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2000年6月~2006年3月,对24例(30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其中双侧6例,单侧18例。年龄45~67岁。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疗效评价根据Harris评分而分为优、良、可、差四级。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5月,患者均能下地行走,生活自理且恢复日常工作。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6.2±8.7)分恢复到术后1年的(90.5±7.4)分,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t=17.6714(P〈0.05),其中评定为优13髋、良14髋、可2髋、差1髋,术后优良率达90.00%。术后髋关节脱位1例。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49月,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调查1995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46例(255髋)。股骨颈骨折109例,股骨头缺血坏死78例,骨关节病45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股骨上段肿瘤9例。结果246例(255髋)患者其中7例已死亡,失访8例,其余231例(235髋)患者随访2.0~9.0年,平均5.5年:发现术后并发症46例,髋关节脱位6例,伤口感染4例,假体松动下沉6例,下肢静脉怆塞3例,股骨骨折1例,疼痛26例。结论合理选择人工假体,术中严格操作,术后加强护理,可降低人工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受累髋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9例(38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进行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髋关节活动度及Harris评分的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进行了平均3年的随访,术后的临床症状及髋关节活动度均得到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分,术后改善为87分,髋关节术前总活动度为52°,术后改善为135°,患者感觉满意.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受累髋关节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赛煜  吴鹏  牟元明  王文波 《甘肃科技》2022,(16):108-110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选取华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8例,根据置换术方法的不同划分成对照组(n=48例)、研究组(n=50例),分别采取半髋、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2组手术指标、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研究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较对照组多(P均<0.05),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明显较对照组的20.83%低(P<0.05),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00%明显较对照组的77.08%高(P<0.05);2组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30)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增高(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高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万雪维 《甘肃科技》2022,(24):86-88+95
研究护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期间应用人文关怀理念下的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效果。选取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4例患者(2020年2月—2021年2月),随机均分患者,对照组(42例,应用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42例,应用人文关怀理念下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患者干预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干预前后SAS、SDS评分以及干预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干预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SAS、SDS评分均有所降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更低(P<0.05)。观察组、对照组干预满意度分别为97.62%,83.33%,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在护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期间,应用人文关怀理念下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升护理质量,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关节翻修术(Revision)是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派生出的新手术,它源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因第一次手术后出现解剖和组织学的改变,因此关节翻修术的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有时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自1994年5月以来对9例10个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进行了翻修手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9例10髋。男6例,女3例。年龄37~66岁,平均56岁。第一次手术至翻修时间最长10年5个月,最短2年3个月,平均6年5个月。首次手术原因:类风湿关节炎1例2骸,股骨头坏死5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在人工全髋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0年6月-2006年1月采用第三代骨水泥技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37例44髋,并分析其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周、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手术时间(84.5±6.3min),总出血量(558.4±46.5ml),平均输血量(332.5±21.5m1),术前Harris评分(37.2±12.5),术后Harris评分(90.5±11.5),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t=16.541,P〈0.05。术后并发症,脱位1例,精神症状1例。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4~27.2月,平均12.6月,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结论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在人工全髋置换术中应用效果令人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8.
针对腕踝针联合舒芬太尼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的临床效果观察及研究。将甘肃省中医院创伤骨二科自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需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每组30例(2组均在同一医师团队下以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通过舒芬太尼给予疼痛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腕踝针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疗效及不同时间段的疼痛状况。观察组术后麻醉清醒后6 h、12 h、24 h、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舒芬太尼与腕踝针联合应用能够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镇痛效果明显,不良事件概率小,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康复积极性,为早期功能锻炼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人工全髋置换术是治疗晚期髋关节病变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但由于该手术难度高,创面大,无菌要求高,患者对手术顾虑多,因此,对手术的配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总结了自2000年以来开展的人工全髋置换术43例的手术配合,并对患者准备,手术配合及术后评估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髋关节病变病例,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该病种中的术中要点、术后功能恢复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78例行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79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用患者均在真臼处重建髋臼,髋臼覆盖不全(70%)进行结构植骨,股骨短缩(4cm),需截骨延长,并比较分析Harris评分,对手术前后髋关节的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通过Harsis评分与术前相比观察组(85.94±7.60)分,对照组与术前相比(89.32±7.11),术后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改善髋部疾患患者术后功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无柄人工髋关节术后并发症分析及预防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提出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的方法。方法:自2001年8月至2009年2月,对69例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随访半年-8年,其中有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主要有髋关节疼痛(1例)、感染(1例)、脱位(2例)、松动(3例)等,对这些并发症的发生进行了评价分析并针对原因提出可能的预防处理方法。结果: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与术中、术后操作及处理不当有直接关系,开展该手术初期的手术病人并发症出现率高于开展该手术后期的手术病人。结论:正确熟练地掌握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设计原理及操作技术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是可以预防或减少的。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是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快速恢复髋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现就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的材料应用与界面配伍、微创手术入路选择、数字骨科发展对THA的意义、手机APP在康复指导和追踪随访中的应用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对35例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HTA)或半髋关节置换术(HA)后新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建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后VTE风险的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老年股骨颈骨折后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新发VTE的25例患者为VTE组,76例术后无VTE的患者为对照组.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VTE的相关因素,并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然后通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其预测效能,最后应用Hosmer-Lemeshow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纳入分析的101例患者中,25例(24.8%)患者为新发VTE病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应用骨水泥、Caprini评分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新发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行主、被动功能锻炼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新发VTE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以上4个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70,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868,此时该模型灵敏度为96.0%,特异度为90.8%,截断值为-0.8635.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预测效能为91.09%,模型拟合良好.结论 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对VTE风险预测效果良好,有助于骨科医师预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新发VTE的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率降低,主要采用负压吸引的方法,保证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6.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半髋关节置换术(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回顾分析庆阳市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1月-2018年10月共收治股骨颈骨折152例,纳入72例,其中HA组36例,THA组36例。两组患者均术后1周和1月进行VAS评分、术后1、3和6月进行Harris评分。术后1周,两组总舒适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0.05),但两组的重度和极重度疼痛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5);术后1月两组总舒适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5)。术后1、3和6月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与半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疼痛明显恢复,但后期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明显好于半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17.
崔晓倩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2):2925-2928
[摘要] 目的 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时期的康复介入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术后康复的最佳时间。方法 75例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实验1组(T1组)和实验2组(T2组),每组各25例。C组:仅施行手术,自行康复;T1组:术后第1天即进行系统康复训练;T2组:术后2周开始进行系统康复训练。三组髋关节置换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T1组和T2组按统一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实施。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Harris评分。结果 和C组相比较,T1组和T2组Harris评分在术后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术后第2周、1个月和3个月,T1组和T2组Harris评分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6个月,统计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系统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康复介入时间控制在术后2周以内可有效地加快康复进程和提高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18.
髋关节翻修术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髋关节翻修术是指通过重新植入能够牢固固定的新假体并且恢复关节的解剖形态,从而缓解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而致的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但翻修术技术复杂,对手术技巧和临床经验要求较高,对适应证的选择、骨缺损的程度、移植骨及假体的选择和固定的了解是必要的.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假体的选择和固定及骨缺损的修复重建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侧髋关节假体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骨科2007年1月-2009年6月8例双侧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经过,根据此类患者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积极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同时加强营养监测及康复锻炼。结果:8例顺利通过围手术期并基本康复出院。结论:患者手术风险较大,有针对性地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柄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立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目前先进的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临床骨科医学中采用的人工髋关节在多种承载条件下股骨柄的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状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计算与分析,为改进人工髋关节的设计、置换和提高人工髋关节寿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