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时代语境、学术语境和学者问题意识的角度,考察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趋向,提出当代中国民俗学正经历从学科身份确立到学术品质更新的过程,包含了传承经典和知识创新两大主题。首先评述中国民俗学界建立和发展社会科学性质的民俗学的主张;其次评述中国民俗学界有关田野民俗志的新学说;最后讨论历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传统节日、民间信仰等领域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2.
“朱子学与上饶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7届年会”就朱子学、中国历史文献学、上饶历史文化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和成果交流,涌现了新成果,其中对朱子学与文献学关系研究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史分期同题是中国几代吏学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中国历史的重大问题.抗战时期延安学者关于古史分期的争鸣是先前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关于中国历史分期间题的深入,既体现了论战学者个人的治学风格,也凸现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其学术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4.
在中朝关系史研究方面,日本、韩国、朝鲜的学者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借鉴与吸收他们的学术成果,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订正其错误的学术观点,是中国学者责无旁贷的任务。《中朝关系史译文集》从这一目的出发,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日、韩学者的学术成果翻译成汉文,旨在向中国学者介绍国外研究的动态,推动我国东北地方史、中朝关系史的研究与发展。因此,《中朝关系史译文集》的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土登彭措教授是研究藏族历史、藏医以及藏族天文历算等方面的当代藏族著名学者,特别对于古象雄文化有着颇为独到的见解与研究。文章主要围绕土登彭措先生的学术成果,对藏族历史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疑难问题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6.
第四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具有人类学的学术价值。学者们认为人类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中国人类学学者应放在开放的田野工作中提升和构建新的人类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初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梁启超、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宋文炳、李济等人为首的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中国民族史研究,产生了许多成果,使中国民族史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成为了有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明确的研究对象和丰富的研究内容的学科,为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民族史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2009年7月安徽大学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的论文或围绕新闻、报刊本体进行历史学的探讨,或对新闻业务、职业发展历史进行深入考证,或探讨历史人物的报刊思想与活动,或将报刊舆论、媒介话语与社会历史关联研究。会议讨论突出以下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新闻史的研究视野、视角问题,新闻史研究的立足、主体问题,以及新闻史学研究如何走进历史现场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为研究中国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空间和理论工具。国内学者就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社会支持、群体内部分化、群体意识形成等问题运用社会网络理论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取得很多成果。在对农民工自身的社会网络研究方面,学者们集中于对“关系强度”的理论运用、社会网络与信任的关系、以及社会网络建构规模等问题的研究。就国内学者在社会网络理论视野下研究的农民工问题成果进行文献述评,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外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1年年会,4月16日至19日在河南科技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共识和成果。从理论研究方法论的维度,可以将这些共识和成果集中概括为"比较研究"意识、"前提划界"意识和"面向现实"意识等三重理论研究意识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自觉运用。这对于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1.
战争责任问题在20世纪末已进入跨国司法程序。但由于它与战后中日关系和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渊泺,作为政治遗产的战争责任问题和作为思想遗产的革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与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互动、共生关系。日本学者从历史、社会学、国际政治学等视角对战争责任问题已有相当的研究积累;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在这一问题意识下对战后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再探讨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一、意义与方向历史民俗学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民俗学是研究历史上的民俗事象与民俗理论的学问。历史民俗学是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历史民俗学的研究。历史民俗学在中国尤其具有民族文化建设与学术建设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  相似文献   

13.
出于学术兴趣、观察中国、宗教实践以及回馈祖国等动机,玛高温在中国进行了深入的生物考察。考察活动依托于一个由学者、外交官、殖民地官员和中央政府组成的庞大的人脉网络进行。他在考察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与“专业”博物学家有所差异,相较于生物本身,他更注重生物与人的关系、可利用性和药用、经济价值。尽管他所寄予厚望的东亚农业考察团未能成行,考察活动仍对他本人、学术界和产业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部分考察成果也得以反馈中国。玛高温的考察活动既属于西方搜罗、利用中国生物资源的重要一环,也参与了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知识体系,成为中国知识走向世界的媒介。  相似文献   

14.
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质疑是中国科技期刊在学术发展中的责任之一,没有交流和质疑就没有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国内期刊在履行此责任时仍存在一系列意识上的不足,导致诸多优秀学术成果首发外流,国内期刊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善学术生态,营造公开、透明的学术氛围,以期能充分发挥引导学术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10月31日,第四届中国沉香文化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办。来自国内外多位杰出学者、专家为论坛作演讲报告,涉及沉香文化、应用保护、科学研究等议题。近年来,中国沉香文化论坛产生的学术成果,对沉香的历史、文化、科学、产业等问题的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届论坛对沉香的学术讨论涉及多个方面,如祖元刚(东北林业大学博导、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主讲:琼脂天香——浅析中国沉香文化现状;李路滨(中国林业科学院教授),主讲:我国花卉与香草应用的传统概述;HARRY(印度尼西亚科学院教授),主讲:东南亚沉香分  相似文献   

16.
彭泽润的《词和词式书写研究——中国语言规划的新前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以下简称《词和词式书写研究》)是作者近年来围绕词意识和词式书写等词的理论应用问题开展的系列研究成果。读后掩卷沉思,体会到精明的学者可以把学术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情中去,甚至是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是一部旨在为中国儿童文化研究领域逐年留下思想印痕和学术成果、具有文化积累性质的大型系列年度报告集;编者期望以专业的精神和持续的努力,为中国儿童文化研究留下一份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索引和学术档案.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和生态保护,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民族生态学自诞生伊始,就承受着时代的挑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背负着历史的重任。经过前辈学人的不懈努力,以及全国各地各族学者筚路蓝缕地开拓性探索,我国的民族生态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并且得到了中国生态学学会的认可。在2012年建立了中国生态学学会民族生态  相似文献   

19.
一次与一位日本学者聊天,听说我是湖南人,并且喜欢研究晚清的历史,便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晚清湖南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95年的盛夏,笔者因参加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会学术讨论会,来到了举世闻名的历史名城——遵义。在学术讨论会上,几十个两爬学专家宣读了自己的论文。身为记者,听这样的学术报告觉得专业性很强,报告均显示了发言人坚实的生物学理论基础,感到每一位学者都有着丰厚的科研功底,他们都毫不逊色地阐述着自己在两爬学领域中新的科研理论及成果。就是在这样的学术氛围里,报告席上走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