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福柯将文化作为剖解西方社会的钥匙,揭示了文化被控制的根源在于资本的权力性。他将科学话语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进行探究,在论证科学话语规则预先设定性的过程中确证了文化被控制的理论根源。随着福柯对文化的探讨从理论领域走向现实领域,转而认识到科学话语是权力有目的的生产,并在科学与权力的共谋中洞悉资本内在权力对文化的掌控。文化作为权力的策略因素之一侧面证明了资本权力的生产性,透过文化被生产的原因与过程,资本权力体系的运行逻辑得以窥见。  相似文献   

2.
徜徉于人文与自然之间的科学史家与科学哲学家——福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20世纪著名人文学者,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的福柯实际上与科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有着独特而新颖的科学哲学问题和科学史思想,但是这些在福柯研究中未受到重视。更重要的是,福柯的这些思想对当下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本文试图阐述福柯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福柯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中展示了医学凝视作为"视觉-知识-权力"的三位一体。临床医学是凝视的医学,凝视作为一种权力使得医疗空间与社会空间同构。临床经验与医生更加精细的感受力合二为一,凝视(感性直观)便上升为瞥视(理性直观),医学以一种更实证、更科学的方式表述疾病。凝视不仅是权力的运作,也是科学探索,当临床医学无法解释疾病原因时,凝视便介入了一种更微观的实验室医学之中,并不断产生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我们可以把米歇尔·福柯看成是一个技术哲学家。一方面,福柯区分了"硬技术"与"软技术",认为前者是指技术物及其制作活动,后者是指与治理功能密切相关的实践理性;另一方面,福柯也提出了一套技术分类学:即作为"硬技术"的生产技术和作为"软技术"的权力技术、符号系统技术和自我技术。在这一技术分类学视域下,"硬技术"与"软技术"之间的相互交叠、相互转化,构成了一个连贯的技术体系。福柯因而深刻地洞见到技术与权力、技术与真理以及技术与伦理之间的本质同源性。  相似文献   

5.
从尼采的"权力意志"到福柯的"微观权力",再到劳斯在科学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内外的知识与权力关系的分析,"权力"概念的意义扩大了,对权力的关注点发生了从宏观到微观、由压制性到生产性的转变,对知识与权力关系的研究也从外在转向内在。劳斯对知识与权力的分析将科学实验哲学、科学社会学、福柯的微观权力说进行了很好地融合,很有启发意义。科学史上有名的玻意耳和霍布斯之争可以为劳斯对实验室内外知识与权力关系的研究提供案例支撑,从两者诸多的类似之处也可以看到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理性关注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分离与融合问题,乃是科学展开自我反思的结果。基于哲学层面的反思,源自休谟对"是"和"应当"之间的区分;基于文化形而上学层面的反思,正是马克思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关于自然的人化的论述。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精神规范科学精神。在深刻理解二者关系的前提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首先是科学的,但它又是处于人文层面的,是有关于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科学的资本主义应用是导致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对立的社会历史根源,其在协调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关系问题上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工程、技术与科学是人们实证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们与宗教、艺术等共同构成人之生存的基本建构。因此,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考察不能脱离现实的人之生存实践和历史性境遇。西方学者在基督教背景下,依循总体性原则,形成既有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解读范型:一是基于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内在关涉,延伸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到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中来的"冲突说",指认工程技术与宗教分属于经济和文化领域;二是试图为工程技术寻找宗教文化根基的"相融说",强调基督教直接支撑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工程技术是深层宗教文化准则的物理表达形式;三是在上述两种观点之间保有调和立场的"调和说";四是立足"协同"概念之上的工程技术与宗教的"协同说"。这些解释模式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面对当代全球化所创生的文化多元性与复杂性样态,上述寻求解释范型的普遍有效性的努力必然受到挑战与解构,与此同时,昭示出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考察有待在不同文化处境化下结合特定的经济与社会背景作出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8.
自然对科学的场域开放指向科学之于研究对象的不变性反思,形成对物的实在性表征所关照的科学哲学的自然进路。于此,人性缺场,语意失范,科学被推向纯粹的自然秩序而获得背向自身存在的表观确定性。理论实体的意义消解和SSK的人类学转向超越“自然-社会”非对称性解释循环。科学转化为地方性语境中的实践要素集合,其结构序列和逻辑秩序朝向人与物和合的文化场域延展。至此,科学复归地方文化语境实现科学文化的一般性建构。文化之于“人”的本质规定折射出科学文化“求真”“崇善”“臻美”的价值诉求,人之为“人”的存在意义在科学文化中被重新理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9.
在批判"元科学"中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布尔迪厄提出了"历史主义的理性科学观",后者关注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实践中社会向度与科学自律性的关系问题:一方面社会力量导致了科学自律性的相对化,另一方面社会建制为科学提供了维持较高自律性的建设性资源。鉴于此,布尔迪厄主张调度科学反思性这一思想武器将科学实践历史化但不相对化,既承认科学实践是社会历史条件建构的产物,但又试图从社会历史条件中夺取科学的实践理性:科学场域内部的同行竞争机制所形成的客观结构是提高科学自律性的阿基米德支点;而场域的入场费征收机制则通过科学惯习的型塑从主观维度维护了科学的相对自律性。  相似文献   

10.
刘郦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2):39-42,56
劳斯是美国新一代科学哲学家。他深受海德格尔实践的解释学和福柯的权力知识分析的影响,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关于理论或信仰的说明,而是通向种种开放可能性的实践的解释;不是普遍的理论说明或一个理论的语句系统,而是局部的或境域化的;不是永恒占有,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充满斗争和策略干涉的流通(circulates)领域。科学认识论不能同科学的政治学截然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论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对象和方法上的本质不同,得出结论,社会科学不能盲目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然而,鉴于这一做法绝不是个别现象,本文以一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案例,强调肃清这种惟科学主义立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怎样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学在一些重要方面是分化和异质的。它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互补的研究领域,即“行为科学”和“历史科学”。前者研究人类的非设计性行为,与自然科学并无实质性差别;后者主要研究社会整体的发展规律,在几个方面有别于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社会契约描述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政府以经费资助和给予科学家自治权来换取科学发现及技术创新。随着科技活动的发展,科研方式、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变化。契约的两个隐含前提——科研诚信与线性模式——受到了理论的和现实的不同方面的冲击,使原契约关系受到了挑战。后常规科学描述科学知识生产的新状况中科学知识质量标准的转变以及对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方式的扩展,为科学的社会契约的调整方向从理念上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朝向一个科学历史性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从概念上来说分属于事实与观念,科学史是事实的搜集,科学哲学则是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知。二者的融合与互动,造就了朝向一个科学历史性的科学哲学。科学的归纳推理总不止是单纯的搜集事实,不仅要把事实收集在一起,而且要以新观点审视它们。同时还要引入一种新的精神因素,为了进行归纳需要有一种特殊的精神素质和训练。当代每一学科科学史发展与学科规律认识正在促进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融合与互动以及科学本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科学在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科学这一概念中的人文内涵与诗性内涵则逐渐被排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立不断加剧。维柯的《新科学》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理解科学的全部意义,建立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间的交互式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的“科学革命”,实际上指的是“基础科学革命”;应用科学对于科学、应用科学革命对于科学革命像是个婢女,处于从属的、被掩盖的和被漠视的地位;这实际上为近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脱节,以及为基础科学的大部分成果很难或几乎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埋下了隐患。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就排列表明,历次应用科学革命之后实际上都发生过应用科学的革命性发展,因而导致历次技术革命的发端,只是由于“婢女”被漠视,才使人感到科学与技术、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之间的关系好像断了线。文章根据搜集到的大量历史事实,加以排列,认为不论从历史事实还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逻辑关系考虑,都应该将这个空缺补上。为此,提出了应用科学革命与基础科学革命的区别、应用科学革命的必要性、应用科学革命的范式结构和历史分期。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看到:过去所谓的“科学革命”实际上是基础科学的发展和变革的产物;世界科学中心在国家间的转移经常是由应用科学的发展和变革引起的;所谓“大国崛起”不过是产业革命发展的阶段性变革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畏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2):30-33,22
虽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哲学有着共同的问题域,即科学的本质问题,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科学哲学的发展呈现出方法和理论的相对自足性,直到最近兴起的科学与技术研究才考虑科学的社会发展道路。而社会科学哲学则以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为对立两极来构筑自己的发展道路。批判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平台。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科学--对《科学》的科学启蒙含义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后的科学启蒙中,至少与<新青年>一样重要的<科学>杂志,从1915年创刊到1950年第一次停刊的35年中出版了32卷,369期,347册,千多名作者的近万篇文章,约3千多万文字.这3千多万文字包括了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应用、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社会建制等4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形象.因此,它所做的工作就是从科学的社会应用层面或器物层面(船坚炮利等技术产品)、科学的理论知识层面或解释层面(科学事实、定律、理论等)、科学的价值层面或精神层面(科学观念、精神、原则、方法等)以及科学的体制层面或社会建制层面(科学研究机构、科学传播机构、科学学会等学术组织及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四个层面去帮助中国人理解科学是什么的启蒙工作、普及工作.这是一种超越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启蒙、维新运动在知识层面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代表的激进派在价值层面启蒙的全方位的科学启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基础科学》2001,(5):58-62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奚祖威研究员及其合作者最近在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直接从丙烯环氧化制备环氧丙烷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利用自行设计的控制磷钨杂多酸季铵盐催化剂,在过氧化氢的作用下实现高选择性、高转化率的直接从丙烯制备环氧丙烷.该项成果于2001年5月11日发表在Science上,被审稿人认为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化学)反应(one of the‘dream reac-tions')",和"具有环境最友好的体系(with the most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ystem)"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