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建生 《科学通报》1997,42(24):2671-2671
传统的抗体导向治疗虽然在动物体内显示出抑瘤作用,但对人体肿瘤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在于鼠源抗体能引起人抗鼠抗体反应,达到肿瘤内部的药量不足以及肿瘤细胞抗原异质性。以肿瘤血管而不是肿瘤细胞为靶的抗体导向治疗新策略与抗体基因工程相结合,选择小分子人抗体功能片段取代完整鼠抗体,是近年来肿瘤抗体导向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免疫学研究中,最使人迷惘的一个项目或许是证实免疫网络(immune network)的存在。免疫网络由对抗抗体的抗体的交错系统和对抗抗体的抗体的抗体所构成。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尼尔斯·杰内(Niels Jerne)提出了免疫网络学说,他认为,正是由于对抗抗体的抗体存在,才使我们多数人免于排  相似文献   

3.
《科学通报》2005,50(14):1544-1544
重组抗体技术使制备人源化抗体和人源抗体成为可能,而这是其他常规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所不可能做到的.本书共分为22章,介绍了4个方面的技术:抗体库技术,包括组合抗体库、噬菌体抗体库、细菌和酵母展示的抗体库、核糖体展示的抗体库及其抗体库的筛选技术;重组抗体基因的改造和表达,包括抗体亲和力成熟、抗体人源化改造和稳定性改造,以及抗体基因在原核.  相似文献   

4.
植物抗体     
抗体结合抗原的高度亲和性和特异性,以及抗体近于无限的差异性,使得抗体成为蛋白质中的一个异常有用的类别。单链抗原结合蛋白及催化抗体的设计研究进展,为抗体应用性及新的性能的提高提供了保  相似文献   

5.
以基因工程抗体为代表的第三代抗体具有多克隆抗体(第一代抗体)和普通单克隆抗体(第二代抗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寄生虫学中展示了其诱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噬菌体基因工程抗体(Phage Antibody)由于其筛选方式的优化及抗体产量的大大提高,使得基因工程抗体技术最终取代杂交瘤克隆抗体技术成为必然。本主要针对噬菌体抗体技术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7.
许卓斌  王旻 《自然杂志》2016,38(4):271-277
抗体药物是生物技术制药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抗体具有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因而利用抗体诊断与治疗疾病是医药研究者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抗体的发现与应用离不开免疫学。从免疫系统入手,详细介绍了抗体物质发现的历史进程与临床应用。近年来,以细胞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为主体的抗体工程技术已成为生物技术制药领域的热点。抗体药物的研制与产业化正以迅速的发展势头进入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植物抗体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君祉  付钰  俞小淙  蒋欣  黄华梁 《科学通报》1998,43(16):1705-1711
抗体基因工程与植物生物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植物的抗体,研究表明,工程抗体中不论是全抗体或小分子抗体,在植物中表达后都具有与抗原结合的活性,即具功能性,从而使植物抗体的研究备受人们的关注。目前主要在下述3个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9.
科技传真     
防伪新招——抗体隐形商标 一项新近问世的防伪新方法,足以令造假者望而生畏。美国的科研人员已经成功地将抗体作为制造防伪商标的新材料。 众所周知,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用以攻击病毒的“子弹”。现在,研究人员用抗体来印制商标上的数字,由于抗体具有无色的特点,肉眼难以发现它的踪迹。该产品的制造商、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生物标记公司的研究人员介绍说:“抗体隐形商标适用范围很广。从牛仔裤  相似文献   

10.
IVIG疗法     
《世界科学》2011,(9):31-31
免疫球蛋白是一种血液制品,是由免疫球蛋白组成,也称为抗体——抗体保护身体不受细菌或病毒的侵害。而抗体由免疫系统产生,即免疫系统是身体帮助抵抗感染的部分。免疫球蛋白有时也被称为丙球蛋白。没有足够抗体的患者被给予免疫球蛋白,可  相似文献   

11.
现在已能在体外将编码抗体的DNA进行处理,然后再导回到淋巴细胞系细胞中,这样可以产生遗传工程改造的抗体,这不仅是一个研究抗体相互作用的有用技术,它也能帮助我们去制造具有奇妙效应功能的重组抗体。  相似文献   

12.
链间连接肽对单链双特异性抗体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敏  蒋欣  杨志  俞小淙  尹长城  李骅  赵瑞  张众  林晴  黄华樑 《科学通报》2003,48(18):1912-1918
单链双特异性抗体(scBsAb)是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的基因工程抗体, 但不同的链间连接肽(interlinker)对其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尚有待深入研究. 设计并合成3种不同的链间连接肽序列, 分别命名为Fc, HSA和205C′, 并构建成单链双特异性抗体通用表达载体, 以抗人CD3改形单链抗体(scFv)和抗人卵巢癌单链抗体为基础, 构建成单链双特异性抗体. SDS-PAGE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 3种不同的链间连接肽对抗体的表达量无明显影响. 在此基础上, 进行ELISA及血液药代动力学测定, 发现不同链间连接肽的单链双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结合活性及其在小鼠体内的清除相T1/2存在一定差异, 链间连接肽HSA可以显著延长抗体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 链间连接肽序列将会影响单链双特异性抗体的抗原结合活性及其在体内的稳定性等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因此, 筛选理想的链间连接肽序列对于构建单链双特异性抗体具有重要意义. 合适的链间连接肽可以赋予单链双特异性抗体更适于临床应用需求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3.
奶牛可以成为一种大众防御爱滋病传染的抗体资源。哥本哈根大学的费博说,如果给奶牛注射产生爱滋病的疫苗,奶牛会在牛奶中产生大量的抗体。奶牛生小牛后所产生的初乳中含有较多的抗体,这些抗体保护小牛在它自己的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4.
邵荣光  甄永苏 《科学通报》2000,45(12):1233-1235
自杂交瘤和单克隆抗体技术问世以来,人们一直尝试将该技术用于肿瘤治疗.抗体工程的进展使得人们能够对抗体分子进行改造,研制具有高亲和力和特异结合力的基因工程抗体.同时人们对细胞内蛋白传导信号也有了更深入了解,从而可将基因工程抗体导向不同的亚细胞区室.上述两项重要进展的结合,派生出了一项全新的可阻断细胞内重要靶蛋白的胞内抗体(intracellular antibody)技术.胞内抗体技术是指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在非淋巴细胞内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抗体,并通过对抗体分子进行适当修饰,使之定向分布于细胞核、细胞…  相似文献   

15.
细菌基因技术利用大肠杆菌作为表达宿主,使之成为产生抗体分子的工厂。由于大肠杆菌易于操作,大大促进了抗原结合穴和抗体骨架的抗体工程。由于大肠杆菌的转化和转染效率高,可进行随机诱变实验和构建文库。由于大肠杆菌生长迅速、易于发酵,可以快速、大规模地生产抗体片段(这也是结构研究的前提),而利用大肠杆菌的代谢特点可以容易地将同位素标记到抗体蛋白上,并且也可以设计代谢筛选方案来筛选结合的和催化的抗体. 我们和贝特(Better)等独立地发展了一种抗体表达系统,既具有抗体在天然状态下表达又具有在大肠  相似文献   

16.
人抗体库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阎锡蕴  田波 《科学通报》1997,42(12):1242-1248
90年代兴起的人抗体库技术从广义上讲,应包括噬菌体人抗体库技术和人抗体转基因小鼠,由于该技术具有生产人抗体的潜力,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投入这一领域的研究,使得人抗体工程的研究在短短几年内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着重介绍人抗体库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自Hiatt等1989年首次报道了在植物中进行抗体基因的表达研究以来,至今短短数年,这类研究已日益广泛深入。目前,利用转基因植物和植物细胞表达工程抗体基因进行抗体的生产、作物抗病育种以及植物代谢调控和发育的研究已经成为生物技术中的一个新途径,新的生长点。这是免疫学和植物科学在分子水平上有机结合的产物。现有的证据表明,不仅高等植物,单细胞绿藻也可以表达抗体基因。高等植物不仅可以表达简单的单域抗体基因,也可以表达更加复杂的IgA-G杂合抗体基因,并在体内装配出双分子dIgA-G和带分泌组分(SC)的SIgA-G,利用转抗体基因植物进行抗病育种,植物代谢和发育的研究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科技前沿     
《科学之友》2014,(4):6-7
<正>艾滋病疫苗有望问世南非国立传染病研究所(NICD)称,找出能杀死不同艾滋病毒(HIV)株的抗体,有望研发出艾滋病疫苗。科学家提取一名妇女的血液样本,研究其对HIV感染的反应,并且分离出所产生的抗体。具体来说,人体对HIV的反应是产生抗体对抗病毒,在多数情况下抗体无法中和或杀死不同病毒株,但少数广谱中和性抗体能穿过HIV周围的防护层杀死病毒。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摩尔表示,研究人员已能复制抗体,并将测试是否能在人体没被感染的情况下,发挥免疫功  相似文献   

19.
以肿瘤血管为靶的抗体导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建生 《科学通报》1997,42(19):2031-2039
抗体导向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抗体导向治疗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抗体及与其偶联物的性能.二是特定靶抗原的选择。理想的抗体应至少满足4个条件:( ⅰ)对肿瘤细胞有高度特异性;(ⅱ)能与细胞毒素牢固结合,而又不影响其与靶抗原的结合;( ⅲ)不引发机体对抗体的免疫反应;( ⅳ)必须有效浓集于肿瘤区.自1975年杂交瘤技术问世以来,人们利用单克隆抗体(单抗)识别抗原的高度特异性,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或相关抗原进行了大量抗体导向治疗研究,期望这种“魔弹”能特异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害.经过20多年的实践,以传统单抗为载体的抗体导向治疗虽然在动物体内取得了成功,而临床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鼠源性单抗在人体反复应用后会引起人抗鼠抗体反应,使临床疗效减弱或消失;由于肿瘤间质高压,使大分子量的完整抗体难以穿透到肿瘤内部,放射性核素示踪研究表明注入体内的抗体仅有 0.01%~0. 1%到达肿瘤部位;另外,肿瘤细胞抗原的异质性,肿瘤细胞的遗传不稳定性所导致的抗药性,亦给针对肿瘤细胞的抗体导向治疗增添了困难.  相似文献   

20.
《科学通报》2007,52(17):2095-2095
抗体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对抗病毒和肿瘤等较为复杂的抗原物时,天然抗体却表现出了如下不足:(ⅰ)由于天然抗体的亲和力太强,分子体积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