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心率振荡现象的变化以及心率振荡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关系.方法:通过NYHA心功能分级法选择心功能Ⅱ级一Ⅳ级的患者102例,另选正常健康对照者80例,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资料,计算心率振荡现象(HRT)的两个参数,振荡初始(TO)和振荡斜率(TS),同时行心脏彩超比较LVEF与LVEDD两组之间差别;并计算TO、TS、LVEF、LVEDD之间相关性.结果:CHF组TO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TO与LVEF、LVEDD之间明显相关.结论:CHF患者室性早搏后的HRT现象减弱,与心功不全程度明显相关.HRT可能作为评价心力衰竭危险分层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镁缺乏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7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其中137例加用硫酸镁治疗(Ⅰ组),140例未加用硫酸镁治疗(Ⅱ组)。结果:Ⅰ组总有效率92.7%,显效率64.2%,均显著高于Ⅱ组(P<0.01)。疗效出现时间显著短于Ⅱ组(P<0.01),并且死亡率显著低于Ⅱ组(P<0.01)低钾、室性心律失常、洋地黄中毒等并发症也显著低于Ⅱ组(P<0.01、P<0.01,P<0.01)。结论:在CHF患者的治疗中,应重视镁缺乏的影响,及时加用镁剂治疗,可能对提高CHF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最大校正QT间期(QTc max)、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od)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回顾性分析了47例AMI患者(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14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33例)发病3d内的心电图,并以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两组AMI患者的QTc max、QTd和QTc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而恶性心律失常组的上述指标比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显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cd)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回顾性分析了47例AMI患者(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14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33例)发病3d内的心电图,并以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两组AMI患者的QTcmax、QTd和QTc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而恶性心律失常组的上述指标比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显著增大(P<005~0.001)。提示QTcmax延长和QTd、QTcd增大与AMI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测定上述指标对AMI近期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心肌梗死冠心病(NⅧcHD)患者在合并心力衰竭和/或合并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情况下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情况。方法39例NMICHD患者根据有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和有无合并心力衰竭分A、B、C、D4组,与30例健康志愿者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对比。结果A、B、C组的SDNN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5),D组的SDNN、SDNNindex、rMSSD、PNN50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或B组较C或D组的SDNN、SDNNindex、rMSSI)、PNN50皆豆著降低(P〈0.05);A与B组之间,C与D组之间的SDNNindex、rMSSD、PNN5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观察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中,SDNN是反映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受损最敏感的指标。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较合并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更易引起心率变异性下降,可能具有更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联合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人选的69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n=34)服用S阻滞剂、ACEI和利尿剂,治疗组(他汀治疗组,n=35)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d),连续用药1年,出院后随访观察1年,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20.23%(P〈0.005);治疗组左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室收缩期末内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心律失常(如房颤等)发生率下降26.98%(P〈0.01)、再次住院率下降30.68%(P〈0.01)、死亡率下降29.58%(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治疗慢性缺血性和非缺血性cHF患者疗效明显,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振荡的影响。方法将86例AN/患者分为倍他乐克组和对照组各43例,采用24h动态心电图测量2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心率振荡的两个参数:振荡初始(1D)和振荡斜率(TS)。结果两组治疗后TO明显降低,而偈则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倍他乐克组治疗后TO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TS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倍他乐克早期使用可以明显改善AMI患者的心率振荡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用小剂量螺内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选择2h5例CHF患者为治疗组,经强心、利尿、扩血管、营养心肌等治疗疗效不明显,心功能无改善,应用小剂量螺内酯和卡托普利联合治疗,同时随机选择22例CHF患者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级别及基础性心脏病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临床指标(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14例(占56%)、有效6例(占24%)、总有效率80%;对照组显效6例(27.3%)、有效5例(占22.7%)、总有效率为50%,两组总有效率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69,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高血钾、肾功能恶化等不良反应。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用小剂量螺内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探讨N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和内皮素-1(ET-1)水平与慢性心衰(CHF)患者房颤、肺动脉高压及预后的关系。选取CHF患者106例(CHF组),按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Ⅱ级、Ⅲ级和Ⅳ级,根据是否伴房颤与肺动脉高压将CHF组分为房颤(AF)亚组与非房颤(AF)亚组、肺动脉高压(PAH)亚组与非肺动脉高压(PAH)亚组。同时对CHF组随访6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50例。比较各组NTproBNP、ET-1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进行相关性分析。(1)CHF组各级心功能患者NT-proBNP、ET-1水平及LVEDD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心功能分级的增加,CHF组NT-proBNP、ET-1水平及LVEDD逐渐升高,LVEF逐渐下降,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NT-proBNP及ET-1水平与心功能分级、LVEDD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3)A...  相似文献   

10.
分析健康体检者心电图的异常发生率,以便及早发现心血管疾病。方法:把参加健康体检者按两个年龄段分组,进行心电图对照分析,揭示心电图异常改变与年龄的关系。结果:异常心电图占13.82%,其中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占7.63%,其次为STT改变占2.05%,第三为室性早博占0.99%。与文献报导基本相似;且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定期体检进行心电图检查,对早期发现、预防、诊断心血管疾病是积极的、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TA方案治疗初治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将初治急性髓性白血病(m除外)患者65例随机分为TA(吡柔比星联合阿糖胞苷)治疗组和DA(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对照组,化疗2个周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完全缓解率(CR)67.6%,部分缓解率(PR)18.9%;对照组CR57.1%,PR7.1%。骨髓抑制情况:治疗组粒缺持续时间为(8.23±1.52)d,外周白细胞(wBC)最低值(0.35±0.12)×10^9/L,输血小板(PLT)量(机采单位)(2.19±0.59)。对照组粒缺持续时间为(5.51±1.31)d,WBC最低值(0.43±0.11)×10^9/L,输PLT量(机采单位)(1.86±0.73)。感染发生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85.7%。胃肠道反应:治疗组24(64.9%)例,对照组25(89.3%)例。脱发:治疗组19(51.4%)例,对照组21(75.0%)例;肝功能异常:治疗组2(5.4%)例,对照组7(25.0%)例。ECG异常:治疗组0例,对照组3(10.7%)例。口腔溃疡:治疗组4(10.8%)例,对照组9(32.1%)例。结论 TA方案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较DA方案缓解率更高,毒副反应较DA方案更轻,但骨髓抑制时间长,感染发生率及出血性机会较DA方案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室重构的抑制作用。方法 CHF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4例,常规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口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地高辛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丸,每日3次,疗程18月。治疗前、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并计算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肌质量(LVW)、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比较组内治疗前后上述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变化和组间差异。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8月后,两组LVEDd、LVEDs、IVSd、LVPWd、LVM、LVMI、LVEF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IVSd、LVPWd、LVM、LVMI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能进一步改善CHF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腔注入顺铂(DDP)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方法:58例患者均病理确诊为恶性胸腔积液,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32例)在胸腔内注入DDP,白细胞介素-2,对照组(26例)在胸腔内注A.DDP,两组均在1周及2周后各重复注药1次,共3次,观察疗效,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57.7%,差异有显著性(P〈0.015)。治疗组Kamofsky评分〉70分者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两组在毒性反应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顺铂白介素-2胸腔灌注能有效控制恶性胸腔积液,毒副作用少,联合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联用螺内酯和比索洛尔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联合比索洛尔。在治疗前和观察期满12周时。分别进行测定心率、血压、血清钾离子浓度、肾功能及心脏超声检测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12周后,总有效率95.8%、心率明显下降、心脏LVEDs及LVEDd缩小,LVEF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内酯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眼挫伤后眼络膜、视网膜、视盘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中的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眼挫伤患者进行眼底务管造影检查。结果:16眼视盘缺血性改变(g42.1%),视网膜震荡伤23眼(占60.5%),脉络膜破裂10眼(占26.30%),1例视神经撕脱伤。结论:FFA可显示眼挫伤后视盘、视网膜、脉络膜的循环改变,对眼损伤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hTERT、P53、PCNA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及正常淋巴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取自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NHL组织标本3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TERT、P53、PCNA的表达,并取正常淋巴结组织15例作对照。结果:NHL组织中hTERT、P53、PCNA阳性率分别为71%(25/35)、43%(15/35)和86%(30/35)。正常淋巴结组织依次为27%(4/15)、0%(0/15)和32%(6/15),NHL组hTERT、P53、PC2N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淋巴结组(P〈0.05)。NHL组hTERT、P53、PCNA在恶性程度高的组织中表达分别为100%、69%、100%,在恶性程度低的组织中分别为68%、21%、74%,P〈0.05。35例NHL组织hTERT与PCNA两者表达一致者(均阳性)25例,两基因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hTERT、P53、PCNA的表达率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显著高于正常淋巴结组织,并与病理分级之间有正相关性,hTERT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R)百分率试验和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百分率试验,检测86例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42例Hp阴性慢性胃炎患者以及38例健康志愿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情况。结果:慢性胃炎组RBC—C3bRR%低于正常组(P〈0.01);RBC—ICR%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p阳性慢性胃炎组RBC—C3bRR明显低于Hp阴性组(P〈0.05)。RBC—ICR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与Hp感染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分析200例绝经后妇女出血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200例中,生殖道炎症103例(占51.5%),功能失调性出血64例(占32.0%),恶性病变10例(占5.0%),子宫内膜厚度≥4mm,恶性肿瘤发生率高。结论:绝经后出血患者绝大部分是良性病变,但仍要高度重视,应仔细检查,合理应用各种检查手段,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肿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将7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极化镁组33例,每日输注25%硫酸镁8ml,加入50mml极化液中静点,连用2周;对照组38例,每日输往极化液500ml。对其心电监护及常规12心导联心电图分析,结果发现:极化镁组与对照组室上性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极化镁组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以上表明静脉输注极化镁有抗心律失常,预防心律失常作用,是一种较为有效、理想、安全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本病中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用惠普24h动态心电监护仪检测105例扩张型心肌病。结果:在105例扩张型心肌病中,共检出心律失常发生838次,最少发作1—2次/24h,最多发作30次/24h,其中,室性早搏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占80.9%),左心室高电压占72.38%,房性早搏占51.42%,心动过速占36.19%,心房纤颠占31.42%,心动过缓占23.8%,束支阻滞占23.8%,Q——T延长占19.4%,RonT占15.23%,短阵室速占4%。在105例中有心律失常伴心悸,胸闷占45.71%,余37例完全无症状占71%。猝死10例,占10%。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湖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的检出、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治疗效果均有监测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