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小翅雏蝗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甘肃省夏河县对小翅雏蝗的种群结构、数量变动、空间格局及动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虫每年 6月上、中旬蝗蝻开始孵化 ,6月下旬达到高峰 ;7月是 1~ 4龄蝗蝻混合发生时期 ;8月为蝗蝻与成虫的过渡时期 ,此期蝗蝻占总量的 5 4 .6 1% ,成虫占 4 5 .39% ;9月中旬后全部羽化为成虫 .小翅雏蝗在草地是以个体群为基本分布成分 ,个体群间的分布属聚集分布 ,其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 .聚集表现主要是由草地的环境因素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2.
突缘拟凹背蝗Pseudoptygonotus prominemarginis zheng et Mao在云南大理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产于土中的虫卵于9月中、下旬开始孵化,以幼虫蝗蝻越冬,蝗蝻5龄,5月上、中旬开始羽化,不欠即交配产卵,成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相继死亡。  相似文献   

3.
突缘拟凹背蝗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缘拟凹背蝗Pseudoptygonotus prominemarginis Zheng et Mao在云南大理地区1年发生1代,产于土中的虫卵于9月中,下旬开始孵化,卵期平均90.5d;蝗蝻5龄,历时184.5d,主要以3龄蝗蝻越冬;次年5月上,中旬开始羽化,不久即交配交卵,每雌虫平均产卵24.9个,成虫寿命18-23d,于6月下旬至8月上旬相继死亡,已知有多种天敌。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给食、给水的处理方式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不同日龄的雌雄成虫进行了饥渴耐受能力的测定。以平均存活时间作为桔小实蝇饥渴耐受能力的指标。结果表明:在给水缺食的情况下,25℃时,桔小实蝇不同日龄成虫的平均存活时间介于2.2~3.9d,15℃时,介于6.2—9.4d;在给食缺水情况下,25℃时,不同日龄成虫平均存活时间介于3.1—5.3d,而15℃时,介于5.8~10.7d;在缺食缺水情况下,25℃和15℃时,其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介于2.0~3.6d和5.3—8.0d。在25℃条件下,各日龄的桔小实蝇雌、雄成虫耐渴的能力要强于耐饥能力,且食物的存在能显著延长桔小实蝇的平均存活时间;在15℃条件下,除了10日龄和15日龄的雄虫外,其他日龄雌(或雄)虫的耐饥能力与耐渴能力间并无差异,而水或食物哪样更能显著延缓桔小实蝇成虫的死亡,还与成虫日龄和性别有关;25℃时,15日龄雌雄成虫间以及15℃时,5日龄及10日龄的雌雄成虫问的平均存活时间均在给食缺水时出现显著差异;在相同的处理方式下,15℃时成虫的饥渴耐受能力比25℃时的强。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昆虫专家郑哲民教授等主编的《陕西蝗虫》、《陕西蝗区》(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别于1990年12月、6月出版),是为了搞好陕西省蝗虫的防治,满足全省广大的治蝗工作者掌握蝗虫的种类和分布,蝗卵、蝗蝻和成虫的形态特征,蝗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需要而撰写的两部专著。《陕西蝗虫》一书最显著的特色,是作者走遍陕西各个县(区),有些是往返数次而获得的新而全的第一手资料,通过鉴定整理出陕西省蝗虫3总科、9科、56属、103种;其中有1总科、1科、8属、16种为陕西省新纪录。提出了陕西省蝗虫的区系分布及如何综合治理,为防治蝗灾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在山西太原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当>10℃积温累积到350日度左右时,开始孵化为蝗蝻。蝗蝻的发生期较长,从5月底至9月下旬长达110天左右。当>10℃积温达570日度上下时,蝗蝻的发生进入首次高峰(324~393头/m~2),7月15~20日出现第二次高峰(127~129头/m~2),但第二次的峰值远远小于第一次峰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蝗蝻从初发生到首次高峰期的变量与>10℃时积温的变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_(89)=0.992~(**),r_(90)=0.991~(**))。综合分析两年的资料,中华稻蝗首次发生高峰与>10℃积温符合Y=0.01318·e~(0.01797x)的数学模型,经卡方适合性测定,估计值与观察值相吻合。因此,Y=0.01318·e~(0.01797x)可以做为中华稻蝗蝗蝻首次发生高峰的预测模型,供生产中确定防治适期参考。  相似文献   

7.
血斑小叶蝉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斑小叶蝉在我省中南部1a发生5代,卵在幼树树干、枝条表皮下越冬,翌年5月上旬开始孵化,5月下旬可见成虫;6月上旬第2代若虫出现,6月中旬羽化为成虫;6月下旬可见第3代若虫,7月上旬可见第3代成虫;7月中下旬可发现第4代若虫;高温多雨季节,8月中旬偶见第5代若虫。若虫历期15-30d不等,9月中旬成虫产越冬卵。化学防治以50%甲胺磷乳油3000倍液防治效果为佳,48h的虫口减退率达100%。防治始期在1代若虫盛发期(5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中华卵索线虫成虫可溶性总蛋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雌性成虫特异表达3种以上蛋白质,分子量分别为78.33KD、72.39KD、24.58KD、15.99KD;雄性成虫则特异表达分子量为26.39KD的蛋白质.雌雄成虫总蛋白存在着差异,这为进一步研究中华卵索线虫的性别分化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蠋蝽(Arma chinensis)对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幼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在室内条件下测定蠋蝽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桃蛀螟3龄、5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结果显示:蠋蝽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不同龄期桃蛀螟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蠋蝽对桃蛀螟3龄、5龄幼虫的控害能力由强到弱的排序均为:雌成虫,雄成虫,5龄若虫;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蠋蝽对桃蛀螟3龄、5龄幼虫的搜寻效应均逐渐降低,雌成虫的搜寻效应大于5龄若虫和雄成虫。蠋蝽5龄若虫、雌雄成虫均对桃蛀螟具有较好的控害潜能,且蠋蝽雌成虫的控害潜能大于雄成虫和5龄若虫。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对比称重法研究了自边痂蝗(BryodemaLuctuosumLuctuosum(Stoll)在不同发育历期中对食物的取食量及其利用能力,结果发现各龄蝗蝻的取食量存在显著差异,说明蝗虫的不同发育历期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能力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丝梨种群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丝梨(Sycopsis sinensis Oliver)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进行研究。水丝梨种群大小、高度级结构研究表明,幼苗、幼树数量严重不足, 中成树成高频分布,个体之间竞争激烈,整个种群表现为一不稳定的成熟类型。幼苗、幼树的低频分布将是影响种群稳定的限制性因素。对水丝梨种群的保护作者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1986~1987年在龙海县调查了华支睾吸(Clonorchis sinensis)的各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汶沼螺 (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的感染率为 0.6%,6月份是汶沼螺的感染高峰。6种淡水鱼类和虾类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其中麦穗鱼(Pseudorabora parva)感染率为44%,沼虾(Macrobrachium superbum)感染率为1.3%。猫的感染率为33%~53%。用从阳性汶沼螺逸出的华支睾吸虫尾蚴人工感染米虾(Caridina nilotica gracilapes)的实验结果表明,后蚴在米虾鳃部及附近肌肉内成囊,发育 26~33 d成熟。用此成熟囊蚴感染一阴性小猫获得成虫。  相似文献   

13.
木槿属几种植物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木槿属植物裂瓣槿、木芙蓉以及扶桑 4个栽培变种不同器官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结果表明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的酶谱不同 ,酶谱具有器官特异性 ;木芙蓉与裂瓣槿和扶桑的酶谱差异较大 ,裂瓣槿与扶桑的酶谱有一致性 ,扶桑 4个栽培变种的酶谱有较高的一致性 ,其中红色中玫槿的酶谱兼有洋红中玫槿和裂瓣槿的酶带 ,结合形态学特征和染色体倍性关系的研究结果 ,推测红色中玫槿是从后两者起源  相似文献   

14.
扬子鳄附肢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31例扬子鳄胚胎中观察了附肢的形态发生过程,并与密河鳄附肢的形态发生过程进行和讨论,孵化每天 ,前、后肢芽形成处的组织略隆起;第8天时,前、后肢芽突出呈乳状。前、后肢芽分别在16、20天出现近轴部与远轴部结构的区分。前肢掌面和后肢 反在第16-24天中形成,第24-32天中指间裂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5.
按常规动物免疫方法用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抗原对新西兰兔进行免疫,并通过SDS-PAGE和酶联免疫印迹(EL IB) 技术分析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免疫学特性,同时用黑胸大蠊若虫和雄虫免疫兔血清筛选美洲大蠊若虫cDNA 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PCR 鉴定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卵抗原、若虫抗原、雄成虫抗原、雌成虫抗原分别可见13,28,26 和41 条蛋白区带,4种抗原组分相互之间有交叉抗原存在,用黑胸大蠊若虫免疫兔血清筛选出1个新基因,用黑胸大蠊雄虫免疫兔血清筛选出6个新基因.  相似文献   

16.
冬虫夏草无性型的分子鉴别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以rDNAITS区为分子指标,对冬虫夏草Cordycepssinensis的有性和无性阶段进行比较分析,从分子水平证明冬虫夏草的无性阶段是中国被子毛孢Hirsutelasinensis.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实验室条件下西藏冬虫夏草幼虫对温度、湿度、病害等条件的生理反应以及西藏冬虫夏草幼虫的食性情况,文章对西藏冬虫夏草幼虫的外部形态及其对温度和湿度的反应及食性等方面进行观察,并绘制出西藏冬虫夏草幼虫生长曲线。结果表明:①实验室中培养西藏冬虫夏草幼虫的最佳温度范围为12℃-14℃;②西藏冬虫夏草幼虫最喜啃食红萝卜,其次为土豆和莴笋;③西藏冬虫夏草幼虫对温度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当温度达到20℃时,幼虫完全失去活动的能力,并且此时幼虫身体表面容易感染病菌。  相似文献   

18.
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IIPC)评价了 2 4种植物异源植物次生物质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供试的 2 4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中 ,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干扰作用效果较好的有非洲山毛豆Tephrosia vogelli、飞机草 Eupatorium odoratum、大叶桉 Eucalyptus robusta的乙醇提取物 ,其 IIPC值分别为0 .10 94、0 .112 2、0 .12 74 ,即它们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的驱避作用效果在 80 %- 90 %之间。  相似文献   

19.
兰坪被毛孢粗多糖延缓衰老的功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兰坪虫草是近几年报道的新种,是冬虫夏草的近缘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为探明兰坪虫草无性型兰坪被毛孢粗多糖延缓衰老的功效,从兰坪被毛孢发酵产物中提取粗多糖,分析不同浓度粗多糖(0.01%~0.3%)对雌、雄果蝇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兰坪被毛孢粗多糖对果蝇成虫的平均寿命、最高寿命和半数死亡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效果。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粗多糖浓度增加延寿效果提高,但其作用具有浓度的最大阈值。粗多糖浓度达到0.2%时延寿效果最好,使雌雄果蝇的平均寿命延长率分别达到42.17%和21.47%。粗多糖浓度超过0.2%后,其延寿效果反呈现下降趋势。兰坪被毛孢粗多糖的延寿效果还具有性别差异,其对雌果蝇的延寿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解释兰坪被毛孢的药理活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