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多年平均地下水位数据为依据,将地下水位划分为6个环境梯度,各梯度上6次重复采集植被样地数据.从物种多样性、植被盖度等几方面分析了不同地下水位梯度上植被的受损过程,以及不同河段的受损程度.结果表明:(1)草本植物丰富度受损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4m,而木本植物丰富度受损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8m;(2)植被盖度减少始于草本植物盖度受损,与群落多样性受损的临界地下水位相同,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4m;在地下水埋深大于6m之后,植被盖度不断减少则是由木本植物盖度的减少所引起.(3)生态受损程度可归为三类:潜在沙漠化类(轻度退化),轻度沙漠化类(中度退化),中度或重度沙漠化类(重度退化).三种退化类型的地下水埋深依次增大,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盖度依次减小,沙漠化指数也依次增强.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植被修复研究、植物修复技术在矿区的应用现状,提出植被修复技术在矿区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建议:矿区植被修复应综合采取工程手段以蓄水固沙(或固土),生物治理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微生物及地表植被,农业措施以造林、种果和农作,从而改善矿场土壤结构和质地;再筛选耐性或抗性高的植物(先锋植物),在先锋植物生长的基础上建立次生植物群落(伴生植物、优势种群、亚优势种群),再造生态景观,使矿区逐步恢复为林地、果园和耕地.  相似文献   

3.
高岭土矿区植被恢复与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建省闽清县高岭土矿区为例,选择了马尾松、胡枝子、桃金娘、茶树、绿竹、香根草、五节芒等作为生物复垦的先锋植物,并采取不同试验处理,经过3 a时间,对其生长和土壤改良状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马尾松、胡枝子、茶树、绿竹、香根草、五节芒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配置,结合熟土回填的处理,有利于植物较快生长,能较快地改善土壤肥力,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及明显的经济效益.鉴于这几种植物在亚热带的广布性,认为它们是亚热带高岭土矿区进行植被恢复的首选植物.  相似文献   

4.
生态交错带作为独特的环境单元,已逐渐发展为研究生态学领域的重要基础.通过回顾生态交错带的发展历史,并对国内生态交错带的研究进程分析后,探讨了生态交错带的定量分析方法,提出游动分割窗技术是最简单而可靠的手段.进而以生态交错带变化最为显著的特征——植被动态变化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其研究方法与基本判定指标,为今后生态交错带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水土流失已成为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持续剧烈的矿产资源开采使得矿区的土壤侵蚀加剧,原有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矿区的生态环境监测越来越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土壤流失是矿区开采导致最为直观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RS和GIS技术的发展给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带来了新的机遇,快速、准确获取矿区占地和地物信息的同时,可以对矿区进行全天候、全天时和长时间序列的监测。同时,RUSLE等众多土壤流失计算模型的提出,能够高效、科学地计算和评价矿区土壤侵蚀强度,为开采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和开采后的矿区生态恢复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草原植被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我国草原植被遥感监测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目前农业部在草原植被遥感监测中所使用的方法及其局限性。提出我国草原植被遥感监测今后应关注和解决的重点问题,指出草原植被遥感监测方法的研究重点应集中在提高草原植被遥感监测的精度和方法标准化上,并建议应加强我国草原遥感监测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宁夏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受损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宁夏中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受损问题.研究得出:在山区表现为植被锐减并导致草原退化、土地沙化和土壤侵蚀,而在川区则表现为引黄灌区的耕地盐碱化和环境污染.利用数学模式对不同生态系统进行受损评估表明:各地各类生态系统均不同程度受损,同时山区明显大于川区,自然系统明显大于半人工或人工系统。  相似文献   

8.
露天煤矿开发条件综合评价的目的是针对已探明的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炭资源。从其资源数量、质量、开发技术条件和外部开发条件优劣的质量评价出发,判定各煤田总体开发条件的优劣程度,从而实现其开发顺序的最优决策,为制定煤炭战略发展规划和露天煤田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露天煤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得出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为露天煤矿的综合评价和开发区的最优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基于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理念修建的河流护岸工程只考虑工程的耐久性及施工的方便性而使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材料,忽略了河流的生态功能,从而破坏了河流的各种生态过程,导致河流污染严重,生态作用越来越小.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开展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修复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应采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课题组对西藏扎其阿嘎土矿区植被进行了3次实地考察,遴选出适合于该矿区植被恢复的4种乡土物种:砂生槐、藏布三芒草、黑穗画眉草、白羊草;研制了一种砂生槐种子包衣的配方,并在矿区和西藏大学新校区分别试种了包衣砂生槐种子。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文章提出了一种以砂生槐种子包衣技术和藏布三芒草、黑穗画眉草及白羊草3种禾本科物种植生带技术相结合的高寒灌丛草原植被恢复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排土场是露天矿山工程灾害的易发部位,加强排土场灾害治理对矿山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排土场灾害的表现形式、产生机理及原因,指出其主要表现形式有:排土场滑坡、排土场泥石流、排土场环境污染,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大型露天煤矿人工扰动地貌生态重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平逆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我国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原生态系统的破损及土壤再造、植被重建和耕地恢复的实质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露天矿边坡滑坡的预报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滑坡是露天矿常见的边坡破坏现象,是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通过对边坡滑坡机理的分析,可以预报滑坡的发生;针对不同类型的滑坡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滑坡的发生及其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相似文献   

14.
对新密市典型矿区周围耕地土壤和农作物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采样,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其土壤以及玉米中的铊(Tl)含量进行分析检测。结果显示,新密市煤矿区土壤样品中Tl含量为0.333 0~0.517 3 mg·kg-1,与新密市土壤样品中Tl含量背景值0.420 0 mg·kg-1相比,采样点Tl含量超标个数占80.65%,与全国潮土土壤样品中Tl含量0.570 0 mg·kg-1相比未见超标。玉米中不同部位Tl含量不同,其中玉米植株中Tl含量根 > 须 > 叶 > 茎。利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新密市矿区土壤中Tl污染的风险等级。分析结果显示,Tl含量的潜在生态风险参数最大值为49.266 7,最小值为31.714 3,污染物评价等级处于低水平的样点占19.35%,处于中度水平的样点占80.65%。新密市煤矿区Tl污染程度整体上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煤炭工业的快速扩张,我国迎来了新一轮煤矿建设高潮,规划环评的作用也更加重要。本文就规划环评所存在的时间滞后、不能有效弥补项目环评的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不深入、资源综合利用方案难以实施及生态补偿机制缺失等常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邢台山地植被具暖温带森林植物群落的特点,在太行山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主要植被类型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显示:该区植被具明显的温带性质,但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与热带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中国特有分布、东亚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种在该区植被组成及群落结构、特征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活型分析显示:本区植被以地面芽植物为主,高位芽植物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7.
申瑞屏  郭东兵 《太原科技》2007,164(9):57-58,65
叙述了技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就矿井集中监控系统的技术更新升级改造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从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井上、下供配电监控系统的技术升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技改后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矿井通风监控提出了控制的理论根据,介绍了现行采用的控制仪器,从矿工健康和安全的角度,论述了对监控仪器的要求,同时阐明了用计算机处理获取原始数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矿井监测监控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叙述了我国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条件植被温度指数干旱监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应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土地表面温度(LST),提出了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的概念,并将其用于干旱监测。VTCI的定义既考虑了区域内NDVI的变化,又强调了NDVI值相等时LST的变化,可解释为NDVI值相等时LST差异的比率。分别以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和美国大平原南部地区为研究区域,应用AVHRR和MODIS卫星遥感反演的NDVI和LST产品,以及累计降水量和降水偏差数据,证实了条件植被温度指数是一种近实时的干旱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