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朝闻(1909——),四川合江人.1931年以前,在杭州艺专学雕塑.1940——1949年先后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大艺术学院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和美术创作.解放后,担任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杂志主编等职.他出版的文艺评论著作有:《新艺术创作论》、《新艺术论集》、《面向生活》、《论艺术的技巧》、《一以当十》、《喜闻乐见》、《王朝闻文艺论集》(三集)、《创作、欣赏与认识》、《论凤姐》、《开心钥匙》、《不到顶点》、《再再探索》、《了然于心》、《审美谈》、《审美的敏感》.  相似文献   

2.
编后记     
本期“三峡库区经济文化开发研究”特色专栏仍推出5篇文章.任桂园的《三峡地区盐资源与巴族起源及社会流动的关系》是他的“三峡盐文化简论”系列文章之三.该文以三峡地区丰富的盐资源和悠久的开采历史立论,在综合与辨析了三峡地区远古巴人起源及其迁徙的诸说的基础上,结合三峡地区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力创大溪遗址的先民即巴人祖先之新说,并进而整合出巴族各创社会流动之轮廓,力图解开这一扑朔离的巴族历史之谜.实际上三峡文化不仅体现为一种历史存在,更体现为一种活生生的现实,而且正因为它生长在我们身边,因而对我们也更加亲切,更有意义.程地宇的《追求永恒——魏靖宇抽象艺术论》与白苇的《谢声小创作谈》便是对现实的三峡文化现象的一种探讨,前文对奉节白帝城文馆所所长魏靖宇独特的沉木艺术加以了研究,后文对四川五一日化总公司工会主席、万县市文学院专业作家谢声显的小说创作加以了评论,虽然难免带有个人的局限性,但对三峡艺术与文学的理解与建设也是一种启迪.如何利用移民迁建的机遇,加速发展三峡库区的经济,是三峡库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王世傅《三峡库区乡镇迁建区农村移民之我见》以乡镇迁建为切入点,谈了自己的思考.我们期待着有更多角度和更深层次的探讨.本期历史与文学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以其丰富的文化蕴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的研究成果。其中,乔以钢教授作为获得过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组委会嘉奖的优秀女性文学研究者,以《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低吟高歌——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论》、《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自选集》等众多著作,  相似文献   

4.
蒋孔阳(一九二二——)四川万县人。四十年代后期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经济系。一九五一年到复旦大学中文系工作,同年九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学习苏联小说表现英雄人物的经验》,这是他正式跨上文艺论坛的第一步。一九五七年,出版有文艺理论著作《文学的基本知识》、《论文学艺术的特征》。粉碎“四人帮”后,出版有《形象与典型》等著作。  相似文献   

5.
金元浦先生的《文学解释学》致力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解释学新体系,它博采西方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精华,努力发掘中国古典解释学思想的丰富遗产,予以改造、融合、阐发、创新,由此建构的新的文学解释学理论框架,既承继了传统的精神特质,又显示出解鲜明的当代性,为当代文艺美学建设开辟了新生面。《文学解释学》的显著特点,是对本学科作了多维度的审视和思考。全书共分“方法论——对话论”“过程论——阅读论”“本体论——意义论”“范畴论——空白论”四大部分。它从文学解释学方法论基本准则的宏观考察入手,逐步深入到…  相似文献   

6.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6):F0002-F0002,F0003
《真美在民间》(载《文艺研究》1990年第1期)成了他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的通行证。1992年以来,他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达23次之多,并宣读和发表论文《古朴新奇,美善相乐——论桂东南乡傩艺术》(被称为"填补空白之作")、《客家民俗文化美——从桂东南客家说起》(被称为"新的突破之作")、《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引发全国学界1995年以来关于“中国古代义论的现代转换”的长期热议)。  相似文献   

7.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0,(5):F0002-F0002
罗义华,男,1970年11月生,湖北荆门人,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承点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经济丰十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三峡论坛》主编。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外同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儒家和道家分别给《文心雕龙》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哲学基础;《文心雕龙》体现了儒道互补的特点:它把我国古代“外儒家内释老”的人生处世态度引入文学理论,在论述文学的外部规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和现实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等方面,皆以儒家思想为主;而论述文学的内部规律——艺术审美标准、艺术特征、创作构思、艺术表现等方面,则以道家哲学思想为主,又参以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阴谋文艺与阴谋政治的密切相关的角度,对“四人帮”炮制的阴谋文艺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在文为“帮”用上,阴谋文艺是“文艺空白”论、“文艺新纪元”论的必然升级;阴谋文艺这一文艺怪胎,经历了初露端倪的出台期、进一步恶性膨胀期和覆灭前的猖狂——跳期;“四人帮”离了阴谋诡计寸步难行,因此阴谋文艺与阴谋政治结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4):F0002-F0002
“中国语言文学”是重庆三峡学院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包括传统文学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古典文献与巴渝文化遗产、汉语本体及其应用、现当代文学及台港文学、三峡文化与文学文献等五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宋元戏剧考》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代文学以元曲创作的高度繁荣为特征,元曲不仅从数量上,而且从质量上看都占据了元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进而成为“一代之文学”。然而与繁荣的元曲创作相比,此时却没有产生相应的元曲理论。理论著述仅见于研究歌曲与演唱的《唱论》,论制曲与曲韵的《中原音韵》,记述作家、作品、艺人并略加评论的《录鬼簿》和《青楼集》。另外还有一些象胡祗等在一些文集中专论元曲的序跋。不过,我们在研读这些理论作品的时候却发现,这些有关元曲的理论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目录体”。  相似文献   

12.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1999年荣获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二等奖,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2000年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遵循学术开放原则,注重对三峡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研究,除常设一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栏目之外,还重点开设“移民专题”、“三峡经济探索”、“三峡文化研究”、“三峡旅游”、“三峡地方科技”、“三峡生态与环保”、“中学教学论坛…  相似文献   

13.
在精神和信仰空白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文学的方式努力为人类寻找着“构筑灵魂的场所”,寻找着存在的本质意义。大江健三郎在创作中融人了萨特、斯宾诺沙与托马斯等人的理念,这使得《空翻》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萨特存在主义,从而形成了大江文学那带有鲜明东方色彩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小报指的是1840年至1949年间,产生于上海、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的小型报纸。与大报不同,小报以消闲娱乐为主。熔新闻、评论、文艺、知识、娱乐、地方掌故于一炉,数量巨大,是中国近代文化、历史、风俗、文学研究的资料宝库。小报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研究、风俗研究和文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譬况批评是《文心雕龙》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批评方法,在作家论、创作论、文体论、鉴赏论、批评论各部分,刘勰均大量使用譬况批评来阐明具体的文学创作原理及对作家创作特征作出品评。通过譬况批评方法,不但能够将深奥复杂的文学原理通过简单形象之比喻阐述清楚,使行文具有灵动之气和含蓄之美,并且可以使整个文学理论具有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还可以产生美学增殖,这是《文心雕龙》在后世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适应西部大开发中三峡建设的需要 ,进一步加强对三峡的研究 ,重庆三峡学院科研处于2000年6月20日邀请院内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法律、体育、生态环保等学科的专家约20人召开了一次“三峡学”学术研讨会 ,会议上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峡学”的渊源、概念、内涵、特征、方法 ,价值加以了热烈的探讨与争鸣 ,现择要登载于下 ,以读者 ,并期引发学界更深入的研讨。伉大林 (重庆三峡学院党委主持工作的副书记 ) :我们是以“三峡”命名的学校 ,并且地处三峡腹地 ,理所当然地应该把“三峡学”的研究作为自己的任务来完成。…  相似文献   

17.
23年达州文艺评论发展经历了初级阶段;模仿与框定,机制创新带来文艺繁荣;守望与拓展提升达州文艺评论形象三步曲。文艺评论的地域特色鲜明,学术成果丰厚,地域特色体现在国内三个绝无仅有:1是文学创作承包责任制及人员聘用制;2是雪米莉现象;3是远古文化,红军文化,当代文化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邓新华同志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接受与文学解释的课题研究已经有好些年了。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跟随华中师大王先霈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就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品味”论》为题顺利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并且论文很快就在《文艺研究》、《江汉论坛》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邓新华同志又到北师大童庆炳教授处做访问学者,他对中国古代文学接受与文学解释课题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期间的主要成果就是他发表在《学术月刊》等重要刊物上的20多篇论文和他出版的第一部个人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接受诗学》。  相似文献   

19.
许爱兵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3):47-48,50
继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和他的悲剧之后西方文学的第四里程碑:歌德和他的《浮士德)。歌德的伟大:永远努力着,既内向又外向,天生的悟性,很高的资质和诗性的修养和冲动。歌德在政治与生活中的怯懦:思想进步,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出一种市民的平庸。反映歌德现实生活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宗白华评论《浮士德》:近代人的圣经——《浮士德》:力求解决欧洲近代人所碰到的人生的全部问题,渴望获得生命最高价值的痛苦。浮士德的生命里程,冯至认为《浮士德》的主题在与自强不息;浮士德的两难命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文学人类学和文艺民俗学的批评方法,对贾平凹的小说进行评论,认为贾平凹的小说从性文化意识,历史意识和民俗意识等角度对民族的文化心态进行了解剖,对文化性母题加以发掘,这正是贾平凹小说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