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诗歌是纯雅文学,与经国伟业相联系,相比之下,小说则地位低下,属街谈巷议、稗官野史之类,难人大雅之堂。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古代读书人所瞧不起的小说不仅逐渐位居文坛中心,而且由发生学意义上的“俗文学”升格为“纯文学”,担当起启蒙之使命,获得了现代“纯雅”文学的身份。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说在古代属于俗文学的范畴。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使中国小说形成了雅与俗的对峙。但之后立即开始了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历程。经过 30年代的进一步交融 ,到了 40年代 ,雅小说与俗小说的界限便越来越趋于模糊 :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高雅小说作家追求通俗化 ;另一方面 ,通俗小说作家也开始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并十分重视汲取高雅小说的一些创作手法。这种雅俗融合的走向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中文系副教授邮编:437005)一、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轨迹语言、文学之争由来已久。我国的古代语文教学重视读、写,忽视文学教育。观念上,我国古代重视“诗”、“书”、“史”,而不重视文学,象小说、戏剧等是文章之下品,“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雅文学从繁荣走向低谷,俗文学却掀起了一股热潮。到九十年代,雅文学与俗文学在对自身作了调整后,均呈现出相互影响的趋势。本文试图对新时期雅文学和俗文学的思潮的演变发展作梳理,并运用尧斯接受美学论中的“期待视野”的改变来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剖析、阐述,揭示出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是新时期雅俗文学发展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明代白话长篇小说大量运用骈体文,其间经历了骈体的偶尔使用、骈体的大量运用、骈体谨慎而又创造性地采用三个阶段。而骈文雅文学的身份,提升了古代小说的地位,增强了通俗文学的小说运用骈体的动力,同时又扩大了小说的表现力、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另外小说作者的文人素养和背景,也使他们借骈文来推动小说创作的精致化、典范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中备受争议的研究对象。该概念提出伊始,即因界定不科学、运用不规范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鉴于“新笔记小说”兴起,因而否定乃至取消“笔记小说”的做法,并不符合文学发展规律和小说研究的需要。梳理笔记小说研究史,科学界定概念,区分其与笔记及其他小说文体的关系,明确其文体特征,限定其收录范围,确立笔记小说的文体独立地位,对于推进笔记和小说的研究,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与其它文学样式相比,尤其与诗歌相比,出现和成熟较晚。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从我国古代小说的渊源看,它源于神话,而中国的古代神话并不发达;同时它又源于史传文学,但史传文学的真实性原则又阻滞了古代小说的发展,使小说创作由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小说创作队伍的缓慢形成和封建统治阶级对小说创作的严重干预,也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繁荣滞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鲁迅将以《补天》为代表的非现实题材小说,称为“历史的小说”,而并非“历史小说”,这是大有深意的。小说以人性为标的,演绎、重建了中国古代神话,并赋予了现代的意味。文学渊源、原初母性、创造性失败等论题,在小说中得到了形象性的阐发。  相似文献   

9.
雅俗之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宋词作为一代文学样式,在雅俗的演变上更有其特点。南宋词坛经过自北宋以来的长期探索与辨析,在词的雅化之路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内容上反对淫艳猥亵,提倡骚雅;风格上“涉谐谑”、“鄙俗”、“侧艳”则去之;在词体源头的探求上,认为诗词同源,推尊词体;语言和音律求雅,反对俚俗。姜夔、张炎、王沂孙等是南宋雅词的代表。通过南宋词学的雅俗之辨,词的创作发生了根本变化,词人的创作规范化、理性化了,人们认可了词这种文学体裁,并使词体定型,渐成为与诗比肩的一种文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小说形象塑造有多样艺术技巧。人物出场艺术即是其中之一。本文论述了古代小说四种人物出场艺术,即“先声夺人”、“画家三染”、“先声夺人”结合“画三染”、“详细介绍”。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出场艺术概貌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