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竺可桢早年加入中国科学社,并始终为该社的骨干,为其事业的持久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鉴于中国科学的落后,他在《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普及科学常识,传播专业的科学知识。他大力提倡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呼吁社会重视科学研究,为推进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后的科学启蒙中,至少与《新青年》一样重要的《科学》杂志,从1915年创刊到1950年第一次停刊的35年中出版了32卷,369期,347册,千多名作者的近万篇文章,约3千多万文字。这3千多万文字包括了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应用、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社会建制等4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形象。因此,它所做的工作就是从科学的社会应用层面或器物层面(船坚炮利等技术产品)、科学的理论知识层面或解释层面(科学事实、定律、理论等)、科学的价值层面或精神层面(科学观念、精神、原则、方法等)以及科学的体制层面或社会建制层面(科学研究机构、科学传播机构、科学学会等学术组织及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四个层面去帮助中国人理解科学是什么的启蒙工作、普及工作。这是一种超越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启蒙、维新运动在知识层面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代表的激进派在价值层面启蒙的全方位的科学启蒙。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科学化运动是由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组织发起的中国近代一场深刻的民众科学普及运动.<科学的中国>作为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的会刊,是中国科学化运动的喉舌和科技传播的重要刊物.<科学的中国>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传播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了公众的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素养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5.
何静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9(6):14-18,24
对中国科学社的研究,近些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但是在有些方面仍存在着空白。如对抗战开始后的中国科学社,学术界一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本文以抗日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为时间段,考察了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科学社所做的艰苦卓越的斗争,并分析了其最终战胜艰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7.
1927-1952年在中国大陆出版的英文期刊<中国生理学杂志>曾是一份重要学术刊物,在中国生命科学史上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贡献.文章首先介绍了该杂志的出版情况及科学界对它的一贯好评,继而从SCI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分析了该杂志在国际学术界的当时影响和长期影响.计算得到<中国生理学杂志>的影响因子至少在0.22±0.05,水平高于它的后续刊物<生理学报>.虽该杂志的出版期数和被引次数当时经常受到国际国内社会动荡的强烈干扰,但直至停刊半个多世纪后的2010年仍不断在SCI中得到引用,说明了它在国际科学界享有长期的声誉.至2010年4月,占中国生理学杂志刊发文章7.8%的56篇文章为杂志赢得50%的累计总被引次数,简要分析这56篇文章涉及的十余项研究工作,表明:高引用率的工作绝大部分出自协和医学院和医院,这类工作均属于对生命活动普遍现象的探讨,而从中国特色入手进行生理学研究的文章相对乏人问津.这一方面体现了生理学作为实验科学的本质,另一方面也反衬出<中国生理学杂志>取得的成就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8.
公众理解科学的研究由于多学科视角及各种研究进路的介入而呈现广泛且复杂的讨论态势。但是,以米勒体系作为线索,仍可探寻其理论演进的踪迹:"科学观"方面,从传统的实在论走向多元科学观的并存;"公众观"方面,对公众的多样化、主动性及其具体情境的认知;"理解"方面,对其内涵的扩展与自身情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科学在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科学这一概念中的人文内涵与诗性内涵则逐渐被排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立不断加剧。维柯的《新科学》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理解科学的全部意义,建立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间的交互式关系。  相似文献   

10.
纵观20世纪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80年代的科学哲学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功能。所谓承前,就是承继“五四”以来科学哲学发展的传统;所谓启后,就是开启中国科学哲学发展的新开端、新阶段。我们回顾历史发现,踟年代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与《自然辩证法通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从《自然辩证法通讯》可以看到这一阶段中国科学哲学再生、起步与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各学科专门人才一定程度的聚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南京国民政府对科学事业的大力资助为专门科学团体的成立创造了适宜的条件.以1932年中国化学会的成立为发端,全国性的专门科学团体相继成立,从而开创了科学团体在中国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化学会在创建时期,设立并完善了各种领导机关,制订并修订了会章,在国内外设立了分会并大幅度扩充会员,创办了3种期刊并形成了年会制度,从而凝聚了中国化学家群体,并使中国的化学研究开始得到国际化学共同体的认可.同时,会员齐心协力共度经费难关.专门科学团体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社美国分社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社1914-1915年由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建立,1918年总部迁回中国以后其在美国的组织一度涣散。1929年科学社理事会和总干事杨孝述委托清华大学留美监督梅贻琦重组美国分社,选举职员,召开年会,联络留学生,加强中美科技教育联系,成效显著。后来在1931年底梅贻琦被召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之后,由赵元任、汤佩松、任之恭、裘开明等继续组织美国分社活动。本文根据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美国分社1929-1936年档案资料进行考察,认为科学社美国分社的历史表明,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一直有着广泛的跨国因素,科学专业精神和爱国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科学家的两个强大驱动力,而自我管理是以科学社为代表的早期中国科学家共同体对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前身为华西自然科学社,1927年9月在南京中央大学成立,以"研究及发展自然科学"为宗旨,1951年宣告解散。作为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一个全国性、综合性科技社团,中华自然科学社通过创办《科学世界》、编纂科学书籍、召开年会、举办演讲等途径,在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致力于中国科学的体制化。与此同时,就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科学研究路径、科学大众化等问题,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员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社会资本是一种稳定的、制度化的可以提供一定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它在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长期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且能为个人或组织带来收益。中国科学社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科学社团,通过与会员、其它组织、政府等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中国科学社在近代中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社会资本理论及中国科学社的成功实践对当今中国科技社团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国科学社团发展变迁--中国科学社社员的时空分布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铁权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3):107-110,F004
创立初期,中国科学社不过几十人,到1950年3月社员已达3793人.中国科学社吸收社员颇为谨慎,在社章中对社员的种类、权利及其义务做了明确规定,保证了吸收社员的纯洁性,避免了"外行"干预和控制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社员在学科、籍贯分布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与趋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社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科学社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目前研究还很薄弱,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空白,尚无法揭示中国科学社的全貌。另外,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将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宣传简单定论为“唯科学主义”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型中医学堂兴衰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济医学堂是全国最早的一所新式中医学校,由陈虬与陈介石、陈葆善等人于光绪十一年(1885)创办于浙江温州瑞安。本文依据相关史料对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中医学校创办与解体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指出浙江事功学派影响、西方医学传播、社会需求以及创办人经世致用的追求等是其学堂创办原因。政治、经济压力及初创时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利济医学堂最终解体。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出现了认识论转向,由此带动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向科学哲学的过渡.作为世界科学哲学的"次生形态",俄罗斯科学哲学的兴起既是苏联哲学对西方哲学的回应,同时也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的学术是摆脱实际需要,探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智慧学问.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及其实际效用的影响下,一些因其可以应用自然科学方法,探求社会普遍规律并以此理性地筹划社会的社会科学得到相应发展;相反,那些不能应用自然科学方法来探求普遍规律,因而无实际效用的人文学科相应失落.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进展关系是一个合二为一的过程,前者甚至是后者的一个技术理性筹划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