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下,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向度和强度体现,蕴含着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活力,显示着人与社会精神品格。文化自信的生成由多种力量聚合而成,其中文化的制度性认同构成文化自信的内在约束力,实践性认同是文化自信的依靠力量,而话语性认同则是文化自信的凸显窗口,只有积极地推进制度建设、共有社会实践与语言的表达和交往等文化实践,才能形成自信的社会人格与个体人格,使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它关系着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处人文地理环境的改变,自身存在的发展局限性和封闭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广大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逐渐淡化。因此,唤醒并强化民众文化主体认同意识,淡化传统体育文化的工具色彩并展现其文化内涵,探索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在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共同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民族体育的深刻文化内涵,强化民族体育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社会的多元文化正在影响和改变着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这一特别群体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文化认同度和心理行为模式。文章选取南昌工学院1200名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课题组自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问卷,问卷试图从三个维度和两个角度即认知、情感、意向三维度及心理认同和实际行为两个角度研究分析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态度现状,并主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预科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度教育。  相似文献   

4.
文化多元化是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建设的基本文化生态。文化多元化在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文化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和认同危机。面对文化多元化负效应的影响,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同时坚持党领导下的理论创新等。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各种社会思潮涌动的转型期,从经济结构的分裂到社会阶层的多元化都在加剧。因此,当前社会建设中各类矛盾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应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反思,探寻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从社会建设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剖析,传统文化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官本位"主导下的政治价值观,传统思维方式等诸多传统因素的制约。社会和文化的建设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有坚定的自信与全面的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通过文化改革推动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对于身处社会转型期的9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常的政治认知过程正面临着来自文化形态多样化、社会信仰多元化、非主流价值观世俗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冲击。我们在肯定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基本面良好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在政治认同方面所表现出的政治心理脆弱、政治热情减退、政治信仰动摇等弱化趋向。因此,我们认为,提高政治认知水平、拓展政治参与渠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是强化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多元文化成为当下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不同的文化主体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出现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个体基于对本民族文化与他者的价值判断做出认异和认同的行为。当下,中国面临着多层次的文化认同问题,文化迷失、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成为民族国家的重大实际问题。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出发,建构开放性的文化认同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关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历史文化认同;二是社会文化认同;三是政治文化认同。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与历史文化认同的关系表现在强调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和现代伊拉克的联系;重视两河流域传统与泛阿拉伯主义和伊斯兰的关系;阐释两河流域传统与现代巴以冲突的关系。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与社会文化认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对传统节日的展示。复兴党民族主义与政治认同的关系体现在两伊战争期间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认同和海湾战争期间的伊斯兰宗教认同上。政治认同的不断转换也说明复兴党在伊拉克的统治危机与困境。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化,以及多元化间的理解与对话,正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中国语言学就必须走出通行20世纪的西方规范,建立文化认同的新范式。这也就是《汉语语法学-一种文化的结构分析》书名的涵义。本书立足于汉语于中国文化的结构通约,清理和阐释中国古代语法研究所理论和方法,依据对专书语言材料的穷尽性调查,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贯通起来,将汉语语法的共时平面和历时平面结合起来,将句法的结构分析与结构的使用频率结合起来,将汉语语法分析与中国哲学、文学等其他文化现象的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与直接采用西方理论和方法且延续一个世纪的20世纪流行范式相比,这个范式显然是稚嫩的,但它会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美术教育多元化的发展。在多元化背景下,美术教育要更加注重专业知识与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互补;整合多种民族文化,汲取其精华;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既要认同主流文化.又要继承和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特性,合理有效的开展美术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先进文化与社会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将长期并存,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的决定的;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既不能搞文化封闭,更不能用文化形态的多元化代替指导思想一元化,应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引导中国文化、遏制落后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民俗文化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以闽南芗剧为例对旅游者展开问卷调查分析。为了把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联系起来,将旅游者满意度选择为二者之间的中介。结果表明:(1)民俗文化旅游动机正向影响旅游满意度和文化认同;(2)旅游者满意度正向影响文化认同;(3)旅游者满意度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理解民俗文化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丰富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理论研究,推动和传承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英语教学承担着传授和传承不同语种与文化、维护语言与文化多元化的使命。但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英语教学中过分追求对外来文化的认同、过度强调目的语文化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中国本土文化的盲区。因此,在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中要加大本土文化的输出,从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着手,让学生学习用英语传承中国本土文化,实现双向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李未醉教授的著作《加拿大华人社会内部的合作与冲突研究》以加拿大华人社会为例,从合作与冲突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了华人社会的复杂问题,为开拓新的华人华侨研究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经验。除了经济利益以外,华人华侨内部的合作与冲突都是文化认同方面的合作与冲突,政治和意识形态亦可归入文化认同范畴。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外在表现总是一个整体的社会行为,当然,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ESI模型(精细化的社会认同模型)为基础,通过深入社区进行田野访谈、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构建了社区文化认同响应旅游开发的内在机理结构框架.研究显示,旅游开发背景下的社区历史风物和社区环境的改变会对当地居民的社区情感及文化价值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作用于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并由此推论旅游开发方、政府、社区应重视外来文化与社区本土文化交互作用形成的新文化在社区文化认同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并将社区文化认同响应旅游活动作为当地旅游产业开发战略关联的重要切入点,有效推进当地居民对再造后的社区文化的认同,促进地方文化在继承中的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当地传统文化有效传承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从目前港澳台青年文化认同统战工作来看,存在着统战干部队伍的素质欠佳、文化交流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在新媒体时代,港澳台青年文化认同意识的培育应该根植于传统文化,通过政治参与、文化深度融入及社会实践等文化体验来提升港澳台青年的文化认同,同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统战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世俗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但也产生了许多影响其认同的深层次不利因素: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不足,导致了政治冷漠和认知失调,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众文化的崛起,催生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滋长了消费主义,裂解了文化的同质性,塑造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的次级价值体系;社会分歧减弱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信任强度,蚀耗了达成价值共识的社会基础。通过制度化参与渠道的构建,公共利益的倡导与维护,以及社会分歧的排解与控制,能减少或者消除上述不利影响,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每一种企业文化,都反映着一家企业的历史与管理特点,反映着企业领导人的经营管理思想及价值观。研究企业文化的民族性,关注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和谐与融合,关注民族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我们建设一种全新的成功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必要前提,也是我们真正理解一种企业文化何以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环境与现实文化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的的社会化进程,但两者作用迥异,对于青少年而言,网络在刺激着其个体兴奋性,催变着探知、体验与放纵的心理,使其自我意识与认同需要也随之发生异变。  相似文献   

20.
大学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的独特组织,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文化作为群体认同的一种社会规范、一种意识形态,对大学的变革产生着日益巨大的影响。将蕴涵丰富教育资源的高校档案运用到大学文化建设中,服务于大学文化建设,担负起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大学文化环境的重任,是当今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