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庄子>神话环境的形成首先是由其时空观贯一生死观、物我观,合之以神话主体(多是神话人物)、神话行为构建而成.这一现象说明两类问题:其一,庄子所建立的无序时空表达的是人类认识世界判断的无效性;其二,作为原始神话的<庄子>神话与其他诸子神话不同,在描述奇特场景的同时,充分利用时代的资源作为反驳有序的所谓"文明社会"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2.
两汉时期,古鄡阳平原是豫章郡的中心区域,这里县城密布,战事频生,豫章郡治也应当设立在这里。南朝初期,古鄡阳平原发生地质沉陷,变为鄱阳湖南部水域,豫章郡治随之迁徙到南昌,导致汉代豫章郡治变得隐晦不明。通过汉代的县域设置、豫章郡治的湖泊文化氛围、发生在豫章郡治周边的大规模水上战事、豫章郡治周边的地名等一系列的考察,不难明了汉代豫章郡治设立在鄡阳平原这一事实,而古鄡阳城遗址极有可能就是郡县合一的古城遗址。  相似文献   

3.
<穆天子传>真实性问题需要在两个层面上讨论,即:<穆天子传>所记穆王西巡之事的真实性与<穆天子传>为西周史录的真实性.笔者倾向于认为<穆天子传>是以周穆史官的记叙为基础,至于它的完善、定型则有可能是稍后的事情.当然,在近两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仍难免存在文本的缺失错讹与删改的现象.而其真幻结合的叙事特征完全符合"神话历史"的逻辑.在新史学语境中对<穆天子传>的再认识,需要对其文本背后的玉文化背景的真实性的认识为基础.<穆天子传>研究的深入需要新的视野和方法的介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六合丛谈>中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经典力学和化学传播的来源与内容作分析讨论,为研究19世纪中期中国科学传播史提供文献支持.方法 原始期刊文献考证与分析.结果 最早传入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和许茨(George Scheutz,1785-1873)计算技术等数学知识;传入的物理学内容主要涉及杠杆、轮轴、滑车、劈、斜面、螺旋、万有引力等;传入的化学涉及化学定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贵金属提取、化学元素、化合、化学热、化学力等.结论 <六合丛谈>传入的力学知识不同于明天启六年(1626)王征(1571-1644)传入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时代的机械力学,而是牛顿之后的经典力学.化学传播则首次为中文"化学"一词准确定义,并归入自然科学序列,比之前王韬(1828-1897)仅在日记(1855)中提及"化学"一词和之前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的<博物新编>(1855)仅提及相关知识是一大进步,从而一扫"炼学"、"质学"、"舍密学"等含混命名,在汉字文化圈发生深远影响,并使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齐鲁史家辈出.其史学著述的内容包括了记述前代史、记录当代史,体裁则有纪传体、编年体以及杂史、偏记小说等,而人物传记、家族史、谱牒和历史地理的编纂更是盛极一时.<文心雕龙·史传>的面世,更预示了史学工作即将进入一个更加自觉的历史时期.不过,此期的齐鲁史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门阀制度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宗鉴堂法帖>六卷,集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之丛帖,清雍正三年乙巳(1725)摹刻,匡山(江西庐山)金轮(姑音)辑,慈水(浙江慈溪)王文光(字公亮)摹勒,近人容庚<丛帖目>第四册卷十八著录.据原石可知,本丛帖山两部分组成,即<右军六十帖>(晋王羲之书)三卷和<大令鹅群帖>(王献之书)三卷,各卷隶书题首,正书标臀卷次,卷首加钤"宗鉴堂"朱文椭圆章.  相似文献   

7.
藏族著名学者诺章·吴坚先生精通藏传佛教教理知识,善长藏族传统诗词与藏族传统财经算术.他著有<藏传佛教念诵与仪轨经集>、<西藏割据史>、<西藏王臣记详释>、<数称词释义大全>等多部专著,还与藏族著名学者恰白·次旦平措和夏玉·平措次仁合作撰写了藏族历史巨著--<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他的新作<佛本生如意腾详解>也即将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文章根据诺章·吴坚先生的成长经历和主要研究方向,对有关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及西藏分裂割据时期的某些问题进行了采访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重学>是晚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第一部较完整的介绍西方经典力学的译著,其中多数知识,特别是动力学知识是第一次传入我国.以19世纪以前西方力学成就和明末清初传入我国的力学知识为参照,分析了由<重学>传入的力学知识及其特征,认为<重学>中包含了绝大部分19世纪以前的初等力学成就,与明末清初传入的知识相比更加系统、丰富.  相似文献   

9.
透过小说<西游记>的神话外衣,挖掘其蕴涵的文化意义,即所寓之"言",应是我们解读<西游记>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从灵魂的自救与人格的修炼、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个性的整合与重塑三个层面,对<西游记>的儒释道文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春秋左传正义>的编订者多次引用<史记>作解,且总带着怀疑的眼光考察<史记>记史的真实性.对<史记>的引用呈现出四种情况,其中批判<史记>的错谬性占了很大比例.这些对<史记>的批判既有其合理性价值,又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无论是肯定<史记>所记,还是批判<史记>之说,抑或是对<史记>之辨保持中立态度,都体现了<春秋左传正义>的编订者的尊"史"观念.求"史"之真的态度和坚持杜注的原则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白鲸>的象征主义手法及<圣经>中的神话原型具有和谐的现代性意义,结合西方和谐文化理念反映出东、西方国家都具有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传统,有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共同的呼声.  相似文献   

12.
白族的龙母神话是白族龙神话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以<九隆神话>为其族源神话,其中就有了始祖母崇拜的因素,是白族龙母神话的肇始.随着<九隆神话>的发展和流传,龙母神话在民间也发生了各种变异.从龙母神话的文本出发,试图解释白族龙母神话的流传和变异的过程;进而对龙母神话变异的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周易>古经中的"艰"字汉帛书本俱作"根",艰与很、根皆从艮得声,可通用.<周易>古经中的"艰(很)"字是人的一种品质,是一种在艰难困苦面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意志.周人的"艰(很)"字品格产生于周人忧患的历史生存环境之中,并表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的<长恨歌>虽然创作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然而无论从写作手法还是叙事角度方面看,都与盛行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鸳鸯蝴蝶派"有很多相似之处,呈现出明显的海派文化特征.<长恨歌>与现代都市民间神话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现代都市民间叙事是以现代都市世俗审美叙事的方式出现的;<长恨歌>体现了对启蒙话语的消解;<长恨歌>中所描写和弘扬的道德与人情之高尚充分体现了世俗之美.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地毯式发掘、排比明、清江右省、府、州、县、厅<官志>"省会水次漕仓"原始档案,系统还原明、清两代五个半世纪间.南昌章江水次五十余县邸阁漕仓"望江楼"群密集汇聚历史原貌;率先揭举明景泰三年又嘉靖六年江右官宪挪移高安等县废仓直接改筑滕王阁之滕学建筑秘史;并深刻揭示汉晋邸阁隋唐转型运动虽降至明、清,仍不断重复其农业文明仓储文化遗传基因漕仓邸阁/名胜楼阁/会馆公寓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重复合身份循环转换的生命轮回模式;全面辩证洪州滕王阁原生态邸阁历史文化圈自然、人文、经济地理学核心价值;穿透封建史学迷雾与江右史话泡沫,复原千古名楼滕王阁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6.
据报载,江西师范大学教师杨润根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发现"的书,如<发现老子>、<发现论语>、<发现孟子>等.这些著作以译解和注释的方式重新解释了<老子>、<论语>等经典著作,全部否定了建立在汉代以来的先秦经典解释基础之上的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7.
神话史诗在人类学知识谱系的研究中通常与相应的“历史事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文章以文学人类学的多重证据法为理论观照苗族史诗《亚鲁王》的一些“史事”,由此说明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并以此论证和探讨《亚鲁王》在口述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编<大学语文>所选诗赋、散文、小说、戏曲、书信及其它经典应用文章等92篇(包含章与则)及<附录>,它基本上涵盖了文、史、哲方方面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初步涉及到西方文化的精髓点滴.为适应一般大学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宗旨,体现应用型大学的特色,<附录>选编了<公务员录用考试全过程>和<口才与演讲>,这对将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和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实际上是一种人文关怀.新编<大学语文>从体例、结构、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开拓,以是否能体现其"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趣味性和地缘性"的标准来制定编辑原则,遴选经典文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法神机>、<火攻挈要>等文献的分析与解读,对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西洋火炮的制作工艺进行较系统地探讨,复原了工艺流程图.从制造技术角度,较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制造的工艺,在尽量了解同时期的西方技术的前提下,辨别了文献中关于西洋火炮制造技术的西方知识.  相似文献   

20.
美国浪漫主义杰出的代表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遗作<比利·巴德,水手>辗转问世以来引起西方无数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他们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对这部小说进行研究和分析.然而,国内对这部小说鲜有论述.本文从"天真"母题这一独特视角出发,运用神话-原型批评中有关"天真"的原型和意象理论.通过对比与"天真"相反的"罪恶"的原型意象,来论述小说<比利·巴德,水手>中主人公比利·巴德"天真"的积极意义和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