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3 毫秒
1.
 通过利用复合因素制备兔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模型,研究四妙勇安汤对AS易损斑块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随机将40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正常组10只,实验组30只。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实验组利用复合因素制备兔主AS易损斑块模型,8周时实验组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组、四妙组,继续予以高脂饮食;各给药组开始给药至24周取材,观察主动脉的病理形态,检测血清MCP-1、ICAM-1、CRP含量和斑块内HSP60、TNF-α、NF-κB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内膜明显增厚、纤维帽较薄,斑块内有大量脂质沉积和炎症细胞浸润,血清MCP-1、ICAM-1、CRP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主动脉斑块TNF-α、HSP60、NF-κB表达增加。在给药后各时间点四妙组血清MCP-1、ICAM-1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对CRP水平影响不明显。斑块内TNF-α、HSP60、NF-κB阳性面积百分比均低于模型组(P<0.01),ICAM-1 MRNA表达低于模型组(P<0.01)。由此得出,四妙勇安汤能够稳定AS易损斑块,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雄黄(As4S4)对MRL/lpr狼疮鼠脾脏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自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20周龄MRL/lpr狼疮小鼠和正常C57BL/6J小鼠无菌条件下取出脾脏,制成脾脏淋巴细胞悬液,体外经植物凝集素P(PHA-P,终浓度20mg/L)、白细胞介素-2(IL-2,终浓度10^6IU/L)常规刺激48h后,随机分组进行如下实验:(1)不同浓度As4S4溶液(6.5、12.5、25、50mg/L)作用24h;(2)As4S4对MRL/lpr小鼠和C57BL/6J小鼠作用:①PBS组:空白对照;②As4S4组:25mg/L;以上各组继续培养24h,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培养液IFN-γ、IL-6表达量。结果:(1)MRL/fpr狼疮鼠PBS组IFN-γ的分泌高于C57BL/6J小鼠PBS组(P〈0.01)。(2)在MRL/加狼疮鼠中,与PBS组相比,As4S4组(25mg/L)IFN-γIL-6的分泌水平下降。(3)在C57BL/6J小鼠中,PBS组和As4S4组之间IFN-γ、IL-6浓度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As4S4下调MRL/lpr狼疮鼠IFN-γ、IL-6的分泌,而对C57BL/6J小鼠脾细胞IFN-γ、IL-6的分泌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苦菜总黄酮对高脂血症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4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8只)、高脂模型对照组(8只)、苦菜总黄酮药物组(8只);正常对照组饲普通标准饲料,模型对照组、苦菜总黄酮药物组先导管球囊损伤兔左侧颈总动脉然后喂饲高脂饲料;同时苦菜总黄酮药物组每天灌胃苦菜总黄酮液3ml/kg,而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水。实验满12周后停药禁食12h,耳缘静脉取血8-10ml用于做血脂、Hs-CRP检查;用10%乌拉坦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分离左侧颈总动脉,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组织Hs-CRP含量,在显微镜下观察颈动脉内膜斑块的病理学改变。结果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血脂,血清及斑块组织Hs-CR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苦菜总黄酮药物组与模型对照组血脂、血清及斑块组织Hs-CR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苦菜总黄酮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调脂、抗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血清IL-6和hsCRP水平与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EH之间的关系。在整群抽样的基础上随机选择135例EH患者和130例健康对照者,比较其血清IL-6和hsCRP水平,IL-6检测采用ELISA法,hsCRP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显示,EH病组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6:(2.05±0.46)pg/mL与(1.77±0.58)pg/mL,P0.01;hsCRP:(0.49±0.31)mg/L与(0.23±0.16)mg/L,P0.01;在EH组按血压水平分组后,随着血压水平的增高,血清IL-6、hsCRP浓度无明显变化。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EH其他影响因素后,IL-6、hsCRP与EH密切相关。因此可知,新疆哈萨克族EH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高血糖、高血脂可能参与了体内炎症反应,积极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可能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有助于改善血压情况。  相似文献   

5.
王莉  郭萧 《甘肃科技纵横》2011,40(6):183-184
目的观察慢性心衰患者血尿酸浓度,为临床判断慢性心衰疗效及预后提供帮助。方法(1)检测70例心功能Ⅰ~Ⅱ级,50例心功能Ⅲ级,73例心功能Ⅳ级患者血尿酸浓度,对其比较;(2)对193例心功能Ⅰ-Ⅳ级病因分别为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病、风心病组患者观测其预后;(3)对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浓度比较。结果(1)心功能Ⅰ~Ⅱ级组血尿酸浓度(209±29)μmol/L,HI级组血尿酸浓度(448.05±54)μmol/L,Ⅳ级组血尿酸浓度(526.11±102.8)μmol/l,心功能Ⅰ-Ⅱ级组分别与Ⅲ级组、Ⅳ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Ⅲ级组与Ⅳ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功能Ⅰ-Ⅱ级组治疗前(209±29)μmol/L,治疗后(178±36)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48.05±54)μmol/L、(276±98)μmol/L,Ⅳ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526.11±102.8)μmol/L、(324±106)μmol/L,Ⅲ级组与Ⅳ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衰越严重血尿酸浓度越高,预后越差。心功能改善后血清尿酸浓度明显下降,动态检测血清尿酸浓度是判断心衰的预后的一个有意义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糖尿病颈动脉斑块预测的意义.方法选择608例疑似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检测颈动脉彩超及血清hs-CRP、血糖、血脂等指标.结果正常糖耐量(NGT)组对易损斑块检出率为8%,糖耐量减退(IGT)组对易损斑块检出率为36%,糖尿病(DM)组对易损斑块检出率为65%.结果显示:IGT组、DM组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NG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hs CPR对糖尿病颈动脉斑块检测可为临床糖尿病患者早期检出易损斑块、判断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徐凤丹  邓文龙 《科技信息》2009,(3):390-390,327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ACS早期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90例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30例)、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清hs—CRP及血脂、肝功等指标。结果:①3组病例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④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和20mg/d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③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血清hs—CRP治疗后下降更明显,与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可迅速、明显地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抑制炎症和稳定斑块作用,且剂量偏大可能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8.
氨氮胁迫对背角无齿蚌三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剑  胡宝庆  饶育才 《江西科学》2008,26(6):887-890
本研究测定了在不同浓度氨氮胁迫下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Lea)血清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溶菌酶(LSZ)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血清SOD活性在氨氮浓度为10mg/L时最低,之后随浓度的增加而上升,而肝胰腺SOD活性在氨氮浓度为2.5mg/L-10mg/L时随氨氮浓度增加而上升,当浓度为10mg/L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浓度的增加其活性有所下降,但仍略高于对照组;在氨氮浓度为2.5mg/L~20mg/L时,肝胰腺CAT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浓度为2.5mg/L时为最小值,此后略有回升,在浓度为40mg/L时高于对照组,而血清CAT活性明显下降,在浓度为40mg/L时下降至最小值;肝胰腺LSZ活性随氨氮浓度增加成起伏变化,在氨氮浓度为10mg/L时达到最小值,之后明显上升,当浓度为20mg/L时达到最大值,而血清LSZ活性在氨氮浓度为2.5mg/L-10mg/L时与对照差别不大,在浓度为20mg/L时下降到最低值,在浓度为40mg/L时明显升高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干扰素α1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改善其肝纤维化情况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9年8月期间我院门诊经病理确诊的慢性乙肝致肝纤维化患者67例,随机分为干扰素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中药(扶正化淤胶囊)保肝降酶治疗,干扰素治疗组加用干扰素a1β(赛若金)40腭肌肉注射,隔日1次,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如丙氨酸转氨酶(ALT)、胆红素(BIL)、白蛋白(ALB)和白蛋白/球蛋白比例(A/G)以及血清胆碱酯酶(ChE)、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透明质酸(HA)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素治疗组肝功能显著好转。治疗组AⅡ为(58.8±26.4)U/L,高于对照组(129.6±36.9)U/L(P〈0.01);治疗组BⅡ为(31.0±17.9)μmoL/L,低于对照组(49.3±19.6)μmol/L(P〈0.01);治疗组ALB(40.5±6.6)g/L,高于对照组(32.1±6.1)g/L(P〈0.01);白蛋白/球蛋白比例(A/G)对照组高于治疗组(P〈0.01)。肝纤维化指标也有显著改善,如血清ChE治疗组(3919±101)U/L、对照组(2289±191)U/L(P〈0.01);TGF-β1治疗组(101±31)μg/L、对照组(144±19)μg/L(P〈0.01);HA治疗组(91.6±36.2)μg/L、对照组(149.1±30.9)μg/L(P〈0.01)。治疗组患者腹胀及肝区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脾肿大有较大程度的缓解。结论应用干扰素a1β治疗慢性乙肝导致的肝纤维化患者,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促进肝功能在生化指标方面的恢复并缓解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128-SCTA)检测冠状动脉斑块CT值,联合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评价冠脉斑块的易损性.方法选择100名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50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0例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行冠脉CTA检查,并根据CT值的不同,将这些患者的冠脉斑块分为易损斑块(CT值60 Hu)、混合斑块(CT值60-129 Hu)和硬斑块(CT值130 Hu).所有患者均采集血样,进行炎症因子hs-CRP,IL-6及MMP-9检测.结果 1)血清hsCRP,IL-6及MMP-9水平在UAP组明显高于SAP组(P0.01).2)UAP组易损斑块占总斑块数的52.9%,硬斑块组占总斑块数的17.6%,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SAP组易损斑块占总斑块数的19.4%,硬斑块数占总斑块数的51.6%,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1);易损斑块在UAP组的分布显著高于SAP组(P0.001).3)hs-CRP,IL-6及MMP-9与斑块CT值呈负性相关(P0.01).结论 128-SCTA可用于评估冠脉斑块的形态学特点,为冠心病患者早期发现易损斑块提供一种安全、简单、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57例冠心病患者及2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的血清CRP水平,并比较16例行PCI术的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清CRP水平变化。血清CRP在急性心肌梗死组(15.74±1.62)mg/L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1.35±2.52)mg/L,且两者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4.68±2.61)mg/L和正常对照组(2.68±1.16)mg/L,(P<0.01)。同时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CRP水平与ACS的临床类型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判断ACS预后的指标;PCI能导致冠心病患者的内皮损伤,加重炎症反应,可能是引起管腔内再狭窄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对于轻度心功能受损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明确右室起搏的最优化位置,同时明确哪一类患者能够从最优化的右心窜起搏中获益。创新要点:首次明确相比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中位间隔部起搏明显改善轻度心功能受损,尤其是左室射血分数在35%-40%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预后。研究方法:随机分配进入中位间隔部起搏或心尖部起搏的患者,在基线状态下记录N-末端脑钠肽前体、六分钟步行试验以及心超结果;随访18个月后观察上述结果变化。同时,根据射血分数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重要结论:相比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中位间隔部起搏能够改善轻度心功能受损的高度房窒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预后,尤其对于左窀射血分数在35%-40%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后,血清中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方法 78例血液病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移植后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n=12),未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n=14),及健康对照组(n=10),以及发生急性移植抗宿主病患者(n=10)在有效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IL-23、IL-21、IFN-γ、TGF-β1、IL-22浓度。结果 1 aGVHD者(n=12)血清中Th17细胞相关因子浓度(pg/mL)较正常对照组(n=10)和无aGVHD组(n=14)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F-β1(1 156.61±458.04)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 978.34±1 647.71)和无aGVHD组(2 541.62±1 80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2:未发生aGVHD组高于健康对照组(22.14±2.49,19.18±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IL-21、IL-22和IL-23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外(P<0.05),其余的细胞因子健康对照组和无急性aGV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GVHD组血清IL-22浓度与无aGVHD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0例有效治疗者,治疗后均有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22在有效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与(IL-17、IL-23、IL-21、IFN-γ、TGF-β1)与aGVHD的发生发展和疗效有关,而与IL-22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关节滑液中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KOA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口服双氯芬酸钠,同时进行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双氯芬酸钠治疗,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膝关节滑液中TNF-α、hs-CRP和MMP-3的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滑液中TNF-α、hs-CRP和MMP-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患者膝关节滑液中TNF-α、hs-CRP和MMP-3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运动疗法能够降低KOA患者关节滑液中TNF-α、hs-CRP和MMP-3的水平,抑制炎症因子对关节软骨的破坏,从而延缓关节软骨退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国南方汉族人群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50例(ACS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0例(SAP组)和同期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排除冠心病诊断的患者70例(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MMP-9水平,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MMP-9基因中C1562T基因多态性。比较各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基因型与MMP-9水平的关系。结果ACS组血浆MMP-9水平(98.32±31.48)ug/L明显高于SAP组(73.42±18.47)ug/L(P〈0.05)和对照组(59.65±16.47)ug/L(P〈0.01),而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MMP-9基因CT基因型频率(32.0%)、CT+TT基因型频率(35.3%)以及T等位基因频率(19.3%)均高于对照组(8.6%、12.8%、8.6%)(P〈0.05)和SAP组(11.8%、16.3%、10.5%)(P〈0.01),但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562T位点CT/TT基因型患者血浆MMP-9水平显著高于CC基因型患者(P〈0.01)。结论MMP-9基因C1562T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ACS有关,1562T等位基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6.
柿叶黄酮的降血压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甲酯(N^G-nitro-L-arginine-methlester,L-NAME)复制高血压大鼠模型研究柿叶黄酮对高血压大鼠的降血压作用。试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柿叶黄酮低、中、高剂量组(20mg·kg^-1·d^-1,40mg·kg^-1·d^-1,80mg·kg^-1·d^-1)、卡托普利组(10mg·kg^-1·d^-1)。每周测大鼠尾动脉压,给药4周后处死大鼠,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N0)、血浆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Ang)Ⅱ的含量。结果显示,柿叶黄酮能明显降低L—NAME诱导的高血压大鼠的血压(P〈0.05),并在剂量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血清N0含量上升[(77.15±15.14)μmol·L^-1vs(30.77±10.62)μmol·L^-1,P〈0.01],血浆ET含量降低[(56.21±9.23)pg·ml^-1vs(87.28±11.75)pg·ml^-1,P〈0.01],血浆AngⅡ含量降低[(503.4±33.40)pg·ml^-1vs(666.62±33.45)pg·ml^-1,P〈0.01]。柿叶黄酮可能是通过增加内源性舒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和减少内源性收缩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来调节两者之间的平衡而发挥其抗高血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利用免疫损伤结合高脂饲料方法建立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 AS) 斑块形成模型,探讨影响其斑块形 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0 只。免疫损伤和高脂饲料组兔经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 BSA) 生理 盐水溶液( 250mg / kg) 并喂食高脂饲料,7d 后再次经耳缘静脉注射同等剂量的BSA。另设单纯喂养高脂饲料的AS 模型组和普通饲料喂食的正常兔组,72 d 后取血测定动物的血脂指标、炎症因子、血管活性物质、血小板聚集黏附 及血管内皮功能等指标,分析上述测定指标和兔主动脉斑块形成及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72 d 后,免疫损伤 结合高脂饲料组和单纯高脂饲料的两组经病理观察主动脉均有斑块形成,其前者的血脂水平、血清炎症因子白介 素- 6( IL - 6) 、白介素- 8( IL - 8) 、高敏C - 反应蛋白( hs-CRP) 含量均比单纯高脂饲料组显著增高( P < 0. 05,P <0. 01) 。经Pearson 相关系数统计处理,上述指标和免疫损伤加高脂饲料致斑块的形成具有正相关性,和HDL-C( r = - 0. 58) 、NO( r = - 0. 26) 等指标具有负相关性。结论免疫损伤结合高脂饲料导致兔AS 斑块形成和血脂水 平、炎症因子、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活性物质等经典指标的异常有显著相关性,具有评价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凯  黄丽洁  苟鹏  贾琳  陈华 《实验动物科学》2010,27(5):37-39,4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复合麻醉方法对幼龄小型猪的麻醉效果。方法将l2头中国农大幼龄小型猪分成两组,每组6头。A组:戊巴比妥钠(15 mg/kg)与速眠新Ⅱ(0.1 mL/kg)联合应用,采用不同部位肌肉注射给药;B组:氯胺酮(10 mg/kg)与速眠新Ⅱ(0.1mL/kg)按比例混合后,采用肌肉注射给药。麻醉后对动物实施腹腔探查术,观察动物麻醉维持时间、镇痛效果、呼吸频率(BR)、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及术后苏醒情况。结果两种方法麻醉后,动物分别在(10±2)min、(5±1)min进入麻醉状态(P0.05),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46±14)min、(43±9)min(P0.05),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54±11)min、(34±12)min(P0.05)。在麻醉维持时间内呼吸频率分别为(33±7)次/min、(36±9)次/min(P0.05),心率分别为(113±14)次/min、(92±11)次/min(P0.05),血压分别为(118±17)mmHg、(109±14)mmHg(P0.05),SpO2分别为(99±0.5)%、(95±1.5)%(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比较而言,氯胺酮联合速眠新Ⅱ麻醉安全性高且术后苏醒快,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