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旨在概述一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观点.这一知识论理论综合了反运气条件与德性条件,因此能化解与之相竞争的其它知识论观点所面对的困难,这尤其是针对稳健的德性知识论(robust virtueepistemology)而言的.具体来说,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能够解释知识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关系,也能够避免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论证所提出的困难.自从盖梯尔(Gettier 1963)的著名文章挑战了知识作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三元定义以来,知识论学者对于提供知识的分析定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怀疑,尤其怀疑这种知识的分析能否有见识且不落入循环定义.我试图表明,应该追求的目标乃是对知识的一种有见识的分析,而不必一定是非循环的分析.尽管避免分析上的循环这一点也很诱人,但也并非所有循环的分析都毫无见识.哲学概念向来有可能交互定义彼此,因此从这些其它概念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无需必要找到一条突破解释学循环的路径.盖梯尔反例明确提示我们,那种损毁知识的认知运气并不像传统上所理解的那样能由辩护条件来排除.一个人能有知识,就要求其认知成就不是偶然运气的产物.这是所谓反运气的直观.另一个显著的关于知识的直观是,知识要求认知成就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从认知能力获得,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应归功于相关认知能力的作用.稳健的德性知识论就立足于这种能力直观,更进一步提出认知成就不仅归功于而且就应产生于认知能动性,且满足这一点就同时满足了反运气的直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反例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反例的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者分别在地球和孪生地球上具有真信念,也同等地归功于认知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仍然在认知运气方面存在差异.按照这一论证,地球与孪生地球上形成的真信念可以表现同等程度的认知能力,却因为受认知运气的不同影响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地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化解了这个困难:“S知道p,当且仅当,S的认知成就是安全的,体现了S的相关认知能力,且这一安全的认知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S的这些认知能力的作用.”首先,它用安全性原则把握知识的反运气条件,主张作为知识的真信念不能轻易为假;其次,它强化了认知成就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弱化了能力直观,即不要求认知成就产生于能力,而仅要求其可归功于认知能力,从而在强弱两方面都改造了稳健的德性知识论;最后,即便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未必是非循环的知识分析,它也依然有助于理解认知运气、认知能力与知识等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仍然是有见识的知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
理智德性与认知视角——论欧内斯特·索萨的德性知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的启发,索萨系统建构了德性知识论。通过将理智德性与认知视角引入知识论,德性知识论力图超越传统知识论的局限,合理把握人类认知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张力。索萨的德性知识论不仅在当代知识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首创性和重要性,而且也为重新审视知识与德性的关系带来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类认知最为非凡的成就,知识与认知有着内在的关联,对知识的描绘离不开认知的术语。当代德性知识论就主张,知识是认知能力的产物,赋予一个主体知识需要赋予他相关的认知能力。然而,延展认知论题对认知能力之外的环境因素的强调,使得当代德性知识论特别是强德性知识论出现了认知难题。针对这一难题,国外学者指出了两条可能的解决路径:一是从强德性知识论转向弱德性知识论;二是从个体有机体的认知能动性走向分布的认知能动性。但是依托于这两条路径能否成功解决认知难题仍存在争论,问题的关键仍有赖于我们对能力及认知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贝尔的德性兼容论是在批判索萨和扎格泽博斯基德性知识论基础上提出的。核心要点是,在批判德性可靠论与德性责任论对理智德性各执一词的独断片面解释基础上,认为理智德性的本质就是求真避假的品格特征,从而提出理智德性是能力与品格二者结合的德性兼容论。但是,贝尔的观点前后矛盾,不可避免地也陷入困境。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是,从历史来看,认知能力与品格特征在德性概念的形成中并无本质区别,理智德性包含先天与后天、自然与社会两种成分,两者同源而异能——从而实现两种德性最终融合。  相似文献   

5.
在与科学说明的关系之比较中科学理解的概念、原理得以辨析清楚,其基本立场也在与一般理解概念的区别中得以凸显出来。其中判断力、逻辑力是形成科学理解的主要工具,类比是重要的机制,而陌生知识通过知识背景的整合从而丰富、改组原有知识结构是主要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盖梯尔问题产生以来,传统的知识界定受到了极大挑战,形成了"知识的本质"问题。德性知识论相较于其他的知识论进路,对知识的本质问题有更强的说服力。它将"认知运气"视作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而"辩护"成分与"真理"成分之间的"独立"则是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认知运气"主要包括干扰性的和环境性的运气类型,德性论者强调在认知德性与真理二者间建立强的解释性关系,即"原因"关系,不仅可以有效地消解两类认知运气,也可以很好地排除"独立"问题。由此,我们得到的知识定义是,知识是产生自理智德性的真信念。  相似文献   

7.
“格梯尔反例”对知识三元定义提出质疑,引发英美知识论家对知识定义提出不同的修正,从而形成不同的学派和新分支。最重要的成果是阿文·戈德曼的“因果知识说”和罗伯·诺齐克的“虚拟条件知识说”;主流学派是坚持传统的单纯从内在意识寻求为知识作确证辩护的内在主义和越出心灵的内在意识寻求从信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获得根据的外在主义;新分支有语境主义、德性知识论和社会知识论等。各派观点显示出当代知识论不再一味寻求对知识作确证无疑的辩护,而是在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论、交流和反思中寻求对知识的真实理解。  相似文献   

8.
哈金的科学推理风格理论是历史知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最近,马丁.库什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哈金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批评。这些批评认为,哈金的理论无法避免内在主义编史学和极端相对主义的结论,它是建立在不恰当的论据之上的。  相似文献   

9.
网络化科学研究空间所形成的虚拟科学共同体,在随机性条件下,能够进行有效的合作解问题.促成合作的重要因素在于认知互动和代码契约的有效构建,即虚拟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认知互动,在不断反思的马尔可夫链上,可以形成一个综合的集体创造力,而共享的契约性安排、心理契约的代码表征、持久性关系的代码构成这三个要素所构建的代码契约,是激...  相似文献   

10.
理解知识论是当代知识论的新兴领域。纵观现有的文献,哲学家主要讨论理解的本质,而极少涉及理解的价值。与理解的本质一样,理解的价值也是理解知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应该忽视的。格林富有洞见地指出理解反映了世界的深层结构,并否定客观理解是认知成就。但他主张主观理解不总是认知成就,其理由值得商榷。主观理解涉及的解释能力和操纵能力一定归于认知者,因而主观理解总是认知成就。解释能力和操纵能力是高水平能力,所以主观理解是强的认知成就。通过对格林的批判,理解的认知价值的修正版本得以呈现:理解反映了世界的深层结构,主观理解是强的认知成就。厘清理解的认知价值,也有助于重新审视“美诺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的理解语境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是在批判“语言学转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解释学转向”密切相关。他立足于语境方法之上,对意义上的理解带有强烈的后现代色彩,不再承认理解的唯一确定性和客观性,主张理解是在特定语境中发生的,是在诸多要素相协调一致的系统中的意义创造活动,从而展示了认识与真理的丰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贝耶斯主义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对诸多学科如统计学、经济学、政治科学、决策论、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学术思想.近二十多年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一般性的科学推理理论,是目前科学方法论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纲领.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一纲领进行概略性的介绍:贝耶斯主义的基本概念及其归纳理论框架;贝耶斯主义解决各种科学方法论问题的尝试和成果;贝耶斯主义纲领留下的有待争论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经济学、尤其博弈论理解科学规则凸显认识规则与社会规则的联合、社会规则的认识意义,说明了在缺乏单一方法论共识时的科学认识状况。科学规则有必要存在,否则科学活动会出现零和博弈。科学规则的生成进路分为个体效用最大化假设、突现论和契约论,来源有内在论和外在论,这些在科学知识经济学中尚有争议。科学规则与个体利益的关系复杂多变,与科学目标关系的松散性令其区别于以往观点。  相似文献   

14.
技术归化是20世纪90年代从文化与传媒研究领域引入技术论研究的新概念,它把握住了用户在技术消费使用过程中的能动性,为理解用户与产品关系提供了关键的视角。技术归化是指将技术产品融入到应用环境,使其成为用户所处实践与文化网络一部分的过程。技术归化是一个学习与赋予意义的过程,正是通过技术归化,技术产品的社会文化价值才得以形成。对一项技术进行归化的集体过程既可能导致技术根深蒂固,难以排除,也可能使地位确立的技术祛稳定化,后者提供了一种打破技术锁定,摆脱路径依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5.
就形式数学来说,它是脱离经验,在内涵上是一种社会建构。计算机技术提高了人们的计算能力,对数学的这一社会建构平添了紧张,加强了“作为计算的数学”与“作为证明的数学”之间的不平衡性。在历史上,相似的认识论上的争论表现在计算或实践的印度数学与精神或形式的西方数学之间。我们认为,认识论上的紧张,可通过以下方式得以消解:认同数学是基于经验、可错的观点,并据此引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6.
相对论变革了人类自近代以来形成的机械论时空观.梁启超汲取其中知识无限性、理论可错性等科学哲学思想,形成以"非唯"为表征的科学文化观,并籍此重新界定认识过程中的心物关系,修正历史现中的因果律和进化论.关切并转译现代科学文化,培育国民科学文化素养,构成梁启超科学文化事业历史意义与现代启示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大公报》是20世纪30年代科学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它注重宣传科学知识,鼓励科学家参与国事,奖励科学事业。科学家也充分利用《大公报》推进社会科学化,为社会服务。《大公报》提倡科学、信仰科学,不是急功近利式的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和技术,而是要学习西方人信仰真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事实的关系:从哈金的实验观点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观察渗透理论的论题是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共同特点,也是导致历史主义中的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最重要根源。哈金的实验观蕴涵着个新的关于理论与事实的关系,笔者从哈金的论点出发,试图发展出一套新的观察理论,并得出如下结论:观察不是被理论和范式所决定,而只是受它们的一定程度的影响,事实有它自主的力量,跨范式的观察和理解都是可能的,历史主义者夸大了范式的完整性和自我完备性。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发展观的视域中,确保休闲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全面协调的战略原则、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原则,其中政府的作用和责任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