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态脑电图诊断脑死亡1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对脑死亡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符合脑死亡临床标准的患进行动态脑电图监测。结果:本组7例在临床脑死亡时脑电图已呈静息电位,其余3例在2.4h后也显静息电位。结论:心是对脑死亡诊断的客观指标,不等同临床标准。  相似文献   

2.
该文提出了振幅整合脑电图用于正常年轻人睡眠脑电分期的方法。记录了13例正常年轻人约8小时睡眠脑电数据,分为训练组(6例)和测试组(7例)。计算训练组每一例的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提取aEEG的上边带曲线作为其特征曲线;提取不同分期的aEEG上边带中位数和四分位距特征;将这些特征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得出aEEG在不同睡眠期的边界和波动范围的数值指标;利用此指标对训练组和测试组的脑电数据进行睡眠自动分期。测试组和训练组的分期结果与ZEO系统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aEEG的一组特征值作为睡眠分期决策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6例.观察组患者选用动态脑电图结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监测,对照组患者选用常规脑电图进行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评估结果和预后评估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中真阴性和真阳性的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假阴性和假阳性的人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错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准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能够有效增加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提高评估的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对小儿癫痫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对86例拟诊为癫痫(EP)和50例EP治疗后复查的病例均进行24小时动态脑电图监测,并与常规脑电图(REEG)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常规脑电图检查未发现EP放电波的86例疑诊病例中,监测到癫痫波65例,非痫样放电波5例,总阳性率为81.39%,其中13例同时扑捉到临床发作.并对其中50例EP治疗2年后复查的病例先予常规脑电图检查,对常规脑电图检查未发现EP放电波者复查动态脑电图,异常32例.阳性率为64%.与常规脑电图检查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24小时动态脑电图(AEFG)监测可提高小儿EP诊断阳性率和准确率,对小儿癫痫诊断和分刑及临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就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后的发热现象进行初步分析,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7年在本院接受MECT的全部患者的病历资料,总计124例,以是否在MECT后出现发热进行分组,最后将数据进行进行卡方(x^2)检验或t检验。结果发热组和无发热组在年龄、性别、病程、MECT次数等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CT后有56例(占总数的45.16%)病人出现发热现象,其中有42例(75%)为低热,43例(76.8%)发热为1-2次,48例(85.7%)为接受MECT1-2次后出现发热。结论发热是MECT后常见的副作用,一般不会继发更严重的后果,但在临床上应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就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后的发热现象进行初步分析,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7年在本院接受MECT的全部患者的病历资料,总计124例,以是否在MECT后出现发热进行分组,最后将数据进行进行卡方(X2)检验或t检验.结果 发热组和无发热组在年龄、性别、病程、MECT次数等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CT后有56例(占总数的45.16%)病人出现发热现象,其中有42例(75%)为低热,43例(76.8%)发热为1~2次,48例(85.7%)为接受MECT 1~2次后出现发热.结论 发热是MECT后常见的副作用,一般不会继发更严重的后果,但在临床上应重视.  相似文献   

7.
旨在把一些数学模型介绍给常规的数学教学课堂,其内容主要涉及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领域.  相似文献   

8.
探讨骨髓移植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对BMT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通过对骨髓移植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精心护理,从而保证治疗、护理计划的实施和移植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基于图论构建输电线路动态拓扑关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图论的输电线路动态拓扑的构建方法,该方法利用图论与数据库理论建立动态拓扑数据结构,将拓扑数据保存于数据库之中,在系统运行时根据需要快速生成复杂的拓扑关系,实现拓扑关系的快速定位查找.在图形编辑操作时,只需要更新拓扑数据库中保存的拓扑数据,即可实现拓扑关系的动态维护,而不必重新生成拓扑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大白鼠作为实验动物,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中,分别观察了脑电图、心电图和心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四节气中,脑电图和心电图的变化节律,基本遵循着中医学认为的人体生理活动与四时的关系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相似文献   

11.
利用微型计算机对七名健康人和一名帕金森氏综合症病人的睡眠脑电图的能量一频率分布曲线进行分析,发现帕金森症患者的睡眠各期能量与正常组相比有较大的差异.由此,我们提出睡眠脑电波的能量和幅度大小有可能作为临床诊断的两项指标.  相似文献   

12.
使用Choi-Williams分布对一段睡眠脑电图(EEG)信号进行时频变换,利用局部频谱的特征估计各个时间间隔里的波形,并得到局部频谱的特征曲线,整段EEG信号中所有时间咪上的频谱特征曲线组成一种时频特征图,使用该时频特征图分析睡眠EEG,不仅能够统计该段EEG信号中各种基本波形的出现情况,而且可以观察EEG信号中每个基本波形的变化方式,通过时频特征图对采集的实际睡眠EEG数据进行分阶实验,结果表明,时频特征图可以作为一种分析睡眠EFG有效工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匹配跟踪(MP)算法是一种冗余算法,通过信号x在所选择的最佳向量(最佳基)上的反复正交投影而逼近原信号。它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时频分辨率,而且可以参数化描述任何类型的数据。在临床应用实践中已发现睡眠纺锤波与多种病症有关,因此,有效地检测出睡眠纺锤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根据脑电信号(EEG)睡眠纺锤波的特征,利用基于Gabor函数的MP算法对EEG中的睡眠纺锤波进行检测和分析,并给出了分析结果的时频表示。  相似文献   

14.
探索心电噪声与睡眠分期是否存在关联.统计觉醒、浅睡、深睡、眼动睡眠及睡眠时相转换间期的心电噪声分布情况.选取循环交替模式睡眠数据库的失眠组(N=7)与正常睡眠组(N=14)的心电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噪声时段主要分布于觉醒期(失眠组84.2%±16.0%,正常组53.6%±21.9%,P<0.01)与睡眠时相转换间期(失眠组9.4%±12.7%,正常组23.6%±14.0%,P<0.05).睡眠中的心电噪声时段主要分布于觉醒期,其次分布于睡眠时相转换间期.  相似文献   

15.
探索颅内外脑电图同步记录对颞叶癫痫的临床价值.对难以定侧,高度怀疑为颞叶癫痫,并且诊断为难治性癫痫患者行双颞钻孔,置入颅内电极,同步记录10-20头皮、双侧蝶骨和颅内脑电.对最终确认的颞叶癫痫患者,分析其同步脑电图,测量发作从颅内起源传播到颅内外各个目标电极点的时程,推测发作期放电在颅内外传播顺序.分段记数3 h发作间期双侧蝶骨电极癫痫样放电的数量,分析蝶骨间期放电的定侧意义.颞下、海马、颞极和颞叶中外侧各部位起源的大多数发作在颅内外传播有各自的方式,间期蝶骨电极放电数目病灶侧明显多于非病灶侧.颅内电极对难以定侧的颞叶癫病有关键的帮助,颅内外脑电图同步记录的方法有益于颞叶癫痫灶的定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及健康人,分别采用常规12导联和头胸导联对其进行心电图定位诊断的比较。方法选取心内科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患者36例和健康人52例,分别应用常规12导联和头胸导联心电图进行同步记录,后参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结果对两份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经计算得出两种导联的心电图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诊断的确诊率和假阳性率,应用χ2检验作出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36例患者中,32例可确诊,确诊率为88.8%;对52例健康人做出了7例假阳性诊断,假阳性率为13.4%;头胸导联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有35例可确诊,确诊率为97.22%,对52例健康人做出了2例假阳性诊断,假阳性率为3.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头胸导联优于常规12导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中国花样游泳队集体自由自选技术难度的优劣势,通过影像资料对比第29届与第28届奥运会花样游泳比赛前六名队伍集体自由自选的技术难度。结果显示:中国队腿部动作及其组合的难度提升较显著;上肢踩水动作的推进技术难度还有待提高;全套造型变换的难度选择还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为中国花样游泳队巩固世界领先地位,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提高武术套路教学效果,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将武术教学中攻防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攻防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二氧化硫快速监测仪的原理、优点,并通过与常规监测方法相比较,指出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准确性、精密性及方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