、白砂糖添加量为44%(均以西瓜汁重量计)。经单宁、果胶澄清处理后的复合果酒,色泽为淡黄色,酒体澄清透明,微酸爽口自然,酒精度为8.33%Vol。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省麻江县蓝莓为酿酒原料,采用发酵法生产蓝莓果酒,选取加入酵母量、发酵时间、初始pH、发酵温度等影响果酒品质的4个关键因子,分别以感官评分、酒精度等质量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蓝莓果酒发酵工艺条件。得到以下结论: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酵母用量为1.0 g/L,发酵时间为7 d,初始pH为7,发酵温度25℃,发酵酒精度为12.7%vol。最终酿造出品质优良,酒液透亮,且具有浓郁香味的蓝莓果酒,为优质蓝莓果酒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混菌种发酵苹果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榨汁后的新鲜苹果为研究对象,以根霉、啤酒酵母、白地霉和产朊假丝酵母为发酵菌种,研究了单菌种发酵果渣、不同组合的混菌种发酵果渣发酵后产物的蛋白质含量变化,并对比了不灭菌和灭菌发酵工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库尔勒香梨和蜂蜜为原料,对发酵型香梨蜂蜜酒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0.1% NaCl +0.04% VC +0.1%柠檬酸钠制得的护色液浸泡梨块20 min后榨汁最不易褐变;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起始糖度19~21%,酵母直投用量0.4%,酒精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约5天,制得的香梨蜂蜜酒酒精度约6%~8%(v/v),糖度约9.0%(v/v),成酒口感好,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利用滇橄榄果机械榨汁后果渣(约50%)作为水解酶类产生茵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生长培养的主要营养原料物,经固态发酵产生单宁酶、果胶酶及蛋白酶的可能性。固态发酵实验研究重点考察了上述3种酶的活性形成的时间过程,培养基选择及其优化参数试验。结果发现在3种酶的产生和培养基还原糖浓度间存在一种相关趋势,即在发酵的初始阶段,当有足量糖供给,测到了最高的酶促活性水平;与此相反,当还原糖几乎被耗尽时,3种酶的产生被完全抑制。固态发酵中单宁酶、果胶酶和蛋白酶活性在培养36h后达到最大值。结果表明,应用固态发酵生产3种酶具有一定优势;大米加滇橄榄果渣的培养基组成是合适有效的选择。该酶曲产品适用于处理滇橄榄果汁澄清,果酒的“去沉淀”。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新鲜的黑果腺肋花楸果实为发酵原料,考察了发酵温度、加糖量、活性酵母接种量、SO_2添加量对野生黑果腺肋花楸果酒加工工艺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的实验设计方法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其最佳条件发酵为:加糖量为20%,温度为27℃,SO_2添加量为40 mg/L,接种量为0.6 g/L.在此条件下进行实验,得到较为理想的黑果腺肋花楸果酒.  相似文献   

14.
以兔眼蓝莓为原料,采用酵母纯种发酵,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确定蓝莓发酵酒的最佳工艺条件,并测定蓝莓果酒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初始糖浓度为14°BX,起始pH值为4.5,酵母接种量为2.0 g/L,发酵温度为31℃。在最佳发酵条件下生产的兔眼蓝莓发酵果酒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59%、55%和60%,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能力,抗氧化能力与果酒体积分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白果为研究材料,通过对酶解和发酵两个阶段的工艺优化,探究白果发酵酒工艺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淀粉酶解配合传统果酒发酵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研究白果酶解和发酵两个阶段中酶制剂添加量、发酵时间、料液比、加糖量等工艺条件,以葡萄糖当量(DE值)、葡萄糖含量、酒精度和模糊数学感官评价得分作为评价指标,筛选白果酶解、发酵的适宜条件。【结果】α-淀粉酶和料液比对白果酶解和发酵两个阶段影响最大;白果酒酶解阶段最佳条件为α-淀粉酶19.1 U/mL、普鲁兰酶2.7 U/mL、糖化酶101.4 U/mL;发酵阶段料液比(g/mL)为1∶6.4、加糖比例为1∶2.6、发酵时间8 d。在此优化条件下,得到的白果酒总糖16.21 g/L、总酸3.24 g/L、酒精度12.7%、干浸出物12.92 g/L、游离氨基酸含量2.18 g/L,感官综合得分为87.35分(满分100分)。【结论】白果发酵后所得白果酒成分指标满足绿色果酒标准,实验结果可为制备白果发酵酒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浓香型白酒发酵糟为微生物源,经青梅酒发酵试验,以酒精度和感官评价为指标,筛选出2株耐酸性好、发酵能力强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测序鉴定。鉴定结果表明,2株菌株均为酿酒酵母。根据2株酵母各自的发酵特性,采用双菌株混合发酵工艺进行青梅果酒的发酵。实验对菌种比例、接种量、碳源、p H值、温度共计5个涉及到青梅酒质量的主要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优化后的青梅果酒发酵工艺为:以白砂糖﹕葡萄糖=4∶1(质量比)为混合碳源,初始p H值为5,混合酵母(10号酵母﹕16号酵母=3∶2,v/v),酵母接种量为4%,发酵温度为28℃,发酵7天后酒精度为12.5%vol。与优化前相比,发酵周期缩短一半,青梅果香突出明显,酒体丰满,口感柔和,具有明显的果啤风味。  相似文献   

17.
以桤叶唐棣为原料进行酒精发酵,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和正交试验确定桤叶唐棣果酒最佳发酵工艺.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桤叶唐棣果汁和果酒中的有机酸,静态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桤叶唐棣果汁和果酒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桤叶唐棣果酒最佳发酵工艺为酵母添加量0.06%,糖22%,30℃发酵9 d;桤叶唐棣果汁以苹果酸(1.20 mg/mL)、丙二酸(0.47 mg/mL)为主,果酒以丙二酸(0.56 mg/mL)、苹果酸(0.56 mg/mL)和乳酸(0.12 mg/mL)为主;桤叶唐棣果汁的主要香气物质为苯甲醛(73.53%)、乙酸-3-甲基丁酯(20.76%),果酒的主要香气物质为乙醇(15.86%)、丁二酸二乙酯(20.73%)、苯甲醇(9.38%).  相似文献   

18.
比较野生型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与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PDE1和PDE2基因敲除的突变菌株(PDE1/Δpde1、Δpde1/Δpde1、PDE2/Δpde2和Δpde2/Δpde2)对蓝莓果酒发酵特性及品质的影响。测定了蓝莓果酒发酵醪液总糖、酒精度、总酸、pH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总酚、总黄酮和花青素等指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相结合的方法对蓝莓果酒挥发性物质进行比较。探究了PDE1和PDE2基因对酿酒酵母的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Δpde1/Δpde1菌株能有效提高蓝莓果酒发酵速度,酿造的蓝莓果酒活性物质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PDE1和PDE2基因的缺失会降低发酵蓝莓果酒的抗氧化能力,且敲除PDE2的酿酒酵母酿造的蓝莓果酒的抗氧化能力比敲除PDE1的更弱,而Δpde1/Δpde1突变菌株酿造的果酒中香气成分含量较多。  相似文献   

19.
从塔罗科血橙园土壤中,获得一株酵母菌,经形态学与生理生化实验鉴定,确定为柠檬型克勒克氏酵母.用该菌株对甜橙皮发酵6d后,得到其分解利用效率分别是啤酒酵母的1.3倍,葡萄酒果酒专用酵母的1.2倍.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草莓果酒发酵前后有机酸的代谢变化,及其与果酒品质之间的关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草莓果实及发酵后制得的草莓果酒中的三种有机酸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色谱条件:采用C18柱(4.6×250 mm,5μm)分离,以0.01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pH=2.28,磷酸二氢钾:甲醇=98∶2)作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1 m L/min,210 nm紫外检测、外标法定量。该方法可有效分离草莓汁中的乳酸、乙酸和柠檬酸,分析速度快,重现性及灵敏度高。(2)液相色谱分析表明:柠檬酸是草莓果实中最主要的有机酸,使用安琪RW酵母菌发酵,发酵过程中基本不代谢柠檬酸,也基本不产生新的有机酸种类,使得柠檬酸在草莓酒中占绝对优势,果酒口感较为寡淡。(3)在草莓酒的后期陈酿过程中,可能存在乳酸菌对柠檬酸的代谢,使草莓酒中的乳酸含量增加,香气改善。(4)自然发酵的草莓酒,柠檬酸含量大幅降低,乳酸与乙酸含量大幅升高,果酒口感醇厚,香气浓郁,表明乳酸菌、醋酸菌在草莓酒的酿造中具有其特殊作用,但自然发酵时总酸含量过高的问题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