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要阐释集体行为的形成,集体意向(collective intention)这一概念不可避免。塞尔认为集体意向是一种以目标-方法为其基本结构的特殊的个人意向。反对意见主要有两点:认为背景能力不能是一种生物本能,以及通过个体主义构筑集体意向会导致社会规范性的缺乏。本文认为塞尔的理论构架自身已经包含了对上述质疑的抵抗。  相似文献   

2.
塞尔提出了名称的意向性解释,他反对将指称的获得归因于外部传递链条的因果命名理论,认为名称获得指称依赖于意向内容,以此发展了名称的描述理论。在意向性名称理论中,网络和背景具有关键作用,并且显示出较之语境分析方法更强的解释力。更需要注意的是,和名称相联系的意向内容不仅能帮助主体获得指称,而且能够扩展主体的意向网络和背景,实现自我纠错、更新和增长,有利于主体的进一步思想和行动,从而具有比获得指称更重要的实践推理意义。  相似文献   

3.
意向立场和目的论立场是我们对能动者行为进行解读时所采取的不同解释模式,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讨论至今还未达成共识。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两种主要理论:即目的论立场起源于意向立场以及意向立场是目的论立场发展的延伸;其次分析和讨论了这两种理论各自的解释困难;最后文章进一步对这两种立场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主要通过分析婴儿对欲念/目标、信念和意向这些心灵状态的理解,以及来自相关的脑神经科学实验结果的支持,试图说明基于欲念/目标的目的论立场与更为复杂的掌握信念、意向和语言之后的意向立场有着各自不同的起源机制,是两套独立的行为认知系统。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生物学家开始试图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明人类利他行为,但却不愿意复活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残酷涵义.因此在其基础上先后建立了群选择和亲选择理论,在群体和亲族的范围内解释了利他主义行为.艾利奥特·索伯和大卫·斯洛恩·威尔逊在他们<向着他人:非自私行为的进化论和心理学>一书中,从生物学和心理学上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角,即将群选择理论精致化,细分为群内选择和群间选择.根据这一进化模型,尽管在群内选择中利己主义占有优势,但在群间选择中利他主义占有优势.从全球范围看,利他主义将得到进化.  相似文献   

5.
分析哲学传统下,有关社会制度的集体意向性讨论是社会本体论这一形而上学分支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当代社会科学哲学领域方兴未艾。塞尔和图梅勒的集体接受理论都以作为集体意向性模式之一的集体接受为基础解释社会制度的创立与维持。图梅勒批判塞尔的集体接受理论缺乏对非语言行动的解释并尝试取消语言在解释社会制度上的本体论地位。事实上,语言是理解社会制度的根本,同时语言和行动不可分离,塞尔和图梅勒的集体接受理论在一定意义上互不矛盾、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6.
情境认知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一种理论,与传统认知主义相对立,其思想的主要来源是现象学、实用主义、生态心理学、人工智能以及理论生物学,且与具身认知、生成认知和嵌入认知有着紧密的联系。情境认知有境遇性、交互性、动态性和即时性四个特征,境遇性凸显了认知的环境依赖性,交互性刻画了认知的非单一性,动态性说明了认知的生成性,即时性体现了认知的当下性和灵活性。这些特征有助于加深对情境认知的理解,展现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争鸣”(西北师范学院编)1957年7月号第5期上,刊登了章仲子先生“论心理学的方法问题”一文,着重谈到了“自我观察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问题.作者看来:心理学应该采用客观方法可以说是一致的.分歧在于对“自我观察法”在心理学中有无存的权利问题上. 该文作者将近几年来苏联和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分为三种: (一)以捷普洛夫为代表的看法(1952年在俄罗斯教育科学院所召开的心理学会议上的发言)认为自我观察法根本是一种主观的方法,和客观的方法不相容.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不但不能用它,也不需要它. (二)以1954年第四期“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发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领域出现了反思转向,与之相对应,在道德哲学领域出现了实践转向。无论是一般伦理学还是应用伦理学,就道德方法论而言主要有对立的两派,一派是道德一般论者,一派是道德特殊论者。道德一般论者提出的工程模式倡导理论立场,而道德特殊论者则反对这样的立场。这两种立场都是比较极端的。广泛反思平衡方法是第三种道德方法论。它既可以克服一般主义工程模式的缺陷,也可以弥补特殊主义和反理论的不足,这正是其平衡一词体现出来的内在哲学意蕴。在从事计算机伦理学的研究中,计算机伦理学家或是道德哲学家们也要贯彻广泛反思平衡这一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计算机伦理学的研究获得真正的辩护。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14,(17):46-48
<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又叫侵犯行为,是指身体上攻击或者语言上的攻击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在此,为你介绍下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特为你介绍下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由迈克·胡摩尔所提出的现象保守主义,是当代知识论中最新的关于基础信念的确证理论之一,并迅速影响到了关于道德直觉和宗教信念的认知研究当中。现象保守主义认为,如果某种情况对主体S看起来是P,那么在缺乏击败者的情况下,S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有理由地(确证地)相信P;并且如果反对现象保守主义,将会陷入一种自我击败的境地。胡摩尔关于"反现象保守主义是自我击败的"的论证如果能够成立,将对诸多知识论学说提出严重挑战,因此引起了众多的反响。本文将集中于这一论证过程以及对它的分析,并指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