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9 毫秒
1.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以我国历史文化名村江西省严台村为例,阐述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概念,对严台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色进行分析,结合严台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对严台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几点的建议,以期为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古村落保护必然牵涉到居住空间的认同,若村落主体对居住空间不能形成某种认同,古村落保护注定无功而返。旧房子与新房子并存的现实逼迫保护者或研究者要正视其背后的情感认同错位,以及错位产生的历史情境。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可以相携而行的。对古村落历史感的创造性重构若能尊重村落历史文化和村落主体,所谓旅游式开发不失为一种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古村落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其科学保护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以江西丰城白马寨村为例,从有形文化实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村落文化空间等方面,对古村落的文化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村落保护与开发策略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古村落遗存数量多,空间分布地域特色显著,对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古村落空间分布及其形成背景要素的分析,阐明古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不同区域古村落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从而为充分开发利用古村落遗产资源,因地制宜地实施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依据,促进古村落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依循建筑学、旅游学和文化学研究者的视界,古村落文化研究的焦点依次从保护、开发到“文化自觉”。最终汇聚到“文化拥有者”自主转型能力的培育。在教育学视域下,古村落文化既是一类独立的旅游资源,也是村落社区教育资源的基本内容。在自身“造血功能”衰竭、“文化转型”能力不足以胜任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借助外部力量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客观上为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基础,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反过来能够进一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质。基于两者良性互动关系的“文化自觉”是现阶段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路径。为此,资源开发应共同指向文化转向和可持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并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和多元开发主体间的制衡机制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著名古村落苍坡村的古建筑景观呈现珍贵的宋代风貌,是传统社会耕读文化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苍坡古村成为该地区重要旅游景点,村中古建筑也得到了以当地旅游部门为主导的保护和开发,但近年来该村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其经验与教训值得深入探讨。古村落不仅是古建筑遗址,也是现代农村社区。在保护、展示古建筑的同时,不能忽视、损害古建筑主人即村民的活态文化和生存利益,应该合理传承、完整展示与古建筑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而且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应该由当地村民作为主要实施者,政府管理部门应承担指导与资助责任,而不能代替村民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根据古村落旅游是我国特色的文化旅游之一,其资源内涵丰富、吸引力强,产品结构和特色符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的趋势,重点分析了我国古村落旅游景点景区开发和保护现状.分析认为:古村落旅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旅游产品不成熟、旅游规划水平低、旅游资源保护不力、经营管理体制混乱、旅游宣传不足、旅游意识观念落后、人力资源短缺等方面.依据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所获基本数据,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古村落旅游为例,提出了对古村落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传统古村落日益成为了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但不合时宜的发展措施可能会给古村落旅游带来相当的负面影响.本文以江西婺源古村落开发为实证对象,通过对游客进行实地调查、同类景区调查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旅游人类学理论,指出当前婺源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核心矛盾主要有古村落景观遗产的地方性要求与景观现代性的矛盾、古村落景观遗产的真实性与商业化氛围的矛盾等三方面;提出了"有远见地保护古村落遗产的地方性、建立真实性与商业性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保护式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三大对策,试图探寻一种能促使三大效益协调开发的方式与途径,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古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山西省古村落遗存较多,但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与保护,文章仅以列入省级以上的历史文化名村为重点,从古村落特点、旅游吸引功能、旅游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对山西省古村落旅游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浮梁古村落是浮梁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古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各地有关部门、相关人士的重视和关注。本文阐述了浮梁古村落现状,探讨了古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浮梁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古村落宏村为例,重点考察了宏村自然与人工天然为一体的水系生态环境的文化景观以及隐藏在其背景下的人文文化和环境风水学的空间设计,千年的古建筑已是凝固的文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所产生的文化产业,目前面临的是环境正在渐渐污染。如何重构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是当前值得深思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下梅古村落是武夷山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下梅古村落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但发展不稳定。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村民利益诉求大、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民居保护工作不到位等方面的不足,由此提出与企业合作吸纳资金、以共生模式协调村民与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加强古村落的保护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产权理论,并以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瑶寨景区为个案,进行了实地调查与访谈,研究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产权权益安排对当地群众(文化旅游资源所有者)满意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合理的产权权益安排,造成文化旅游资源所有者对资源开发收益现状不满意.该研究对调动文化旅游资源拥有者开发和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资料库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记忆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知识信息价值。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源丰富而多样,利用现代声像学影像技术记录、开发与利用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信息资源,建立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资料库,是保护和传承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繁荣与发展大理民族民间文化事业,满足读者地方人文影像知识信息需求,建设发展馆藏特色文献资源,促进地方民族文化旅游与经济的和谐并进。图书馆理应利用自身的文献信息技术,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5.
皖南古村落及历史街区保护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2 0 0 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 ,掀起了一轮皖南古村落遗产旅游热潮 ,由此带动了以遗产地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及其相关经济发展 ,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相关问题 ,文章着重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章定性分析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旅游开发机制,认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发的实质是将文化旅游资源要素通过资金要素、人力要素、技术要素与制度要素集成为文化旅游资本,进而再通过保护机制、挖掘机制、激励机制、运营机制与约束机制开发为文化旅游产品,通过这一转变来实现商业目的.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开发过程中,有政府、企业、居民与市场等4大主体参与其中,并且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开发过程中要协调好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既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又要整合区域内的相关资源多样化发展,通过不同的文化载体发展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村落是一种独特而又脆弱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观赏与科学价值,已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古村落作为一种传统的人居空间,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地域文化,是历史的微缩景观,在历史、艺术、美学、建筑、科考、人类学等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一种珍贵的历史遗存,所以历年来它一直成为旅游开发中的重要角色。适度的开发是必要的,但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以破坏古村落的珍贵遗存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本文将从保护的角度探讨中国古村落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远康 《科技信息》2011,(18):I0377-I0377,I0379
在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在旅游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对乌江流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进行探讨,包括口头传承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互动、民间表演艺术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互动、民俗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互动、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互动等。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古村落物质遗产保护受到了相当的重视.但是体现古村地域个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这种重要资源的民间历史传承与保护应当引起重视.本文首先介绍后沟古村的基本概况和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价值,然后运用SWOT对后沟古村的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民族文化旅游迅猛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之间如何有效的融合与链接,实现共荣互惠的双赢局面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覆盖了保护、管理、利用、解说和价值转化等环节的五位一体开发路径,以期为广大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