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农业生产上,对品种向来的要求之一是:生长整齐、成熟一致。今年早稻播种期间,我将两个不同的品种(一个为中熟不易落粒而较感病的不脱矮,一个为迟熟抗病的珍汕)的种子以七比三的比例有意地混合起来播种,并与不混播的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混播比单播不仅增产一成,而且比广陆矮4号等16个良种显著增产。这就有可能成为良种选用上的新苗头。混播比单播所以增产,是因为混播的不同品种之间生存竞争,造成株型疏散,通风透光  相似文献   

2.
不同混播方式下苜蓿+无芒雀麦人工草地生产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2007年在地处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对不同混播方式下紫花苜蓿+无芒雀麦人工草地生产力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株高混播低于单播,而无芒雀麦株高则混播高于单播.返青期同行混播、间行混播生产力均高于单播苜蓿和单播无芒雀麦;苜蓿进入现蕾期之后混播生产力低于单播苜蓿而高于单播无芒雀麦,间行混播生产力高于同行混播.生长前期无芒雀麦的组分比例间行混播高于同行混播,生长后期二者组分比例趋于一致.间行混播种间干扰大于种内干扰出现的时期晚于同行混播,同行混播下无芒雀麦的竞争力总体上高于间行混播下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以人工草地生态系统为对象,分析在各生长发育阶段,随密度水平变化植物间正、负相互作用的转化,采用复合De Wit取代试验设计,研究了高羊茅与黑麦草生长前期、中期、后期,不同种植密度(低(32株/钵)、中(64株/钵)、高(128株/钵))水平上的叶片长和宽、根长、生物量及根冠比变化。结果表明:单播时,两种草叶片宽度在各个时期都受到密度制约; 叶片长度、根长、干质量及根冠比在生长前、中期没有严格受密度效应制约,而后期均随密度增大而减小。混播的植株形态与生物量在后期显著高于单播方式,并且种植密度越大该现象出现越早,此外生物量随密度增加下降的程度也小于单播; 中、后期混播根冠比显著小于单播。混播时正、负相互作用的表现依赖于生长时期和密度梯度,特别在生长后期,混播有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同一时期内高密度使正作用削弱,但有利于正作用在较早时期产生。混播可能引起两个草种对潜在生态位的利用,出现生态位分化。因此,在生长后期,同一密度下混播草种间表现出正相互作用,而不同密度又表现出负相互作用,说明混播草坪生态系统比单播的草坪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007年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以2年生单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隔行混播和同行混播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法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牧草生长期间单播无芒雀麦草地土壤容重最小,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容重最大;单播无芒雀麦、隔行混播和同行混播草地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大于单播紫花苜蓿草地,20~30cm不显著,30~40cm单播紫花苜蓿草地显著增加,分别是隔行混播草地、同行混播和单播无芒雀麦草地的1.11、1.72和1.94倍;速效N单播无芒雀麦草地最低,速效P、速效K单播紫花苜蓿草地最低.  相似文献   

5.
2012年在内蒙古多伦县建植人工草地试验小区,通过对豆科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禾本科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进行单播和混播试验,对株高、牧草产量、相对产量、相对产量总和、竞争平衡指数以及粗蛋白、粗纤维、灰分等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1)混播紫花苜蓿的株高高于单播,而混播冰草的株高在7、8月低于单播,9月则高于单播.2)生长季7—9月,单播紫花苜蓿的干草产量均高于混播,但差异不显著(P>0.05);单播冰草的干草产量均低于隔行混播,且差异显著(P<0.05).3)紫花苜蓿和冰草的相对产量RY值均显著小于1.0,表明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紫花苜蓿和冰草的相对产量总和RYT均显著小于1.0,表明紫花苜蓿和冰草之间存在竞争作用.4)混播的紫花苜蓿和冰草的粗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单播,而粗纤维含量均高于单播,而紫花苜蓿和冰草的灰分含量隔行混播和单播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考虑牧草产量,紫花苜蓿更适合单播,冰草更适合混播;考虑资源竞争利用效能和牧草品质,总之紫花苜蓿和冰草都更适合单播.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毛叶苕子的种子产量,本文通过毛叶苕子单播、燕麦和毛叶苕子混播、燕麦和毛叶苕子间作、小麦和毛叶苕子混播、小麦和毛叶苕子间作、油菜和毛叶苕子混播、油菜和毛叶苕子间作等7个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毛叶苕子种子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与毛叶苕子间作处理与毛叶苕子单播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毛叶苕子产量(54.44%);与毛叶苕子单播处理相比,油菜与毛叶苕子混播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15.50%)、速效钾含量(40.93%)。本研究结果可为青海地区毛叶苕子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保公路路基边坡的稳定,合理选择草种与各草种间的播种组合,快速构建地表覆盖层,充分发挥植被涵水固土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狗牙根进行单播和混播对比实验,对各个播种组合的出苗速度、盖度、地下生物量和土壤崩解率的检测结果表明,混播草种间的兼容性比之单播更好,固土、抗蚀效果也更强;组合②(多年生黑麦草10g/m2+高羊茅20g/m2+狗牙跟20g/m2)的综合指标性能最优,其出苗迅速、覆盖度大、地下根系量大和土壤崩解率小,对减少边坡的水土流失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针对藏东南山区过度放牧和植被破坏的问题,以芒康地区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依据当地的水热条件,从2014年4月到2015年9月选用4种牧草进行两两混播和单播的试验,研究一年多来牧草的产量变化、生物量的分配以及不同牧草之间的混播效果.结果表明:1)在生物量上,单播的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总生物量最大,分别为(228.80±26.61)和(225.47±62.85)g/m~2;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老芒麦的总生物量最大,为(217.47±54.48)g/m~2.2)10种牧草组合的人工草地地下生物量在垂直方面上均呈倒金字塔特征,即上层根系生物量较大,越往下层生物量越少,0~15 cm的生物量占地下总生物量的比例介于63.21%~88.17%,其中燕麦+垂穗披碱草组合的人工草地在0~15 cm的生物量所占的比重最大,为88.17%.3)10种牧草组合的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呈高度线性相关(R=0.83,P0.05).4)从根冠比上看,在单播草地中,根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老芒麦、燕麦和垂穗披碱草,根冠比差异不明显;在混播草地中,垂穗披碱草+老芒麦、燕麦+紫花苜蓿以及紫花苜蓿+老芒麦组合的草地根冠比较大,介于2.40~2.60,其中紫花苜蓿+垂穗披碱草根冠比最小,仅为0.82,显著低于除燕麦+老芒麦以外的其他混播组合草地.  相似文献   

9.
针对临时性、少量信息群发业务模型,提出一种多目标组播路由协议,利用已有的单播路由信息实现组播发送功能。中间节点根据组播分组中目的节点的地址和路由信息,结合本节点路由表或转发表,对相关目的节点执行转发。协议无需维护组播树和组播成员状态,可在任意提供路由表或转发表的单播路由协议基础上工作。在该应用模型下,协议的分组递交率性能与单播路由协议相当,发送开销比单播和其他组播路由协议大大减少,控制比特开销也较低。  相似文献   

10.
由我校农学系徐信光老师主持的《大麦立体栽培技术研究》于1992年1月12日在杭州通过鉴定。该研究自1987~1991年经过五年的试验证明大麦的某些性状如高秆与矮秆有互补的作用,采用合理的混播比例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作物整体的光能利用率。该项研究选择两个高矮不同而生育期相近的大麦品种,采用三高七矮比例混合撒播,其产量  相似文献   

11.
沙区人工固沙植物水分适宜度模糊数学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固沙植物油蒿和柠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样区土壤水分变化的模糊属性特征;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水分适宜度的概念及其模型,并进行实例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柠条在单播情况下随着营林密度的升高,其适宜度值呈现下降趋势;混播比单播具有较高的适宜度值,其中以5000株/hm^2混播下适宜度最高,植被覆盖率最大,是值得推广的一种营林方式.试验条件下,植被覆盖率高者,其适宜度亦高,二者呈现出一致性.文中分析了油蒿与柠条对水分竞争与共存的机理,有关结论为人工固沙林稳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项研究,“低”播量与“中”、“高”播量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并且低播量较耐迟播,增产幅度比“中”、“高”播量大,“低”播量栽培的高产特性:1、单株茎基宽带蘖多,是分蘖早发增穗的基础;2、孕穗始期,有利提高成穗高,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13.
对披碱草(Elymusdahuricus)与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variamarein,Cv,CaoyuanNo.2)不同混播比例的群落性质,高度生长和地上生物量积累动态及混播后地上生产力进行了对比研究,披碱草、苜蓿的高度生长方式不受不同混播比例的影响,其高度生长曲线分别为H=t/(a+bt+ctt)和H=a+bt+ct.披碱草、苜蓿的地上生物量积累方式不受不同混播比例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W=atb.不同混播比例生物量积累速率不同.茎叶比、叶面积指数在不同的混播群落中数值不同,苜蓿的叶面积指数大于披碱草.混播有利于高产,不同混播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天然对照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其中披碱草与苜蓿地上植株密度比为31(播种量25kg/hm213.9kg/hm2)时产量最高.混播群落粗脂肪、总能量、消化能含量均高于单播群落.综合分析评价,披碱草与苜蓿密度比为31(3小区),为最优化的群落组合.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OFDM 系统中同时支持组播与单播业务时的资源分配问题。针对组播与单播业务的不同 QoS 要求,将资源分配问题建模为在保证组播业务所要求的最小速率的条件下, 最大化单播业务和速率的分配问题。该问题可利用传统的两步法求解。为了进一步降低复杂度, 提出了一种基于贪婪方法的分配算法, 其基本思想是首先通过子载波分配满足组播业务的最小速率要求, 进而在所有子载波之间调整功率以提高单播业务的和速率。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 所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复杂度, 且在满足组播最小速率要求的条件下, 单播业务所能获得的和速率接近两步法, 较好地实现了算法的性能与复杂度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高寒嵩草草甸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原生高寒嵩草草甸封育系统作为对照,研究了土地退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检验了退化土地在不同人工重建措施下对植被生产力的相对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原生植被封育处理总地上生物量为265.1 g/m2,0~30cm土层地下根系生物量达6982 g/m2;而重度退化处理总地上生物量仅为139.9 g/m2,0~30 cm土层地下根系生物量为916 g/m2,仅占原生植被封育处理地下根系生物量的13%,因此重度退化地主要特征之一是天然嵩草草甸坚实而富有弹性的草皮层的丧失.土地退化使地下根系生物量的损失量大约为地上损失量的50倍.混播、松耙单播和翻耕单播人工种植处理经过7个生长季后,总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原生封育处理的116%,75%,68%;自然恢复处理总地上生物量为原生植被封育处理的76%.与重度退化草地相比较,种植可以有效恢复地上生物量,尤其是禾草生物量,这对于提供冬季饲草、减少天然草地的压力是至关重要的.混播、松耙单播、翻耕单播和自然恢复处理,经过7个生长季后,地下根系生物量分别为1 323,1 094,1 169,1412 g/m2,重建措施(如混播)自然恢复处理可部分恢复地下根系生物量;恢复重建处理与原生植被封育处理相比较而言,有更多的生物量是分配在地上的.但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恢复重建草地都是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给地下.且随恢复时间的增加,人工种植处理向地下转移生物量的速率比自然封育处理的更快.  相似文献   

16.
大田实验采用生态学中的de Wit替代系列法,研究不同水肥条件下地方春小麦品种和尚头和新育成的春小麦品种定西-24混播时的相对竞争能力与其单播经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混播条件下二者的竞争结果.结果表明:在雨养、中水中肥、高水高肥处理中,和尚头和定西-24的相对竞争能力与其单播经济产量之间的关系分别为负相关、负相关和无特定相关.雨养条件下,和尚头可以从较深土层吸收较多的储藏水分,中水中肥与高水高肥条件下,定西-24吸收水分的能力强于和尚头的.和尚头和定西-24的根量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混播时,雨养条件下和尚头的相对竞争能力强于定西-24的,中水中肥条件下,和尚头的相对竞争能力弱于定西-24的,表明和尚头对定西-24的相对竞争能力发生了逆转.剔除由竞争能力导致的根系冗余,有望成为半干旱地区小麦育种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7.
单播技术是IPv4网络下视频传输的主要手段。在诸如视频会议的多客户端应用中,单播耗费了很多网络带宽和服务器资源。随着下一代网络的快速发展及视频业务的飞速增长,单播技术构建的视频传输系统已无法满足这类业务在带宽及服务质量方面的需求。使用IPv6组播技术进行多点数据传输,能有效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提高服务质量,并极大减少网络及服务器负载。基于IPv6组播和微软DirectShow视频处理架构,设计并实现了一个视频流媒体的组播传输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满足IPv6网络下实时视频传输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①增加光照法。在奶牛泌乳的最初60天内,不需要增加和改变饲料,让牛每天接受16小时的光照,比自然光照下的奶牛多产奶10~12%。 ②增喂氨硫法。将尿素、芒硝用水配成1∶2溶液,每1000公斤青贮料中加5公斤尿素、0.5公斤芒硝,均匀地混洒在大麦、豌豆、青玉米等饲料中饲喂奶牛,可使奶牛产奶量提高15%左右。  相似文献   

19.
以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为主建立单、混播栽培草地,研究叶片N、P、K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区栽培草地N、P、K养分限制及循环利用策略,为栽培草地的合理建植、施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不同牧草配比草地中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叶片养分重吸收效率均为N>P>K.无芒雀麦N、P、K重吸收效率显著高于紫花苜蓿.单、混播下紫花苜蓿养分重吸收效率差异不显著,混播下无芒雀麦养分重吸收效率低于单播.不同牧草配比草地中,紫花苜蓿趋于w(N)∶w(P)>16∶1,无芒雀麦w(N)∶w(P)<14∶1,表明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的生长分别受P、N限制,二者生长均不受K限制.因此,混播草地牧草叶片养分重吸收受混播种类搭配和比例的影响,其中P重吸收效率和混播比例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将科多8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按1:1、1:2、1:3的比例进行同行和间行混播,以单作玉米为对照,研究了混播群体中玉米的农艺性状。研究发现,玉米的农艺性状受混播方式和比例影响明显,混播使玉米株高、茎粗和穗位均有增加,其中株高和穗位以A1B2(同行混播1:2比例)最高,而茎粗则以A2B2(间行混播1:2比例)的最高,但与A1B2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A1B2是较有利于玉米生长的混播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