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浙江诗人在新诗草创期,以自身的努力与探索,壮大了对抗传统旧诗的新诗实力,并且为新诗每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2.
周杭 《科技信息》2013,(36):85-85
在日本文学界有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蔚然成风的作家自杀现象。在他们的作品中,自杀成为了一件神圣且体现日本之美的事情。例如: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等。其中川端康成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是什么原因让文学巨匠川端康成走上自杀之路的呢?  相似文献   

3.
新诗中的旷野意象包括自然旷野、社会旷野和精神旷野等。在实际诗歌创作中,旷野意象的内涵有时更为复杂,不同形态的旷野意象也可相互交织存在。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到现在,郑敏一直在探索死亡的神秘与本质。她不仅谴责死亡的暴力,歌颂死亡的崇高,还赋予死亡以人文主义的内涵,更将解构主义的理论融入诗歌,对死亡和生命进行辩证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意象思维是中国古代特有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评论,即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思。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无疑就是其中的美学典范,文本中有着大量的精炼性词组构成的密集意象群,以此来体现古典文人的诗歌创作论和诗歌批评论。同时由于司空图的妙笔生花,《诗品》集诗学与诗歌一体的文本特殊性,又分析了《诗品》意象下所隐含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张晶莹 《科技信息》2009,(33):221-221
文学会反映文化,文化也需要通过文学去求得充分的发现。任何文学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文化的投影,诗歌也不例外。意象作为诗歌语言表现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也会受到包括自然环境、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着重论述了中西自然环境元素的差异对中西诗歌意象的影响,从而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先锋小说将小说的艺术追求从重视塑造人物形象转向偏重营造意象。余华的先锋小说通过对阴谋、暴力、血腥、死亡等具体事象的描写,创造了整体的死亡意象,并从精神上的象征性死亡、历史暴力和命运不可捉摸的宿命性死亡以及对死亡本质的哲理化探寻三个方面赋予死亡意象以丰富的寓意。从先锋小说整体来看,追求意象的营造对当代小说也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的诗词构成了古典文学王国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女性诗人的创作笔触细腻而温婉,感情内敛而真挚,栖鸟、浮云、晓风等意象常常出现从而为女性诗词塑造了清丽脱俗的优美意境。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意象的异同方面通过两个实例的具体分析对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作初步探讨,以期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递意象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对"归来诗人"这一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现象做了界定及分析,并从当代文学的宏观方面对"归来诗人"的文学身份进行了再确认.  相似文献   

10.
在丁玲的早期小说中,疯癫、死亡与父亲的意象频繁出现,这使她的文本茏罩着一层女性主义的忧郁和绝决。她从小失去父亲,她的文本中父亲意象却经常出现,充盈着慈爱的光辉。这种看似不可理解的现象背后却有着合理的因果关系。现实生活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她性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导致这三种意象形成的原因,是她沉重的心理情结。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女性词史上,徐灿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是开拓词风的关键人物,是清朝女性中将丰厚的意蕴与词的特有体式美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也是李清照之后三百余年间成功地改造女性词作偏于轻软浅切词风的词人。她在词作《拙政园诗馀》中,成功地塑造了伤春悲秋的思妇、杨花飘零的羁旅者、归隐山林的隐者等词人形象,借此来表现自己深曲隐秘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地下诗歌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对于地下诗歌精神向度的探讨,忽视了地下诗歌自身的诗学特质。地下诗歌中所彰显出来的"新摩罗诗人"这一诗学特质,展示了地下诗歌的"诗人观":即"诗人"是建立一个自我世界的诗人,实践着对自我的启蒙,绽放出了启蒙的宏大主题;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诗人,挺立起现代诗人强健的生命之力;是一个丰富生命的诗人,一种对于人性的全面呈现、人性全面复归的热情期望。并且,这一地下诗歌中的"新摩罗诗人"精神特征,初步奠定了中国1980年代诗歌大潮的气场。  相似文献   

13.
英美意象派诗人推崇中国古典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诗的表现技巧,强调意象的直接呈现,主张“纯用意象”,将意象“并置脱节”。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异质性,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在审美效果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最权威的诗歌刊物《,诗刊》无疑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潮流,并引领着文学的走向。研究自1957年1月到1965年停刊的《诗刊》,可以清晰地把握当时的诗坛动态和文学环境,不失为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份生动史料。本文着重考察的是《诗刊》如何以对“五四”以来新诗人的重估和对新诗史的重构,完成了新诗在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15.
过渡性是近代诗话的鲜明特色之一,即使是基本诗学观趋于保守的诗话作品也会受到近代社会文化的浸染,因而表现出某些新异之处。文章以《筱园诗话》为例,通过分析其理论要点以揭示近代诗话的过渡性及其形成背景。  相似文献   

16.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颠覆了作者的主宰地位,带来了读者的解放与自由,但读者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文本之死".文本也在"作者之死"后获得了独立地位,焕发着独立后的生命力,产生了独立后的存在意义文本的多极意义与诗性意义.确认文本的独立性不仅保证了读者的自由,也将带来作者的复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散文诗是外来文体,也是中外文体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特殊的抒情体裁,具有诗化和散文化的双重特点,更多时候被认为是新诗的一种诗体.事实上,它是一种具有文体稳定性和模糊性的独立文体。20世纪中国散文诗经历了从散文化的诗到诗化的散文、从自发的文体到自觉的文体的发展轨迹,其文体建设经历了一条曲折之路。  相似文献   

18.
论近代诗话的基本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宏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诗话创作的影响甚为深远,立足于这一历史条件来探讨近代诗话的基本特质,可发现近代诗话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其创作中渗入了复杂的价值观念,而且多有不同程度的现实关注。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探视近代诗话在中国诗话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崔玲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1):110-112
花意象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蕴,百花或悲或喜,或怒放或泣咽,或含苞或凋零,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这与婉约词高度的暗示性、含蓄性相吻合;婉约词词境细腻、精致.花的细蕊、暗香、轻盈、娇嫩以及凋落时的忧伤,无疑使之成为婉约词人创造词境的绝好意象;纤巧柔美是造物主赋予花的美态,深深地迎合了婉约词人在意境创造上的需要;婉约词产生于花间樽下,以爱情为主要题材,而花正是暗示爱情的最佳物象;婉约词的抒情主人公大都是女性,以花暗喻美人,以花暗示女性的命运、情感、幽怨更是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