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随着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的迅猛发展,其引发的伦理问题也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阐述了大数据技术伦理问题的表现形态、产生原因和治理对策。梳理国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存在明显不足,因而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以进一步正确认识和化解大数据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风险。  相似文献   

2.
有数据表明,尊重自然的观念在现实之中被践行的状况不容乐观。有必要反思其中的知行不合问题。从哲学上来看,这一问题与当前环境伦理工作存在肓区密切相关。凯西的“第一时刻”对人与自然知行合一的原初本真关系有所呈现,并触及上述肓区。研究凯西“第一时刻”与这一肓区的关联有重要意义。这里,首先阐释凯西“第一时刻”的主要内容;进而界定人与自然原初本真及其衍生等三重关系,解析这些关系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的效用,从而刻画凯西对“第一时刻”探讨的特征,显明上述肓区存在及凯西对之突破的根源;最后以上述思想为基础,揭示“第一时刻”在弥合知行裂隙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为基础,以2015—2021年大数据领域高被引论文为样本,运用知识图谱软件VOSviewer对样本中的关键词频次进行统计,对关键词数据进行手动预处理后生成科学知识图谱,然后从研究热点、研究前沿以及演进路径对大数据技术进行量化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数据技术前沿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大数据开发与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与管理技术、大数据运维与云计算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是大数据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大数据运维与云计算是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前沿,数据安全是大数据技术的未来研究热点。随着人们对大数据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大数据理论体系和大数据治理体系会更加完善和成熟,人类将进入信息技术引领下的万物互联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日常语言哲学学者巴兹认为目前主流分析哲学惯用的案例方法中预设的"理论者问题"与日常实践脱节。通过考察知识定义和知识归赋案例中的"理论者问题",巴兹认为知识论案例中的"理论者问题"缺乏具体的意图和旨趣。立足于此,他持一种激进的不连贯论,即:当下哲学实践中的理论旨趣与日常关切脱节。另一位学者多伊奇反对巴兹界定"理论者问题"意义的方式。本文主张,即便接受巴兹对"理论者问题"的界定,知识归赋案例中的"理论者问题"与日常问题仍具有交集,鉴于此,我们可以捍卫一种温和的连贯论。  相似文献   

5.
从术语学视角探讨了法律术语"直系亲属"的概念外延,指出"直系亲属"与"直系血亲"的概念之间应该是同一关系。"配偶""姻亲"被错误纳入"直系亲属"的原因在于混淆了身份与因身份而获得的权利之问的关系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的误导。对法律术语"直系亲属"的常见英译immediate family和direct relative进行了辨析,阐述了上述译法不适当的理由,并提出了符合术语学观点的译法lineal relative。  相似文献   

6.
区域集群创新:一个基于生成式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集群创新是创新的一种新形式,它不同于传统上创新主体限于单个机构或个人,创新过程以单一线性为主的模式,有着更为复杂的实现机制。本文依创新本身的生成逻辑,构建了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区域集群主体基于丰富的地理、社会和行业接近性所生成的互动网络是创新产生的基础,它纾解了主体间知识转移的障碍,使集群整体层面呈现出协同进化特征,而个体关系层面的竞争和合作催生了创新的“涨落”效应,由此推动了创新的不断生成演进。  相似文献   

7.
技术困境及其超越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技术困境日渐突出,呈现为技术开发、技术效应、技术风险、对立技术、工具理性等类型,使现代人的自由与主动性丧失、生存压力激增、精神家园衰败。校正技术发展方向,实现技术的科学化、人性化、生态化和艺术化,是摆脱技术困境的客观基础;重铸灵魂、教化德行、倡导新禁欲主义、力求高技术与高情感平衡,是超越技术困境的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5):103-107
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引起了人们对个人隐私问题的担忧。数据挖掘技术引发的隐私问题具有独特性,给传统隐私理论提出了挑战。通过研究,分析了传统隐私理论在解释数据挖掘中的隐私问题时的理论困境,介绍了摩尔(James H.Moor)和塔瓦尼(Herman T.Tavani)的限制接近/控制理论及其对数据挖掘中隐私问题的解决,阐述了该理论在应用于数据挖掘中隐私问题时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技术中介理论认为技术对人的感知和行为发挥着调节作用。维贝克在道德物化思想中进一步提出,技术人工物作为道德能动者,能够对人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道德意义上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从伦理实践进路来看,技术人工物的引导功能侧重于主体性的"个人-德性",有助于个人德性的塑造和养成;而规范功能侧重于主体间的"社会-秩序",强调社会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规范。尽管技术人工物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仍需理性对待其在伦理实践中的局限性。总之,道德物化从"后人类主义"的视角,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0.
无人驾驶汽车从概念提出到技术实现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随着商业化进程的提速,未来将可能颠覆现有的交通模式,给人类出行带来极大方便。但当无人驾驶汽车面临不可避免的碰撞时,可能出现伦理困境,如电车难题与隧道难题。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无人驾驶汽车必须自主做出伦理选择且其决策远离真实情景。当前解决这一伦理困境的对策主要聚焦于义务论、后果论和智能论三个方面。但是这些讨论未能解决无人驾驶汽车的真实困境。因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无人驾驶伦理困境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11.
<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是在社会发展理念更新,STS研究不断深入以及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课程长期缺少合适教材这一背景下编写的.新教材以科学、技术和工程为经线,以科学技术工程与历史发展、与自然、与创新、与方法、与社会规范和与社会互动等专题为纬线,形成了经纬交织的立体框架,既保留了传统<自然辩证法>教材的合理内容和结构,又体现了工程硕士教材的特色.教材突出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理念,增加了工程伦理、工程师社会责任等内容,彰显出<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时代精神和工程特色.  相似文献   

12.
流行的死亡标准是全脑死亡标准和脑干死亡标准。然而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全脑死亡标准和脑干死亡标准已不足以说明死亡的含义。通过分析流行的死亡标准可以看到,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全脑死亡标准和脑干死亡标准都面临着根本的困难。基于个人同一性的理论视角,脑半球死亡与新皮层死亡是可以得到合理哲学辩护的死亡标准。  相似文献   

13.
确定"理论与实际关系"的困境:政治指向与发展指向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溯“理论与实际关系”如何成为科技政策讨论的公共话语,将这一时期关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同文本置于中国独特政治结构与文化范畴,对其内在意义或指称做出理解与解释,我们发现,内化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双重功能预期,围绕“理论与实际关系”的讨论表现出的价值紧张,“理论联系实际”现实化引发的政治与发展间的冲突,使“理论联系实际”概念内涵在不断调试中变得模糊不清。最后,探讨了“理论联系实际”得以透过外在层面转化为科学家内在道德焦虑,进而转化为自我否定内在动力的独特文化与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1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