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设计的哲学基础与意义——自然主义式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技术人工物,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问题就是设计的双重实现问题。以自然主义的方式考察人工物的双重属性,可以发现人工物的双重属性问题与心灵哲学的心身问题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达形式。设计研究的哲学基础与意义具有心灵哲学的性质。研究人类必须进行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2.
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是指技术人工物具有功能和物理结构双重属性,其探究的是技术功能与物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技术功能与设计者、使用者的意向之间的联系;在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理论被提出后,它受到了米切姆等学者对其合法性的讨论;技术人工物两重性的划分及其所探讨的设计者与使用者的意向关系,开启了技术-伦理实践的征程,这促使荷兰学派基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开始探求技术应用伦理这个课题。  相似文献   

3.
技术人工物二重性及其产生的"难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本文尝试将直觉作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首先讨论"经验转向"中"经验"的本真含义,发现其既包括外部经验又包括内部经验,而这种内部经验在技术实践中就表现为直觉。然后,从对"难问题"的历史考察中发现,对于结构-功能之间的本体论标准已经开始转变,这就为直觉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并由此转入直觉如何将技术人工物纳入到实践层面中的讨论,即把直觉作为默会知识来进行研究,通过形成"实践感"在主体与技术人工物之间建立联系,来表明直觉可以作为技术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可用性表征技术人工物在客观上与主体需求相符合程度,它经由三个阶段生成,促进技术人工物主客体的分化与联合。可用性以设计者的意向赋予人工物的潜在功能与使用者在操作中实际能发挥的功能两者间的比较为反馈,对技术人工物主客体互动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人工物研究中存在着三大关系问题: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黑箱"问题、人工物结构与功能对应关系的"逻辑鸿沟"问题、技术与经济结合关系的"两张皮"问题。而关系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价值问题的探讨。价值在哲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主客体关系范畴的标志。人工物研究中三大关系问题的背后隐藏的是深刻的价值变化。由此,价值问题为解决人工物研究中三大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进路,成为值得继续深化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技术人工物”本质规定性的探讨,历经了“二重性”“三重性”“意向性”和“系统性”等多个阶段。日益深入的研究,揭示出广义的“功能”“意向”或“合目的性”也是技术人工物的本质规定性。霾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地域性。城市霾是一种技术人工物,具体表现为:技术产物作为其主要来源;技术工具和方法作为其监测和检测手段以及分析方法;技术语言作为其表达方式,以及技术进步作为治理城市霾的主要力量。作为技术人工物的城市霾的资本化,是通过与之伴生的空气净化器这类技术人工物来间接实现的。人们对城市霾的“间接消费”反映出其消费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掩藏于这种片面性和局限性背后的生态危机和生活方式转变问题。  相似文献   

7.
荷兰学派的人工物理论是对当代技术哲学、工程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其"功能"与"结构"之间的"逻辑鸿沟"以及由此导致的"心物二元论"等问题使得该理论面临困境。突破这些困境的出路在于转向现象学,荷兰学派仅从"结构"和"功能"概念对人工物进行逻辑分析是不够的,必须增加"形态"维度的现象学分析,本文进而提出从"结构"、"功能"和"形态"三个维度去建构现象学的人工物理论。  相似文献   

8.
人工物的意向有"被指"和"能指"两种状态。前者涉及人工物的意向源及其变现问题,即人工物是人类意向的凝结物,其意向主要源于设计者和使用者,是设计者和使用者使其由虚在走向实在,由非存在走向存在。人工物的"被指"状态决定人工物的意向具有外生性。而现代人工智能的介入,使人工物的意向具有了内生性。但内生意向以外生意向作为基础。后者涉及人工物的意向功能问题,即当人工物被变现以后,它也必然会以上手状态而指向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从而进一步实现人改造自我、他我以及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技术中介理论认为技术对人的感知和行为发挥着调节作用。维贝克在道德物化思想中进一步提出,技术人工物作为道德能动者,能够对人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道德意义上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从伦理实践进路来看,技术人工物的引导功能侧重于主体性的"个人-德性",有助于个人德性的塑造和养成;而规范功能侧重于主体间的"社会-秩序",强调社会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规范。尽管技术人工物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仍需理性对待其在伦理实践中的局限性。总之,道德物化从"后人类主义"的视角,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0.
今日的物理学哲学,大多讨论和研究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然而组成物理学哲学的还有许多其他议题与论旨。本文将以科学实践哲学作为视角,结合科学实验哲学的材料和观点,将讨论物理学实验与一般实验室研究中各类角色的作用,特别涉及如下问题:物理学实验研究中有何角色发挥作用,物理学实验对象的本体论问题,特别是物理学实验中的"自然物/人工物"的关系,物理学实验的认识论问题,实验和实验室可以产生"事物知识"。本文认为在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下,一切科学实验中的对象,都不是纯粹的自然物,而是具有创造特性的半人工物。本文也将指出,物理学在把天然世界改变为人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和影响,这种作用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物理学绝不是脱离社会的、纯粹研究自然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