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2005,57(6):20-20
[本刊讯]为纪念本刊创刊90周年,本抻的创办者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协的前身之一)创立90周年,本刊编委会和上海市科协于11月中旬在上海举办了“中国科学社和《科学》 杂志9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会议分纪念会和学术研讨会两部分进行。  相似文献   

2.
《世界科学》2005,(12):F0004-F0004
“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90周年纪念会于2005年11月17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来自国内科技界、教育界.新闻出版界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纪念中国科协的前之一中国科学社创立90周年和《科学》杂志创刊90周年暨复刊20周年.中国科协主席.《科学》杂志主编周光召院士,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3.
潘友星 《科学》2006,58(1):5-6
2005年11月17-18日,本刊在上海举行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九十周年的纪念活动。纪念活动共有三项内容。  相似文献   

4.
《科学》杂志与中国科学社史事汇要(1914-191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洪业 《科学》2005,57(1):37-40
1915年1月,一份创办于美国大学校园之中的学术杂志在上海刊行问世,刊物封面上醒目地印着中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字样。这份刊物的创办者们是一批身居异乡、心系祖国的中国留学生。在接受了几年的系统科学训练后。他们从内心对科学发出了深切的呼唤,立志引进西方人称为Science的科学,来改变祖国国力衰微的面貌,是谓“科学救国”。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科学》月刊,为此他们首先组建了“科学社”,不久又改建为“中国科学社”。今年时逢《科学》创刊和中国科学社成立90周年。90年来,前辈的科学救国理想已化为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往事并非如烟.几代科学家奋斗的足迹已深深地印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史册中。本刊今年各期将连载由中国科学社史研究专家樊洪业先生编写的“史事汇要”。为读者再现“赛先生”在中国发育成长的这一重要侧面,并借以为《科学》杂志后承者祭奠前辈的一瓣心香。  相似文献   

5.
正刘咸在中国科学史上并不广为人知,但他不仅是杰出的生物学家,也曾是《科学》的主编,在科研和科普上均贡献卓著。在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史上,涌现出许多科学家、科普工作者,广为人知的如竺可桢、李四光等。提起刘咸,许多人并不熟悉。刘咸早年加入中国科学社,并成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重要骨干,积极投身中国生物的调查与研究。自1935年起,刘咸担任《科学》杂志主编。除在《科学》、《科学画报》撰文外,他主编科  相似文献   

6.
周光召 《科学》2005,57(6):1-2
90年前,中国还处在国势衰弱、民族危亡的时期,任鸿隽、杨杏佛、胡明复、秉志、赵元任、周仁等一群怀着“科学救国”理想,留学美国的中国青年,为创办一份名为《科学》的杂志,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国科学社”的团体。今天,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正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在,回顾当年《科学》的创刊和中国科学社的成立,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7.
丁公量(上海市顾委会委员,原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创办《世界科学》杂志的1979年,我当时在上海市科委工作,我是积极支持创办这本杂志的。  相似文献   

8.
1月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了有关现代进化论创始人查尔斯·R·达尔文(Charles R.Darwin)的专门议题,标志着庆祝达尔文两个重要的周年纪念的开始[达尔文于1809年的2月出生(诞辰200年),其阐述进化论的巨著《物种起源》(该书的全名是:论借助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出版(出版150年)。在达尔文有生之年,该书一共再版了6次——译者注。]这两个周年纪念在全世界科学家和普通大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网站(scichina.com)是中国科学杂志社创办的,服务于《科学通报》、《中国科学》(中、英文版)读者和作者的科学信息类网站.主要提供以下3方面服务: 方便、周到的全文阅读服务:scichina.com拥有3种版本(简体中文版、繁体中文版、英文版),适用于不同地区的读者,并且使用3种形式出版刊物(html格式、pdf格式、数据库检索形式),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要求. 细致人微的作者投稿服务:scichina.com提供了从模板下载到稿件状态查询等一系列服务,形成流水线式的体系,服务于作者. 开放、友好的信息发布服务:用户在scichina.com上可以找到有关中国科…  相似文献   

10.
十年     
1978年5月《自然杂志》创刊问世。在广大科学工作者,各界读者和有关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自然杂志》走过了十年不平静的历程。自然杂志社的全体同仁们谨向在这十年中所有关心、帮助和支持本刊的海内外学者、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衷心的谢意。《自然杂志》诞生的1978年,正值我国科学大会召开之际,也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的前夕,郭沫若同志称之为“科学的春天”,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关头。现在十年过去了。这  相似文献   

11.
安瑞  刘徽 《科学通报》2010,55(32):3162-3162
2010年11月2日,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创刊60周年纪念大会在国家科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两刊”理事会理事长路甬祥,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杰,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曹效业, “两刊”总主编朱作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 “两刊”理事会理事、资深院士师昌绪等出席了纪念大会. 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主持.
.......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老读者,我热烈祝贺《世界科学》创办20周年。趁这次征文活动表达我对她的热爱感激之情.并衷心祝愿她越办越有魅力。我是1985年见到《世界科学》的,1986年我就订阅她,至今已经整整10年了。订阅她是出于我对科学的关心和热爱,也是工作需要科技知识,由于她质量不错,所以我一年又一年地订阅,从没有间断过,别的杂志我很多是订阅一阵又不订了,唯独这一世界科学”10年来我没有停订过。10年来的阅读,对我工作和个人科学素养提高都帮助极大。因此我十分喜欢和重视这本杂志。尽管目前由于我国国民科技素质还不高,大家对科普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科学通报》2004,49(8):717-717
中国科学网站(scichina.com)是中国科学杂志社创办的,服务于《科学通报》、《中国科学》(中、英文版)读者和作者的科学信息类网站.主要提供以下3方面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中外科技桥梁正当我应美国科学院院士阿亚拉(F.J.Ayala)教授之邀赴美工作之际,收到《自然杂志》编辑部为创刊10周年纪念专辑而发的约稿函。很多外国朋友都知道有一种“中国的Nature杂志”,并且交口称赞,足见《自然杂志》影响之广。十年来,《自然杂志》在中外科技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而且重要的作用。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通过《自然杂志》两次预言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获奖  相似文献   

15.
艾萨克·阿西莫夫是世界著名的科幻大师,他的“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发表于上世纪40~90年代。至今仍为科幻迷们津津乐道。然而,著作超身的阿西奠夫本人最喜欢写作的题材却是科学随笔,他一生出版了470本书,包括40本科学随笔集,仅《奇幻和科幻杂志》就发表了他399篇科学随笔。  相似文献   

16.
国际权威杂志《科学》去年底推出专刊——《年度突破》,公布了该杂志评选出的2008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在上榜的10项重大科学突破中,生命科学领域占据了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7.
吴慧 《世界科学》2012,(10):32-32
●数千年来,中国学者仰观天空,不过他们迈入现代天文观测领域的脚步慢了一点,这种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在8月20日于北京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每三年一届)上。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崔向群如是对《自然》杂志说。 问:中国第一次举办天文学联合大会,这意味着怎样的意义?答:它表明了对中国天文学已有成绩和未来潜能的认可在不断加大。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天文学家没有接触过复杂的天文望远镜,他们被拥有更好观测器械的国外同行抛在身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一切开始变了,当时中国天文学迎向了世界,政府也开始在科学和技术设备上投入。  相似文献   

18.
两年一度的世界科学记者大会不久前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自然》杂志就此发表评述指出:无论2013年的发展趋势如何,大众媒体仍然是真正重要科学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赫尔辛基的仲夏之夜,路边咖啡馆人满为患,热闹如斯是因一个不同寻常的因素,来自77个国家的800多名记者和科技传播者,特地来此参加两年一次的世界科学记者大会。  相似文献   

19.
张剑 《科学》2015,(3):8-12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起成立的中国科学社,随着其主要成员归国后,其工作中心也转移回国,为发展社务,科学社成员推举丁文江任社长。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科学社归国后的艰难历程,以及丁文江在社长任上的主张及举措。丁文江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1923年,在当时学术界与社会影响力都甚为巨大的留欧学生丁文江,当选为留美学生创建的中国科学社社长。这是中国科学社搬迁回国后,寻求社会支持、走出困境、扩展社务与扩大社会影响力,进而融人国内学术界与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学社的发展。但  相似文献   

20.
王春 《世界科学》2006,(2):47-47
发表在1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治疗和防范埃博拉病毒的新方法,埃博拉病毒对于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例如大猩猩和黑猩猩)都是致命的,它会导致发热和严重的内出血,50%到90%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因此会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