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7):101-106
进入20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重大发现逐渐稀缺。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关于科学终结的质疑。虽然该说争论已久,但疑云至今仍然遮蔽着科学视野。面对国家创新大势,有必要进行系统深入的再认识,以正确制定应对方略。重大科学发现应该具有革命性、受验性和简单性。科学衰落的成因包括研究客体的尺度变化、研究手段的力量限制和研究主体的内质嬗蜕,其中社会因素居于主导地位。根据科学前沿的实际,研究方向应该由纵向"掘进"改为与横向"回采"并举。科学不会终结,但其进步是一个量变和质变交互进行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与技术不同,科学量变中包括思想积累和灵魂自洁,经历的时间可能较长。 相似文献
3.
论自然现象的“理解”与人文社会现象的“说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狄尔泰提出“自然需要说明,历史需要理解”之后,关于说明与理解及其相互关系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本文提出“自然现象的说明需要理解,人文社会现象的也需要说明”,并就说明与理解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方法论地位,作用,二者的统一及其机制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于光远是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提出的"社会的自然"既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和逻辑基础,也是自然辩证法学派的核心观点和历史起点。社会的自然是打上人类产业实践烙印的、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相生相伴的、社会规律也要发生作用的自然。人类在生产好的社会自然的同时,也在不可避免地生产着坏的社会自然,雾霾的产生与治理过程再次证明了于光远的远见卓识。自然辩证法工作者要想为国服务,就必须研究社会的自然。 相似文献
5.
“克隆人”技术与其社会现象背后的华而不实性——对“克隆人”技术与社会的另类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隆人”是当今世界的流行话语,但在它的背后却深藏着一种华而不实性。我们该如何看待克隆人技术,我们又该如何为生物技术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呢?我们需要的只是平静、踏实和秩序。 相似文献
6.
7.
面对当前亟待解决的生态难题,乌尔里希·布兰德在吸收马克思自然观、调节学派规制理论和葛兰西霸权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自然是以社会的方式生产与占有的,并从社会统治与政治统治的双重维度构建起“社会的自然关系”概念框架。在“社会的自然关系”架构下,布兰德批判性阐释了资本主义的规制危机以及作为危机应对方案的绿色资本主义的霸权逻辑,旨在实现社会生态转型。作为生态危机的一种分析视角,布兰德揭露了根植于北方国家“帝国式生活方式”的危害,虽因淡化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而陷入转型动力不足的困境,但他对和谐公正的“社会的自然关系”的追求,有助于我们增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制度自信,为中国引领全球社会生态转型提供时代理据。 相似文献
8.
9.
论“技术—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于技术转移深层问题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论述了“技术-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对技术转移所涉及到的“两难选择论”、“文化异化论”等深层问题进行了哲学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于光远先生的“四种消费品”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一个新发展。我们知道,消费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消费就必然有消费品。而于老的精彩和深邃之处在于他从“四种消费品”人手,来让我们认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规律以及消费在社会进步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2):3-9
社会是聚集物(aggregate)还是由诸个体整合形成的具有自身属性的新的整体单元?作为整体单元的社会是自治的(autonomous)吗?作为整体单元的社会可以用某些心智概念(如意向性、记忆、情绪、意志等等)来刻画吗?社会是一个超级有机体吗?这些都是关于社会本质的讨论。过去20年,一些哲学家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概念来拓展社会存在论的研究。有的学者从个体优先的立场出发,探讨了多个体的共享意图和联合行动等集体或社会现象;有的学者则从社会优先的立场出发,探讨了将个体凝聚为社会的惯例、制度和文化的基础。通过这两种立场的互补,我们就能更全面地来理解集体或社会的组织-过程机理和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是一种稳定的、制度化的可以提供一定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它在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长期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且能为个人或组织带来收益。中国科学社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科学社团,通过与会员、其它组织、政府等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中国科学社在近代中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社会资本理论及中国科学社的成功实践对当今中国科技社团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技术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日益凸现,许多学科和理论都开始关注技术社会。从学理上来说,对概念的解释和理解是研究的前提。在解释学看来,对技术社会的理解有三种方式:一是把技术社会理解为社会发展的技术统治阶段,这个时期技术成为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力量;二是把技术社会理解为以技术为交往媒介和中心的交往共同体;三是把技术社会理解为以技术作为职业或工作核心的人员构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社美国分社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社1914-1915年由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建立,1918年总部迁回中国以后其在美国的组织一度涣散。1929年科学社理事会和总干事杨孝述委托清华大学留美监督梅贻琦重组美国分社,选举职员,召开年会,联络留学生,加强中美科技教育联系,成效显著。后来在1931年底梅贻琦被召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之后,由赵元任、汤佩松、任之恭、裘开明等继续组织美国分社活动。本文根据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美国分社1929-1936年档案资料进行考察,认为科学社美国分社的历史表明,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一直有着广泛的跨国因素,科学专业精神和爱国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科学家的两个强大驱动力,而自我管理是以科学社为代表的早期中国科学家共同体对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前人对休谟问题的回答,分析了各种回答存在的基本问题.结合心理学对归纳推理的研究结果,提出归纳推理可分为概括和推理两阶段的观点.在此观点基础上,将归纳推理经历的思维过程分解成五部分,指出归纳前提具有不充分性特点,为表达完整的归纳推理过程构建了四个补充前提.根据归纳推理合理性取决于归纳原则是否具有保真性的思想,提出归纳原则的形式为:φ(A,P),X∈P/φ(A,X),论证了这个形式具有保真性,因此归纳推理具有合理性.或然性是归纳推理的基本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归纳推理初始前提的不充分性,初始前提无法保证补充前提3和4为真,而不是归纳原则不具有保真性. 相似文献
16.
民国科学社团发展变迁--中国科学社社员的时空分布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立初期,中国科学社不过几十人,到1950年3月社员已达3793人.中国科学社吸收社员颇为谨慎,在社章中对社员的种类、权利及其义务做了明确规定,保证了吸收社员的纯洁性,避免了"外行"干预和控制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社员在学科、籍贯分布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与趋向. 相似文献
17.
宗教、科学理性和世俗化趋势之间具有动态的、多样性的联系.世俗化的出现并非单纯地"击溃"了宗教,而是招致了宗教在多样性文化情境内以各种方式复活.宗教对于人的本性和人类社会是更为基本的活动,它有非常强的适应性和适度灵活性.实用主义探究理论既塑造作为探究样式的科学,又架构作为探究类型的宗教理论之翼.在允许宽泛地适用于具体探究的各种方法分歧的同时,它也以相同的方式建构科学和神学的理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人类认知方式转变以及现代社会形成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和潜在问题,通过对现代社会体系的分析,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所体现出的本质内涵,即发展价值的转变。并要求重估理性和技术的价值。使发展体现出人的存在意义。而不只是技术进步与物质财富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各学科专门人才一定程度的聚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南京国民政府对科学事业的大力资助为专门科学团体的成立创造了适宜的条件.以1932年中国化学会的成立为发端,全国性的专门科学团体相继成立,从而开创了科学团体在中国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化学会在创建时期,设立并完善了各种领导机关,制订并修订了会章,在国内外设立了分会并大幅度扩充会员,创办了3种期刊并形成了年会制度,从而凝聚了中国化学家群体,并使中国的化学研究开始得到国际化学共同体的认可.同时,会员齐心协力共度经费难关.专门科学团体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当代经济学问题的人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知识的和谐.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当代经济学知识进行扫描,找到其不和谐之处并尝试以人的辩证的利益假设作为和谐经济知识建构的基础,提出了经济生活的利益相容论、经济成长的知识自由论、经济主体的理性利益论和经济运行的文化决定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