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蒙古高原北部典型草原区土壤风蚀的137Cs示踪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通报》2008,53(9):1070-1076
土壤风蚀是蒙古高原北部典型草原区土地退化的主导因素之一.运用137Cs核素示踪技术对蒙古国巴彦淖尔、哈拉和林的不同牧场和弃耕地土壤风蚀速率进行了研究.巴彦淖尔草原牧场、割草场采样点土壤风蚀速率在64.58~169.07t·km-2·a-1之间,均为微度侵蚀水平.哈拉和林弃耕地年均土壤风蚀厚度4.05mm·a-1,风蚀速率为6723.06t·km-2·a-1,达强度侵蚀水平,自20世纪60年代开垦以来,表层土壤累计风蚀损失17.4cm.牧场和弃耕地风蚀速率的差异表明,在蒙古高原北部典型草原区,人为翻动表土,发展种植业,会导致严重的土壤风蚀发生,而传统牧业生产方式对土壤表层扰动较少,未导致破坏性的土壤风蚀发生,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土壤-植物系统中水流电模拟时间常数的变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线性模式以欧姆定律为基础,以电势差拟水势差,以电流强度拟水流通量密度,定义水势差与通量密度之比为不变的水流阻力。该模式自Van den Honert(1948)首次应用以来,使用得非常普遍。然而,该模式的缺陷是明显的。一是它不能从现象上解释水流阻力随通量 相似文献
4.
5.
6.
关于人为地表结构破损与土壤风蚀关系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W.S.Chepil等在50年代至60年代曾系统地研究了各种自然因子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建立了土壤风蚀方程.董光荣等在我国率先开展的风蚀因子实验研究探讨了土地翻耕、放牧等经济活动引起的地表结构破损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但尚未给出定量关系.本文试图以风洞实验研究人为地表结构破损程度与土壤风蚀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7.
蒙古高原北部典型草原区土壤风蚀的137Cs示踪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壤风蚀是蒙古高原北部典型草原区土地退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运用137Cs核素示踪技术对蒙古国巴彦淖尔、哈拉和林的不同牧场和弃耕地土壤风蚀速率进行了研究. 巴彦淖尔草原牧场、割草场采样点土壤风蚀速率在64.58~169.07 t·km-2·a-1之间, 均为微度侵蚀水平. 哈拉和林弃耕地年均土壤风蚀厚度4.05 mm·a-1, 风蚀速率为6723.06 t·km-2·a-1, 达强度侵蚀水平, 自20世纪60年代开垦以来, 表层土壤累计风蚀损失17.4 cm. 牧场和弃耕地风蚀速率的差异表明, 在蒙古高原北部典型草原区, 人为翻动表土, 发展种植业, 会导致严重的土壤风蚀发生, 而传统牧业生产方式对土壤表层扰动较少, 未导致破坏性的土壤风蚀发生, 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蒙古高原塔里亚特-锡林郭勒样带土壤风蚀速率的137Cs示踪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137Cs示踪技术, 查明了蒙古高原西北-东南向的塔里亚特-锡林郭勒样带区域7个典型景观类型采样点风蚀速率及变化特征, 分析了不同区域土壤风蚀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 各采样点137Cs面积活度介于(265.63 ± 44.91)~(1279.54 ± 166.53) Bq·m-2, 差异明显, 相应的风蚀速率分别为64.58~419.63 t·km-2·a-1. 样带上蒙古国境内部分, 人类活动较轻微, 由北向南, 随主要的植被景观和气候指标变化, 相应的土壤风蚀速率基本呈逐渐加大趋势, 表明该区域土壤风蚀过程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调节; 样带上内蒙古锡林浩特和正镶白旗2个典型草原样点风蚀速率为蒙古国巴彦淖尔典型草原样点风蚀速率的近3倍, 除导致风蚀加剧的自然条件差异之外, 通过比较两地人口密度和载畜量水平, 表明人类扰动是导致内蒙古典型草原样点风蚀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动态Dilaton-Maxwell复合场及其黑洞的Hawking辐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Balbinot使用并推广Davies等的方法来研究考虑到反作用时的蒸发黑洞的Hawking辐射,这一领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在导出蒸发黑洞度规的过程中,一般均在能动张量中引入发光率(Luminosity)为L的辐射作用项,从而将黑洞质量的减少归结为向外辐射流的作用.Dilaton-Maxwell复合场中除了电磁场外还存在着中性标量场(Dila ton场).标量-张量(ST)引力理论现在仍被认为是基础引力理论的一种允许的扩展形式.最近Turyshev利用弦理论给出Dilaton-Maxwell复合场一静态球对称解,并证明Dilaton荷 相似文献
11.
全世界的城市,都开始进入了一个复杂而需有序的阶段。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并行的还有不同城市风貌与不同城市秩序的相关性,不同发达程度与不同数字程度的相连性。地球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多元世界,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是城市建设、管理与和谐发展的数字化过程,也是最值得人们追求和欣赏的目标。数字城市作为现实的社会化前沿技术,最具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区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一个城市,朝着某一方向如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发展时,就更需要构建数字城市的自然与社会二重和谐同步发展框架,来确保数字城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以纵向岭谷区云南省境内的大理-保山高速公路沿线作为案例研究区,从土壤养分、土壤重金属、土壤水分、土壤酸碱性、植物养分、植物重金属和植物多样性等7个指标入手,分析公路对沿线不同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利用样点与参照点的对比分析公路对单个指标的影响,利用相关性分析,分析公路与各类指标之间的联系,最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比较公路对3种土壤-植物系统影响范围和强度.分析结果表明:在高速公路的影响范围内,对于公路的干扰,各类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公路建设造成了土壤和植物中的重金属积累,而且这种积累在农田系统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公路带来了土壤的微碱化,这种效应在灌草丛系统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对林地和灌草丛系统来说,公路是影响沿线土壤重金属、土壤水分、植物重金属、植物多样性这四类指标分布的主要因素,对农田系统来说,公路是影响农田的土壤重金属和植物重金属的分布的主要因素;与公路没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公路通过土壤-植物系统内各指标形成的影响链间接起作用.总体对比3种土壤-植物系统,高速公路对林地和农田的影响多集中于距公路10m以内的地带,对灌草丛的影响多集中于距公路30m左右的地带. 相似文献
15.
土壤化作用对黄土剖面记录的松山-布容极性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黄土高原南部边缘西安段家坡剖面黄土层L8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结果表明:(1)松山-布容(M-B)极性转换过程记录在黄土-古土壤序列L8的中下部,整个极性转换过程是由5次快速倒转构成;(2)M-B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方向变化的持续时间约为4.8ka;(3)极性转换期间虚地磁极(VGP)的移动轨迹沿非洲大陆移动,不同于邻近渭南黄土剖面记录的M-B极性转换期间VGP路径,其原因可能是土壤化作用强弱的变化对原生剩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复合金字塔模型的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预测系统方法, 对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提出了一种逐步求精、多层递阶的预测系统模型, 即复合金字塔模型. 这种模型由4个独立协同的层面组成, 通过智能接口有机融合了SAC, AAC, KDD*等源于KDTICM理论的模型和方法. 模型整体贯穿物化属性与结构序列, 采用因果细胞自动机选择有效物化属性, 构造纯度较高的结构数据库作为训练数据源, 利用领域知识与背景知识进行优化. 本模型在数据集RS126及CB513分别取得83.06%与80.49%的Q3准确度, 在对偏α/β型蛋白质的预测实验中, 取得了93.12%的Q3准确度, 并存在着进一步提高准确度的优化空间.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绿洲土壤养分对不同作物系统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干旱区三工河流域下游绿洲作为研究区,应用GIS和数理统计学方法,通过对当地农作物轮作制度的调查和历史资料的分析,遴选6种主要作物组合系统,并利用1982,1999和2003年土壤养分数据,分析干旱区绿洲土壤养分对农作物系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三工河流域绿洲不同时期的政策、法规和市场变化直接影响了作物系统的变化,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土地耕作年限的增加增幅明显;(2)耐盐碱作物和粮食作物向棉花的转变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而粮食作物、棉花等向多年生作物的转变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3)干旱区绿洲土壤总体表现为“碳汇”的过程,说明人类农业活动基本合理,绿洲生态环境正逐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桂林丫吉村表层带岩溶土壤系统中δ 13C值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坡地岩溶土壤系统为对象,定位采集和测定分析了该系统中空气、植物体、土壤和水等系列样品的δ^13C值。结果表明,岩溶土壤系统中δ^13C值不仅存在土壤固相有机碳、土壤空气CO2和土壤水重碳酸盐等库间的广泛差异,而且有明显的深度变化和季节变化,7月的地面空气、土壤空气和土壤水的δ^13C值比4月轻1‰-4‰(PDB);系统中水、气相活嗅迁移碳组分的δ^13C值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CO2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恒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这样的开放系统其结构和演化有许多有趣的特征。恒星振荡是其中重要特征之一。Zhevakin等人(1953)指出,恒星振荡可能受激于氦的电离区(He~+),Baker和Kippenhahn(1962)等人的线性非绝热计算证实了Zhevakin的结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