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作为国际工程伦理学界的重要领军人物,迈克·W·马丁的"工程作为道德创造"思想具有独特的理论旨趣。他揭示了科学和工程中的道德创造悖论,并指出如何消解这一悖论;批判性地解读了工程创造中的道德运气,展现其对科学家和工程师道德评价的独到见解;诠释道德领导的内涵,阐明道德领导在工程创造中的重要性。对马丁工程道德创造思想的梳理和分析,展示了从工程创造活动本身探寻内在道德之维的工程伦理进路,对深入理解工程伦理的多元化愿景和进一步推进工程伦理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工程实践中的知情同意,体现对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尊重,也是维护公众权益和推进工程实践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工程伦理"共识范式"前提下,这种源自医学领域的伦理原则,能否成为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存在争议;工程实践中知情同意原则的践行也面临形式主义等诸多困境。诠释和消解这些争论和困境,谋划走出困境之策:从理论上,以德性伦理弥补规范伦理缺陷;在实践中,推进公众理解工程,这不仅能够推进工程实践,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工程伦理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职业共同体出发的工程师职业伦理是欧美开展工程伦理研究的主要进路,从工程活动共同体介入的广义的共同体伦理则是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的新形态。在工程活动共同体层面,工程伦理学存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工程伦理的微观层次所聚焦的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集中反映了其作为实践伦理的本质。立足当代中国工程实践,从工程活动中的"工人"入手,分析他们的工作关系和生活关系,是工程伦理微观向度研究的重要内容。据此分析当前工程实践中"工匠精神"的阙如与重构,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工程伦理研究进路及范式。  相似文献   

4.
运用形态学的方法将西方工程伦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理论分析和逻辑整合发现:西方工程伦理形态沿着三条螺旋式上升的主线演变,即"德性-规则-德性"、"道义-功利-道义"和"经验-理性-经验"。西方工程伦理形态的演变,实质是西方工程伦理在思想理念上的演变,在价值行为选择上的演变。伦理形态的演变规律,对于当下工程伦理的理论研究以及工程伦理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工程活动如何实现公共善一直是工程伦理学关注的主题,然而,由于工程产品是依靠公共力量与资源来实现的,公共权力的介入乃至"政治性诱致"就不可避免。现实生活中的"政绩工程"造成了工程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而且破坏了社会正义原则,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合法性危机。因此,仅仅从伦理学角度强调工程师所担负的伦理责任固然重要,但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工程活动中的权力因素与政治机理同样不可或缺。故而,从相对成熟的工程伦理学走向隐而未发的工程政治学,为解决工程与社会正义之间的紧张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如何协调工程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公平而公正地处理和分配风险,促进工程活动健康发展,这已成为我国工程伦理发展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2009年5月30日-31日,由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和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主办,昆明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承办的"利益、风险和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春城昆明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5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50余篇.  相似文献   

7.
"科研诚信范式"是在批判继承"默顿范式"、"科研过程诚信"以及美国国会CRI相关思想基础上而得以确立的。作为一种培育负责任研究行为的伦理文化环境,科研诚信具有科学家个体与科研机构或组织等双层内涵,并受到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在认识论上不仅能合理解释和预测科研不端行为的演变机制,而且在方法论上能正确引导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的相关政策设计以及科研人员的行为,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的四届世界科研诚信会议,逐步形成了科研诚信的全球共识及其实践的国际拓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当前,工程伦理呈现为一种规范式话语系统,它主要以职业伦理章程的形式表达了对工程行为者如何"正当行动"的指导和约束。但是,工程伦理的哲学实践仅仅关注"正当行动"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以实现"好的生活"为最终诉求,在面对"我"、"我-你"和"我-它"关系的生活亲证中,权衡各种道德义务,平衡各种责任关系。作为人类道德生活形式的工程伦理,应真诚地以"我"、"你"、"它"存在之"是"为伦理行动的起点,主动探究"我"在工程-人-自然-社会整体存在中如何"是其所应是"的行动和生活,即,维持和确认工程与人的生活世界的统一,实践并实现工程与人、自然、社会的繁荣共生、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9.
从功能主义到交换理论:科学奖励系统研究的范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社会学的默顿范式认为科学奖励系统的实质是承认,这根源于它的功能主义范式以及"科学中的社会"的研究取向.随着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转变,默顿范式的缺陷与不足日益暴露出来.哈格斯特洛姆、李克特、拉图尔和伍尔加等人以"社会中的科学"为研究取向,运用交换理论的范式对科学奖励进行分析,认为其实质是交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工程伦理由微观向宏观转变的视角,探讨工程师伦理责任的扩大化,并结合我国的工程现状,引发我国工程"职业化"理论和建设研究的迫切需要。文章分析了工程"职业化"的内涵,展开我国工程"职业化"专业上的卓越、伦理上的完整和外部建设问题上的研究并提出工程职业自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工程伦理学与技术伦理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与技术、工程伦理学与技术伦理学的关系如何,是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关注的问题之一。工程伦理学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发展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学科,而技术伦理学则是不甚成熟的学科。工程伦理学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现实作用上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们应加强工程伦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维度对工程活动进行划分,我们发现由于工程本身性质的不同,对于工程成果的使用具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其伦理问题也有很大的不同。从工程本身是否具有生产功能对工程本身的差异作出规定,可把具有生产功能的工程称作动态工程,不具备生产功能的工程称作静态工程。工程运行的主要探讨对象是动态工程。由此出发,对工程运行中的伦理焦点、伦理主体及其职能、伦理要求和品牌战略等作了论述,并结合案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介绍了加拿大的工程伦理学教育,然后分析了工程伦理学对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讨论了我国目前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工程伦理学在我国的学术建构和制度建构,工程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和理论伦理学的关系,最后笔者认为科技与人文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工程伦理学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存在境域性和社会实验两个基本特性。外在性境域缺失,造成了工程伦理学的实践困境;内在性主体多元,造成了工程共同体责任模糊和关系复杂。因此,工程伦理学的发展路径,必须立足于工程的境域特点,在研究工程师伦理学的基础上,关注其他活动主体的道德困境,促使工程伦理理论与工程境域实践有机结合,促进我国工程伦理学的起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SCI、SSCI和AHCI数据库,在分析概括国际工程伦理研究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可对国际工程伦理研究的特征作如下归纳:成熟的学术共同体和相对广泛的研究队伍;相对普遍的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具体而细致的职业伦理进路;丰富而规范的研究方法。国外的研究对推进我国工程伦理发展有如下启示:完善包含伦理内容的专业认证及工程师注册制度;重视基于经验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工程师伦理为切入点,重塑工程领域的职业伦理;取长补短,开创中国工程伦理研究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6.
工程设计作为工程活动的起始阶段,决定着工程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环境影响已经成为工程设计阶段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绿色设计为工程设计指明了良好的发展方向,参与性设计则为公众参与工程,促进绿色工程发展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7.
工具理性为世界"祛魅"所依赖的栽体经历了科学--技术--工程的发展路径,以现代科技为手段的工程以及工程活动日益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栽体,也成为工具理性"祛魅"的重要渊薮.失去价值理性的工程必将指向一条没有主体性的不归路,从价值理性出发的工程伦理,是通过工程为世界"赋魅"的重要维度.马克思、恩格斯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科学发展观,为工程伦理纠偏工程活动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潘磊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7):40-43,59
本文首先阐述了什么是工程伦理章程以及它在工程职业中的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分析伦理相对主义,考查工程伦理章程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尝试着提出什么是好的章程。最后,讨论工程职业的形成问题,并提出伦理章程是使工程职业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所有工程活动都涉及伦理价值权衡,而权衡可以朝向公益的方向,也可能自私的作出。市场经济秩序下,工程项目的追逐私利更关注"交换性正义",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非伦理化,只是私利私欲的膨胀、技术竞争的过度容易引起视野的短期化,加剧了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公害风险。在工程实践中,伴随着工程安全事故的频发,公益为先的原则获得广泛认同,同时也遭遇了实施困境。工程活动中强调活私开公、公共协商,旨在打破公私二元对立的立场与思维方式,建构一种超越经济主义、科技主义、工具主义、理想主义的公共伦理,以实现"工程造福人类"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