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佩戴TobiiⅡ眼镜式眼动仪,对7~14岁的30名孤独症儿童进行自然情境手势反应测试,并与7~8岁的30名普通儿童比较,探索孤独症儿童对自然情境中常见手势的反应,深入了解孤独症儿童的沟通问题。研究发现,与普通儿童比较,孤独症儿童对5个手势的反应得分均较差,两者有显著差异(F=12.799,P=0.000);在5个手势反应中,他们对"夸奖"手势反应最正确,其次是"握手"手势,而对"过来""起立""再见"手势反应较差;有语言伴随可以提高对手势的反应得分;眼动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的注视点在"夸奖"手势上差异不明显(t_夸=0.198,P_夸=0.844),在"起立"手势上有明显差异(t_起=7.464,P_起=0.000);"夸奖"和"起立"两个手势的初始注视位置有显著差异(χ~2_夸=10.214,P_夸=0.006;χ~2_起=6.171,P_起=0.046),普通儿童能注视到主要位置,孤独症儿童则不能。总之,孤独症儿童对常见手势的反应比普通儿童差,要发展其沟通交往能力,须在日常生活和课堂中配合语言并加强手势的理解与应用,同时可加强使用"夸奖"等具有积极意义的手势,以提高他们对交流对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研究探讨了孤独症儿童的人口学特征、孕期分娩状况及不同胎教方式的差异及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影响.选取60名孤独症儿童及60名健康对照,采用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和问卷调查收集信息,并分析人口社会学信息、孕期和分娩危险因素、胎教状况在孤独症儿童和健康对照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家庭收入相对较低,父亲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孤独症儿童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从音乐胎教、语言胎教、抚摸胎教和光照胎教来看,健康儿童的胎教开始时间均早于孤独症儿童(P〈0.05).提示孤独症具有遗传易感性,外部环境如胎教可能会对其发生产生影响,因此要关注孕期胎教,以减少孤独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根据学习迁移理论,增强现实技术可利用孤独症儿童独特的视觉优势,通过真实场景和虚拟元素的结合,对患儿习得技能的迁移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该文通过对孤独症儿童干预方法及存在问题等的梳理,根据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特征,从技能迁移的角度分析研究该技术对孤独症儿童习得技能迁移的影响,提出对孤独症儿童干预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儿童孤独症或自闭症最典型的特征是社会交流障碍,这是自闭症患儿面临的最大问题。日前一篇在线发表在Cell上的研究表明,孤独症和肠道菌群失调有关。这一结论为深入研究儿童孤独症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孤独症病因的研究还未取得突破,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只有通过康复训练来改善其症状。虽然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访谈调查了解吉林省学龄前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现状,分析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采用亲职压力量表和心境与焦虑症状问卷对36名特殊教育机构孤独症儿童的父亲/母亲以及17名融合教育机构孤独症儿童的父亲/母亲的亲职压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进行比较,以发现不同教育机构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融合教育机构孤独症儿童的父亲/母亲的亲职压力和抑郁水平都显著低于特殊教育机构孤独症儿童的父亲/母亲,而其焦虑水平与特殊教育机构孤独症儿童父亲/母亲的焦虑水平却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融合教育对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儿童孤独症的染色体脆性位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索儿童孤独症与染色体脆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低叶酸TC199培养诱导法,对80名孤独症儿童和80名正常儿童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脆性位点表达检测和断裂点频率统计.结果:孤独症组染色体断裂或裂隙的频率为16.2%,普通型脆性位点表达15例(18.75%),遗传型脆性位点表达8例(1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认为较高脆性位点表达率和断裂点频率,是儿童孤独症患者发病的物质基础和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当今医疗技术的发展为儿童生理健康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对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考虑不足,儿童康复花园就是一类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恢复有康复效果的花园环境。本文依托孤独症儿童这类特殊群体,以康复性场地的作用、设计原则为出发点,以期创造一个更加适合孤独症儿童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康复性场地。  相似文献   

9.
孤独症儿童静息态脑电Gamma频段功能网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的功能障碍可能和脑电中的Gamma频段异常有关。通过采集17例孤独症儿童和17例正常儿童睁眼静息态脑电,利用定向传递函数方法计算导联间的因果连接,构建Gamma频段(35~50 Hz)功能网络。用图论方法分析两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阈值下,孤独症儿童脑功能网络全局效率、局部效率以及节点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提示孤独症儿童认知、行为异常可能与其大脑Gamma频段连接较弱、信息整合效率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长沙理工大学潘红玲老师的著作《孤独症儿童家庭体育训练与康复》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同时指出该书以实际案例探讨符合孤独症儿童身心特点的体育干预方案,为孤独症儿童进行体育干预提供了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儿童孤独症的染色体脆性位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儿童孤独症与染色体脆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低叶酸TC199培养诱导法,对80名孤独症儿童和80名正常儿童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脆性位点表达检测和断裂点频率统计。结果:孤独症组染色体断裂或裂隙的频率为16.2%,普通型脆性位点表达15例(18.75%),遗传型脆性位点表达8例(1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认为较高脆性位点表达率和断裂点频率,是儿童孤独症患者发病的物质基础和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研究探讨了孤独症儿童情绪状态理解能力及注意方式特点。选取13名孤独症儿童及13名智力障碍儿童、13名普通儿童,借助T EC技术及“思想泡”来考察他们对他人情绪状态的理解能力,结合眼动分析注意方式特点。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存在情绪状态理解障碍,在完成任务时对图片的注意方式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即忽视、回避情绪与社会性信息。这提示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不足、对情绪状态场景的注意方式异常。  相似文献   

13.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性障碍,其核心症状表现为社会互动能力、沟通能力和想象力的障碍,即“三合一”障碍.文章基于孤独症儿童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目前数字治疗的发展趋势,介绍了数字治疗在干预孤独症儿童社会互动能力、沟通能力和想象力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展示了数字治疗在孤独症干预中的应用前景,并从研究样本的可推广性、干预方案的兼容性和个体化定制、长期效应的跟踪考察等维度提出了深化未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儿童心理理论训练对智力正常的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方法:6名孤独症儿童为实验组,接受前测、训练和后测;另外5名年龄、智力水平匹配的孤独症儿童为控制组,接受前测和后测,不接受训练。结果:(1)通过干预,实验组在心理理论水平上有显著提高,而控制组无显著改变;但两组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均无显著改变。(2)心理理论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这种结果可能是由于心理理论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之间的直接关系较少,也可能是由于2个月的训练不足以提高社交能力。  相似文献   

15.
唐茂妮 《科技信息》2011,(14):166-167
儿童语言发展研究是当前心理语言学中最令人振奋同时又最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之一。而自闭症儿童作为儿童中的特殊群体,其语言障碍问题是自闭症儿童发展和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自闭症的定义、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使用特征与其他发展领域相关研究等方面,综述了近15年国外有关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障碍研究的新进展,以供国内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跨行为多基线实验设计,采用AutPlay疗法对两名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行干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utPlay疗法对孤独症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干预具有良好的立即和维持成效、泛化成效及社会效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实验法,对孤独症儿童康复现状作了调查,通过分析运动康复的作用和现状,找出问题和不足,以此构建康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双语或多语的语言环境引发儿童早期语言发展障碍甚至引起失语症"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根据儿童语言习得机制、儿童语言习得沉默期及儿童双语发展阶段的特点,儿童早期双语或多语的环境不会导致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和失语症。儿童语言习得是人类本身的奇迹,儿童双语甚至是多语的习得可谓是奇迹中的奇迹。有此天赋的语言习得潜力,儿童完全能够应付双语和多语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一被试研究法,以一名学前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的方法对个案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干预研究,采用目视分析法和简化时间序列分析法之C统计分析结果,同时结合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干预结果的社会效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社会交往能力在干预后提升显著,证明运用RDI游戏课程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社会交往能力干预具有显著、长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儿童青少年期是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最常见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等。约有一半的成人精神心理问题始于儿童青少年阶段,如能早发现、早干预,将极大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有几类特殊人群需要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