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麦遭遇逆境时花后光合作用减弱,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作为主要灌浆物质来源对产量贡献率可达20%~50%。因此,了解茎鞘NSC的代谢规律,明确栽培管理措施和遗传育种改良对NSC代谢的影响,对于充分发挥NSC在小麦抗逆稳产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小麦茎鞘NSC主要成分--果聚糖为例,概述了NSC的结构与合成、运输与降解;分析了小麦茎鞘NSC的功能,特别是对低温冻害和高温干旱逆境的响应;讨论了品种选择、水分管理、氮肥运筹等栽培措施对茎鞘NSC的调控作用;展望利用茎鞘NSC进行抗逆育种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新疆及外引的部分小麦种质资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SDS-PAGE对43个新疆及外引的小麦种质资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的构成、不同等位基因变异及出现频率进行系统分析,并按照Payne等人的评分方法,计算了其品质得分分析。结果表明:43个小麦种质资源的Glu-1的平均分为5.47分,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构成中以2 12亚基居多,5 10亚基较少,部分地影响了新疆小麦品质的改良。 相似文献
3.
在覆盖、补水基础上,设置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进行追肥及不追肥旱地小麦栽培试验。试验表明,不同时期追肥对旱地小麦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同,拔节期追肥效益最高,其次为越冬期追肥,孕穗期追肥影响最小。拔节期追肥产量可提高14.3%,主要是由于追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延长小麦功能叶光合作用时间,增强其灌浆强度。 相似文献
4.
应用亲缘系数分析四川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代表四川小麦优良种质的40个小麦品种进行了亲缘系数分析,探讨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约60%品种组合间的COP值为0,所有供试品种COP值变异范围为0.00-0.75,平均值仅为0.08,表明大多数品种在系谱上的遗传关系很小或无遗传关系,通过COP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聚为6个类群,2个引进品种各自聚为一个类群,其余38个品种分别以繁6,阿勃,绵阳11号,成都光头4个优势亲本聚为不同的大类群与亚类群,分析认为,供试品种间系谱上的遗传差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高,文中对不同育种单位及不同时期小麦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6.
用节节麦/野燕麦//偏凸山羊草/硬粒小麦杂交,F1自然加倍成节节麦一野燕麦一偏凸山羊草-硬粒小麦部分双二倍体,连续自交后代分离出普通小麦类型,从中筛选出节燕001-2,具有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优质亚基1、5 10、7 9,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株高44cm,和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特性,经初步研究,矮秆性和抗病性属显性遗传,是一个优良的小麦核心种质. 相似文献
7.
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对干旱胁迫反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六倍体小黑麦和普通春小麦在干旱胁迫下的形态、生理生化及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时,小黑麦的生育期、株高、穗下茎长、穗数、乳熟期绿叶数有较好的稳定性;叶片持水力及束缚水含量高于普通小麦,产量结构稳定,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8.
9.
10.
用节节麦/野燕麦//偏凸山羊草/硬粒小麦杂交,F1自然加倍成节节麦—野燕麦—偏凸山羊草—硬粒小麦部分双二倍体,连续自交后代分离出普通小麦类型,从中筛选出节燕001 2,具有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优质亚基1、5+10、7+9,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株高44cm,和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特性,经初步研究,矮秆性和抗病性属显性遗传,是一个优良的小麦核心种质。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势对冬小麦干物质累积、矿质营养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12.
第16届国际洞穴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eleology,ICS)于2013年7月21日至29日在捷克举行,大会内容涉及洞穴及岩溶研究史、洞穴生物、洞穴调查开发与环境保护、岩溶气候及古气候记录、岩溶发生学等方面。当前国际岩溶洞穴科技创新的若干亮点有岩溶洞穴微生物、洞穴古水文重建、深源溶蚀作用岩溶(Hypogene karst)、水下洞穴次生沉积物(Phreatic overgrowths on speleothems,POS)与海平面变化、洞穴气候与古气候记录、锶(Sr)的地球化学运移、洞穴保护理念的发展、非碳酸盐岩洞穴中的碳酸盐岩次生沉积物的形成和古气候记录、洞穴雾气循环、冰川地区岩溶洞穴的形成机理等内容。通过大会的参与,意识到目前中国相关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国洞穴探险队伍较少,且没有形成规模,不利于岩溶科学知识的推广;同时中国岩溶洞穴研究学者的研究范围基本上都局限在地表或已探明洞穴,几无擅长探洞者,这大大限制了洞内岩溶科学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是中国岩溶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二是在探索岩溶形态发育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机理及研究技术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ICS是世界各国岩溶洞穴学研究者进行交流的大舞台,提交成果、口头展板报告、开设展台、广泛参与活动是展示本国岩溶洞穴学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和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但中国学者对此次大会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提交研究成果少、口头报告展板报告少、没有开设展台等,这与中国丰富岩溶资源现状极不相称。建议国内广大岩溶洞穴研究者做好准备,积极参与2017年的第17届ICS,力争取得较大突破,为树立中国岩溶大国、强国形象而努力。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小麦产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探明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小麦产量的影响,利用1951—2005河南省气候资料和小麦产量资料,对小麦产量和小麦生育期内气候值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将气候值与小麦产量值分别做相关和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生育期内日照时数呈逐渐减少趋势,而积温则逐渐增高,降水变化不明显;小麦生育前期气候变化较缓,后期气候变化较快,小麦产量波动与气候变化有较大一致性;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积温的影响,日照时数和降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则不明显;日照时数和积温与小麦产量一定程度内呈正相关,而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则基本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逆境胁迫下水稻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面对各种非生物胁迫如干旱、高盐、温度、重金属和生物胁迫如病虫害等,通过观察水稻在各种胁迫条件下的蛋白质组表达情况,动态分析水稻的蛋白质组变化,对新逆境相关蛋白质进行分离与功能鉴定,这不仅能揭示参与胁迫耐受的蛋白质翻译后调控机制,而且可以增进对耐受胁迫分子机理的认识.综述了水稻应答逆境胁迫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小麦品种改良趋势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世和 《科技导报(北京)》2006,24(4):5-7
小麦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十分重要,品种改良是最主要的科技因素。面对种植面积下降、水资源短缺、化肥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小麦品种改良的对策是培育节水、省肥、高产的超级小麦新品种,通过合理的品种推广方式,良种良法结合,实现大面积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 Eberhart and Russell(1966)的模式和 G·C·C Tai(1975)的模式分析了黄淮冬麦区1985—1986年区域试验中11个小麦品种的基因型 x 环境互作。4次重复的随机区组设计的试验在7个地点进行。结果表明 Eberhart and Russell 的bi 对品种稳定性评价较为笼统。而 Tai(1975)的基因型 x 环境互作效应的分解,对新品种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较多的更为精确的重要信息。利用区域试验的数据进行这样分析的结果会有助于参试品种合理的推广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黄秉维提出的光合生产潜力理论,结合山西地区的气候与当地地理状况,以及实际栽培条件,在Photoshop8.0的支持下,将山西小麦分为三大产区,针对各产区的情况选育优质品种,最后从品种、栽培措施、生态条件方面提出几点建议。目的是分析山西地区小麦产量的上限与实际产量差距;结果说明山西地区小麦的光合生产潜力很大。因此,掌握气候因素对其影响、改良作物品种、改善作物环境、选育优质品种,将大幅度地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9.
小麦果聚糖合成酶基因6-SFT克隆和功能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研究表明植物中果聚糖累积有助于提高植物耐逆境胁迫能力,但对小麦中果聚糖合成相关基因及其与抗逆性关系还缺乏研究。本研究拟从普通六倍体小麦中克隆出果聚糖合成酶基因6-SFT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研究,以期解析小麦通过累积果聚糖途径提高自身抗逆境胁迫能力的分子机理,为转6-SFT基因提高小麦抗逆境胁迫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利用touch-down PCR技术从小麦品种杨麦6(Triticum aestivum cv. Yangmai 6)基因组及cDNA中分离出编码6-SFT基因的全长序列,运用生物学信息技术对其编码蛋白的相关理化及生物学功能进行了预测,同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所克隆的小麦6-SFT基因转入了烟草,对转基因烟草植株进行了抗旱、抗盐和抗低温鉴定。结果表明,小麦中6-SFT基因的gDNA和cDNA长度分别为3134bp和1851bp,序列结构分析表明该基因含有4个外显子、3个内含子,编码产物为约68kD的蛋白质,其等电点(pI)约为5.25,具有液泡定位信号;转小麦6-SFT基因烟草植株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抗盐和抗低温能力。本研究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小麦抗逆性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