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就少有人论及的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阐述一二。从诗的内容可以推断,《杂诗》为一时所作,均是诗人归园多年后创作的。它是诗人真实心态的流露,也是他晚年对自己人生进行反思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陶诗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古诗十九首》。在语词接受上,陶渊明拟古而非泥古,创作上自成一格。在风貌特征上,陶诗自创高格,与"十九首"和而不同。陶渊明创作上所表现的生死观,是对"十九首"生死主题的回归与升华,同时也标志着文人在寻找精神家园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3.
周期政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4,26(1):48-50
陶渊明很大一部分诗作都流露出了隐逸思想。这种思想的表达主要借助于两种模式,一是叙述模式,即通过直接的叙述来表达隐逸的思想。二是意象模式,即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象,融人自己的感情,抒发对隐逸的向往与归隐后的欣喜。二者往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难以割裂。 相似文献
4.
关于陶渊明的《闲情赋》,评论界向有“言情”、“寄托”两派,本将此赋放到陶渊明全集中多方观照,不苟同于学界的两派观点,并提出新解:即此赋是陶渊明自恋情节的表现,以美人寄托自己的理想人生。 相似文献
5.
曾集本《陶渊明集》中有226个俗字,这些俗字写法主要是为了书写的便利或更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有11个缺笔避讳字,这些避讳字可以作为该版刻于南宋绍熙年间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6.
边利丰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2,(6):41-45
陶渊明显然受了玄言诗的影响,但其意义在于最终超越了玄言诗,具有了卓然独立的艺术品格。陶诗不仅富有哲思智慧,更具诗性内涵,是阐理、体物、抒情的完美统一。陶诗"质直"、"田家语"的语言运用方式实现了对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韩叶林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22,(2):5-10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精神思想与诗格诗法上体现为对陶渊明的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升华与拓展。精神思想上,张岱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主体人格精神承续了陶渊明;与此同时,其生活理想与文艺思想又是对陶渊明思想的升华。诗歌创作上,张岱的田园山水诗、饮茶诗等是对陶渊明田园诗、饮酒诗等的效仿,体现了张岱对陶渊明生活志趣的认同、接受与践行;同时,他所创作的纪行诗、山林诗以及咏方物诗又是对陶诗题材与表现范围的开拓,体现了张岱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生活美学。借此可以窥见晚明清初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面貌下的文人心理与艺术趋向。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责子诗》是在用戏谑的漫画笔法为儿子们画像。古代的杜甫、黄庭坚、张燧以及近人林语堂等大家都对陶渊明《责子诗》的意旨进行了评说,其中,明人张燧在《千百年眼》中提出的陶渊明不欲诸子仕宋的观点是很切合陶渊明的精神实质和魏晋南北朝社会氛围的。 相似文献
9.
1925年陈延杰撰成《诗品注》一书,为钟嵘《诗品》的研究拉开了序幕,迄今为止对于《诗品》的研究已有九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九十余年的研究历程中,《诗品》对于陶渊明的品第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钟嵘在《诗品》中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将陶渊明置于中品,唐以后,特别是宋、明、清以来的一大批学者为陶渊明叫屈并纷纷著文以批判钟嵘品第之失。在文学研究当中对于陶渊明所持有不同的批评态度,是批评家个人的主见,还是受其背后某种共同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的左右?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通察陶诗中晨意象的实质,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晨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安乐祥和的乐土-田园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诗人隐而不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二、晨意象体现了诗人平生既固穷守节又有血性、有激情,对社会有是非感和责任心的坚定意志。 相似文献
11.
孙绿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极特殊的诗人,《饮酒》二十首又是他的代表作,理应认真研究,本文欲从《饮酒》二十首之整体结构中觅得一点线索,以期对陶渊明之人格精神与人生态度做出一点解释.陶渊明在《饮酒》诗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在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途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此言未可全部当真.请人陶必拴(江诗话》云:“此二十首,当是晋宋易代之际,借饮酒以寓言.骤读之不觉,深求其意,莫不中有寄托.”故所谓“自娱”,“以为欢笑尔”之类不过寓… 相似文献
12.
李阳春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1)
本文试图通过《归园田居》五首的评析,来说明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他那些“金刚怒目”式的诗作一样政治性很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决非只在表现逃避现实的所谓悠然自得的情趣。并想以此去认识和探讨陶渊明在新的人生旅途上的进取、奋斗。 相似文献
13.
14.
隐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颇带传奇色彩的人物,《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在历代文人中有广泛影响的奇文,北宋的一代文宗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也说明后人对这篇文章的推崇和它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这篇文章所以受到后人的推崇和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得好坏,取决于译者对原诗深层意义的理解是否准确。从宏观(如诗体、韵律、修辞)和微观(如人名译法、误译、文化传递)入手,对比分析陶渊明《责子》一诗的三种英译本,能够看到这种理解的重要性。只有对源语的语言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跨越语言、文化障碍,再现原诗的形式美,有效传递原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6.
散文集<野草>是鲁迅先生对生命进行哲学思辨的结晶,其生命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命的矛盾意识,包括黑暗与光明、生和死、绝望与希望、理想与现实几对矛盾范畴;另一方面是生命的抗争意识,即生命在对外界的压迫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这两种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历史多有惊人相似之处,这本不足为讶;然而,渊明有无心出岫之制,而定庵有倦飞知还之作,则殊可称奇。下列一首《己亥杂诗》,就俨然是一篇《归去来兮辞》:男儿解读韩愈诗,女儿好读姜夔词。一家倘许圆鸥梦,昼课男儿夜女儿。伤时骂座的龚定庵,竟然与悠然南山的陶渊明息息相通,真是不可思议!其实,细 相似文献
18.
李炎 《渭南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3(4):87-89,92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杜甫被贬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这年冬他告假赴洛阳、巩县探亲,至乾元二年(759年)春,适逢唐军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市)打了败仗,史思明叛军进逼洛阳,他便离洛阳回华州任所。当时,贼势充斥,上下震恐,唐军除了退保东都洛阳,还在潼关一带抢修防御工事,以阻止叛军的西进, 相似文献
19.
20.
《古诗十九首》以现实的普通人作为悲剧的主角,真切地表现普通人心灵深处的悲伤,表现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和人生的深刻体验,毫不隐螨地抒写了性压抑饥渴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表达了对爱情对人生对本能对欲望的肯定和呼唤,其强烈的悲剧激情,悲剧矛盾,悲剧冲突,悲剧结局等因素,构成了丰富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