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云南建水太平村竹纸及相关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普古鲊哈尼族竹纸制作工艺进行比较分析,调查发现太平竹纸采用极其传统的手工造纸工艺,是二次蒸煮的熟料法造纸的典型代表.由于二次蒸煮所需大量木材,以及造纸所需劳力多,又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造纸户逐渐放弃这一祖传营生.调查组认为相关部门应尽快系统、深入挖掘并记录建水竹纸的技艺和相关历史、文化,同时可以考虑将建水竹纸的制作技术在异地进行生产性保护.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马关县半坡村竹纸制作工艺及用途、销售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马关竹纸的现状已与民国年间县志所描述的情形大为不同.民国年间市场规模大,纸张生产供不应求,原材料不足制约了手工造纸的生产;现由于使用面窄,纸价偏低,导致收益不高,从事造纸的人越来越少.调查组认为马关半坡村竹纸应以博物馆式的传承性保护为目标,以记录技艺流程与文化表述为迫切任务.对经典的造纸户,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应予以扶持,实现手工造纸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延续.  相似文献   

3.
该文调查发现云南勐腊磨憨苗族竹纸,保留了极其传统的手工造纸工艺,尤其采用浇纸法却使用纸药的造纸技术是中国手工纸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活化石.文章通过调研,认为磨憨苗族竹纸极其有特色,包括独特的名称、独特的纸药、独特的民俗、独特的销售、独特的工艺,其传承与发展,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申报省级甚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当进行旅游开,开发磨憨村苗族竹纸的新品种、新用途.  相似文献   

4.
正手工纸调查研究的书不少,据笔者所掌握的情况,将一个地方的手工纸写成一本书,为数尚不多,《富阳竹纸》~([1])《瓯海屏纸》~([2])(以下简称两书)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两本.两书有不少共性:都是研究浙江的竹纸,且其制作技艺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为了更好地了解两书,先了解两书作者的相关经历是一较为理想的途径.李少军在出版《富阳竹纸》时,先后调查了6个省31个县(市区)100多个造纸村落,且已有18年手工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夹江县的竹纸,是一种以竹叶为主要原料的手工造纸,2004年入列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夹江竹纸在近代的生产得以发展,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夹江竹纸具有四大特点,对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梳理夹江竹纸的发展,可以揭示其在当今社会文化遗产传播史上的深远意义,进一步保护夹江手工造纸术,发展夹江宣纸,使其适应新形势,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据调查,海南儋州手工造纸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元符(1098-1100)年间,至迟于明正德(1506-1521)年间,手工楮皮纸已得到广泛应用.儋州中和镇的加丹纸制作技艺,迄今仍保留着传统手工纸的工艺特征,但由于劳动强度大,收益不高,加丹纸制作技艺已濒临失传.系统、深入挖掘并记录加丹纸的技艺和相关历史、文化,加以相应的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造纸术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工艺,笔者以工艺调查与技艺的活态传承为考察重点,实地调查了浙江富阳传统手工竹纸制作技艺,对其采用的原材料特征、纸张制造流程以及造纸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加工器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富阳地区的造纸工匠、学者、企业家等人进行了访谈调查,进而从非遗保护的视角讨论浙江富阳传统竹纸工艺的现状和传承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实地考察广西灵川南坳瑶族竹纸制作工艺技术及相关情况,对其历史传承、制作工艺技术特点、销售情况及经济效益、传承与保护等问题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南坳瑶族竹纸工艺较考究,还有一定的产量,但经济效益一般.未来可以从技术、产品、产业三个方面进行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云南鹤庆龙珠村传统白绵纸工艺的考察发现,一家一户的手工造纸方式在龙殊村已经完全消失,目前仅有两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纸厂尚在维持生产.传统白绵纸工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浸泡时间缩短、蒸煮程序简化、洗涤次数减少、电动打浆机取代脚碓、聚丙烯酰胺取代杉松树根汁五个方面.工艺虽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最核心的抄纸工艺依然保持着传统.  相似文献   

10.
黄献源,陈刚     
东球供纸是广西一个特殊的构皮纸品种,其制作工艺列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通过对广西靖西市同德乡东球供纸造纸工艺的实地调查,探讨分析了东球供纸的基本概况、制作工艺特点、用途、销售情况等问题,为今后进一步探讨广西手工皮纸制作工艺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调查中发现东球村梁高星夫妇生产的东球供纸使用较为原始的一次性蒸煮抄纸法工艺,纸张虽然产量小,但有一定的市场,但与其他传统手工造纸作坊一样,存在耗时多、生产效率低、利润低、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此行业等问题,正濒临失传.  相似文献   

11.
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于中国及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造纸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造纸工艺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鄂西山区古漳河源头的手工纸生产从明清时期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其古老的生产工艺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态智慧,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探讨建立传统手工纸发展史的数字资源库,为纸质文物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数据服务。经过大量文献调研和实验数据采集,在分析了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研究设计并构建了传统手工纸数据库,使用触发器、存储过程等有效手段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开发了数据的展示、查询和分析原型系统。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手工纸史料开展研究能够提供信息检索、定量数据分析服务,并为纸质文物保护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文山壮族依托于山神庙这一原生态民间文化土壤,将“二月二”、“六月六”、“娅歪”等传统节日献祭活动和“竹简签卦”民间文化事象世世代代地相沿成习、留存下来。通过对广南县者太乡平贵村壮族山神庙献祭活动和“竹筒签卦”民间文化事象的调查研究,可探析其所内含着的潜隐性文化内涵以及所凸显出的功能性社会元素。  相似文献   

14.
四川德格县和西藏尼木县藏族手工造纸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德格县和西藏尼木县藏族传统造纸进行实地考察,叙述了两地藏族手工造纸的背景、工艺流程、工具及产品使用,分析了藏族造纸技术的原料、来源及文化特征。指出藏纸的制作工艺不同于中国内地的抄纸法造纸,而是属于印巴次大陆和东南亚常见的浇纸法造纸。最后讨论藏族手工造纸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典型土家族传统村落实例的调查入手,利用大量实地调研测绘手段,剖析传统土家族聚落生成发展内涵,挖掘其聚落形态的典型特征,揭示了传统聚落是自然、社会、文化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物质文化产物,以及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形态是人地关系、生产力水平以及民族风俗文化的综合体现。为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传统聚落在新形势下的基本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正迎来一个村镇建设的新高潮,即将和正在营建大量的村镇建筑。为了避免重犯城市建设中所出现的许多弊病,如千篇一律、呆板沉闷、环境欠佳等,村镇建设应充分发挥传统民居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优势,以利于兴建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良好的新式民居。本文以云南永仁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初步探讨了我国传统民居与当地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适应关系,及传统民居在跨气候带迁移后与新迁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问题。通过作者在实地所做的搬迁地居住环境的社会调查与实测,对云南永仁县居民跨气候带搬迁后新建民居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判断,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7.
改性硅灰石在新闻纸造纸业中的双重环境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一种新型矿物填料——改性硅灰石在新闻纸中的应用。样品采自云南省腾冲县,加工成1250目的超细纤维,其长径比为15左右,经化学改性处理,添加到脱墨纸浆中制作新闻纸。实验室手抄片和工业试验结果表明,改性硅灰石能极大地改善再生新闻纸的白度、不透明度和适印性。加入有10%~15%改性硅灰石的新闻纸(定量44~47g/m^2)具有高白度(58%~60%)、高强度(裂断长3800~4000m)和高不透明度(95%~97%),属高质量新闻纸。另一方面,由于改性硅灰石具有对油墨粒子、细小纤维和有机物有良好的吸附性,添加改性硅灰石的新闻纸在造纸过程中排出的废水易于处理,废水经简单沉淀后所含BOD和COD,以及重金属元素含量极低,达到综合排放国家一级标准。改性硅灰石在造纸业方面显现出保护森林和水体的双重环境效应,是造纸业中一种性能优秀的新型功能填料。  相似文献   

18.
中元祭祖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之一。通过对云龙县诺邓村“中元祭祖”习俗开展调查,简略分析了诺邓的祭祖习俗和祖先崇拜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青铜器修复对于缺失部位的补配,一般采取铸造补配件后再将其焊接在器物上的方法,焊接方法往往会对文物造成新的损伤,而且其中使用的氯化锌钎剂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对青铜文物的长期保存带来不利影响,不符合现代修复理念要求。现代的西方修复往往使用黏接剂将环氧树脂制成的补配件粘接在器物的缺失部位,此种方法虽能满足现代文物修复原则要求,但由于环氧树脂韧性差,所修复文物的补配部位达不到较高的强度和耐久度。本文在遵循文物保护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现有文物修复技术进行创新改进,提出了针对残缺青铜甬钟的新型修复工艺方法——利用失蜡铸造工艺,将补配件的制造和安装同时完成。修复结果表明,新型修复工艺方法替代传统的修复工艺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很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