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传统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中存在的磁链控制不对称和转矩脉动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重新划分电压矢量对定子磁链和电磁转矩作用的影响范围,改进了电压矢量选择表,使转矩和磁链变化时能正确选择所需电压矢量,以减小转矩脉动,从而避免了传统直接转矩控制方法在选取电压矢量时,忽略转矩增加的必要条件和磁链变化的临界条件的问题;通过求解转矩脉动公式,推导出最佳转矩误差值,提出了转矩脉动全局最小条件下的占空比计算方法,进一步优化了转矩性能,并给出了定子磁链和电磁转矩的控制推导公式。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比传统直接转矩控制策略的系统动态响应速度提高了约30%,同时转矩及电流脉动减小,磁链控制更接近圆形轨迹,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直接转矩控制开关频率不恒定及低速时的转矩脉动大的缺点,采用了基于SVPWM的直接转矩控制方法.根据转矩和定子磁链的误差确定应该施加的参考电压矢量,然后利用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的方法合成该矢量.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VPWM的直接转矩控制(SVPWM-DTC)能够有效减小转矩脉动,改善磁链和电流波形.  相似文献   

3.
采用基于电压矢量的直接转矩控制策略对转矩进行控制,电压矢量控制器采用Bang-Bang滞环控制,磁链观测器采用在线估算同时提高定子电压、电流测量的精度以提高磁链精度,转矩观测器采用自适应神经网络的智能辨识方法获得瞬时转矩.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直接转矩控制策略在保证电机可靠运行的前提下,实现了转矩在一定范围内的恒定,一定程度上有效抑制了转矩脉动.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发挥零电压矢量在抑制转矩脉动方面的调节作用,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在不同控制参数条件下,系统分析零电压矢量对电磁转矩的调节作用,并进行定量计算,绘制函数关系曲线.测试试验阐述了影响零电压矢量作用效果的内在因素和本质原因,提出零电压矢量在减小电磁转矩脉动方面发挥"独特"调节作用的控制思路并给出实践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5.
姚绪梁  陈杰 《应用科技》2007,34(10):35-38
针对直接转矩控制技术控制下的异步电动机在低速时存在较大转速脉动,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案.该方案是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的原理,在异步电动机低速时,保证输出负载不变,减小定子电压矢量幅值,提高非零电压矢量的作用效果,可以降低转矩低频脉动,提高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低速下转速的控制特性.最后给出了控制机理及有效改善转速脉动的仿真图形.  相似文献   

6.
传统直接转矩控制方法采用六边形磁链控制,在启动和超低速运行时存在转矩脉动大的问题.考虑定子电阻对传统控制方法的影响,以及六边形磁链法中电压矢量选择表的局限性,在详细研究当前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善转矩脉动的合成矢量开关表方法.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减小逆变器输出转矩的脉动,具有构造矢量表简单、容易实现的优点.通过分析转矩脉动产生原理,比较了传统方法与所提方法的优缺点.仿真研究和实验结果均证明,该合成矢量开关表法能更好的降低电机转矩脉动、并保持较好的磁链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7.
基于区域电压矢量表的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预测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减小永磁同步电机传统直接转矩控制中过大的转矩和磁链脉动,提出了应用于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新型转矩和磁链区域电压矢量表.根据电机模型,推导出在每个区域内电压矢量的预测控制角,实现转矩和磁链的预测控制.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与传统直接转矩控制相比,可维持逆变器开关频率的恒定,减小稳态转矩和磁链脉动,提高电机相电流正弦度,从而获得更好的控制性能,同时该方法还保留了传统直接转矩Bang-Bang控制的鲁棒性和快速的转矩响应.  相似文献   

8.
参考电压矢量的计算是基于空间矢量调制(space vector modulation, SVM)的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核心研究之一. 从电压矢量对电磁转矩的控制作用入手, 分析指出有限的电压矢量是直接转矩控制中转矩和磁链脉动大的根本原因. 设计一种改进的基于空间矢量调制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仅仅利用定子磁链角度、转矩偏差和定子磁链偏差计算得到参考电压矢量幅值和角度. 该方案计算简单, 对电机参数不敏感. 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结构简单、鲁棒性强, 能够明显改善直接转矩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9.
对内埋式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内埋式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存在较大脉动转矩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策略.以减小转矩脉动为目标引入模糊逻辑思想,将磁链偏差和磁链偏差的变化率进行了合理的模糊分级,模糊调节选择电压矢量和反电压矢量作用时间.这种方法可以保持恒定的开关频率并有效地减小转矩脉动.为了获得高性能的无速度传感器内埋式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了一种无速度传感器方案.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永磁同步电机模糊直接转矩控制仿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中存在较大转矩脉动的缺点,提出用模糊控制器取代滞环比较器的控制策略.基于Simulink FIS工具箱对模糊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对转矩误差、定子磁链误差的模糊分级,结合转子位置得到适舍的电压控制矢量,能减小转矩脉动和磁链脉动;模糊直接转矩控制转速和转矩响应优于传统直接转矩控制.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的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电机在低速时存在较大的转矩脉动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在传统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应用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能力,采用神经元控制器取代传统Pl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控制器,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转矩脉动问题,在低速时系统依然具有较好的动静态性能.  相似文献   

12.
基于TMS320F2812的矿用电机车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接转矩控制是一种高性能的交流调速控制技术.针对矿用电机车的特殊工况,提出一种基于TMS320F2812的矿用机车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给出了以TMS320F2812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控制策略和软硬件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异步电动机在三电平逆变器供电下,其恒转矩区域运行时的特点,提出一种直接转矩复式控制技术.根据不同的运行速度,选用不同的电压空间矢量进行线性组合,控制电机的定子磁链和电磁转矩.通过仿真研究,该方法既能优化功率器件的开关频率,同时又有效抑制了三电平逆变器中点电压的偏离,提高了传动系统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基于DSP的直接矩控制系统,首先讨论了直接转矩控制的数字算法,其次介绍了DSPF240芯片以及专用功能,最后给出基于DSP的DTC系统结构框图以及实验结果和波形。通过实验结果和波形说明了DTC全数字化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分析对比液力变矩器原始特性和动力特性,讨论了当外界阻力发生变化时,具有不同透穿性的液力变矩器速比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变速器传动效率的影响,指出在自动变速器设计中,合理选择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参数,特别是注意其透穿度与发动机适应系数的合理匹配,是提高自动变速器传动效率及汽车驱动功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转矩脉动和磁链脉动较大,现有占空比调制策略计算复杂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占空比调制策略.该调制策略利用定子磁链和扇区电压矢量的作用角区分转矩脉动和磁链脉动在控制系统中的权重系数,并设计新型开关表,保证在任一控制周期中最佳电压矢量的选择.在保证系统计算量较低的前提下,利用权重系数和最佳电压矢量推导最优占空比计算公式.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所提出的新型占空比调制策略可以大幅度抑制转矩脉动和磁链脉动,获得较好的稳态运行性能,并保持系统快速动态响应性能.  相似文献   

17.
改善直接转矩控制性能的SVPWM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存在转矩和磁链脉动、器件开关频率不定等缺点,提出一种直接转矩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预测控制方法。根据转矩和定子磁链的误差,通过驱使误差为零的原则确定参考电压矢量,然后利用SVPWM合成该矢量。由于采样时刻的电压和磁链误差,可在下一个控制周期内得到补偿,因此转矩和磁链的误差始终很小,二者的脉动很小。SVPWM算法保证了逆变器的开关频率恒定。仿真和实验的结果表明,利用这种方法在低于3kHz的恒定开关频率下,可以实现定子磁链近似为圆、异步电机电磁转矩脉动不明显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被动加载系统中的多余力矩复合补偿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被动式加载系统中多余力矩的特点 ,针对前馈补偿方法中存在的高阶微分补偿控制器物理上难以实现以及模型失配问题 ,提出了基于小脑模型关节控制器 (cerebellarmodelarticulationcontroller,CMAC)的复合补偿方法 .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基于CMAC的复合补偿方法对于多余力的抑制具有明显效果 .  相似文献   

19.
搅拌摩擦焊搅拌头疲劳失效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NSYS Workbench与ANSYS nCode Designlife分别建立了搅拌摩擦焊过程搅拌头的静力学与疲劳模型. 结合搅拌摩擦焊过程中搅拌头受到的作用力载荷谱,以及推导出的搅拌头扭矩的计算公式,讨论了前进阻力、侧向力、下压力和扭矩对搅拌头疲劳寿命的影响. 仿真结果表明,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搅拌针的根部是主要的应力集中区,造成搅拌头疲劳失效主要发生在搅拌针根部. 前进阻力是造成搅拌头疲劳失效的主要原因,侧向力及扭矩对疲劳失效的作用则比较小,下压力对于搅拌头的疲劳寿命的增加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