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研究陕北退耕还林的运作模式,建立了陕北退耕还林(草)的DEA模型.将指标对应数据代入模型,通过分析求解出非有效决策单元,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对非有效决策单元进行调整,由此得到的数据对陕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气侯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的内在影响,采用2000—2016年MODIS 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计算获得植被覆盖度,结合气象站点监测数据,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转移矩阵、残差分析等方法,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陕西省2000—2016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6年陕西省年平均气温和年降雨量均总体增加。其中,2006—2008年是气候突变时期,植被覆盖度在气候突变后明显增加。陕西省平均植被覆盖度总体增加。其中,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2000—2016年增加0. 33;关中地区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2000—2016年降低0. 06,以西安周边地区为主;陕南地区植被覆盖度有小幅降低,2000—2016年植被覆盖度降低0. 02.陕西省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影响具有明显空间差异。其中,陕北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力对植被覆盖影响力具有正向作用,促进植被覆盖度增加;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力具有负向作用,导致植被覆盖度降低;陕南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力较低,导致陕南地区植被覆盖有小幅度降低。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响应明显,人类活动影响力在持续增强。  相似文献   

3.
随着陕北地区经济与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区域城乡差距在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也受到一定影响,寻找一条适合陕北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路径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梳理陕北地区特有的经济及乡村地域发展特征,分析该地区现状城乡统筹存在问题,提出陕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路径。在延安市和神木县的城乡统筹规划中,通过分区域引导、城乡的"聚"与"减"和突出生态保护3种战略思路的引导,统筹安排各类城乡发展要素,促进延安市和神木县的城乡融合发展。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是陕北地区城乡发展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找到适合陕北地区城乡发展的路径,才能切实促进陕北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亮宇  刘永平 《榆林科技》2004,(3):17-19,21
陕北半沙漠地区,因气候、地质、人类活动等因素,生态变化很大。有的林木极其珍稀不少生物已经灭绝。而且面临开发,“工业三废”造成污染,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因此必须抢救和保护珍稀林木,引进和培育优适物种,把陕北荒漠建设成生态平衡、绿色文明的富贵乡。  相似文献   

5.
<正>陕北白绒山羊以其独特的消化特点,几乎可以利用所有牧草、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能充分利用林业副产品,尤其对灌木林的利用是其它家畜无法比拟的。因此,可以这样说,林业是陕北白绒山羊的"空中牧场",陕北白绒山羊产业是林业最大的后备产业,是保证国家退耕还林不反弹的最好产业。舍饲可以更加促进羊农对这些饲草资源的利用。项目区乃至陕北地区年降雨量少,无霜期短,气候变化剧烈,各种自然灾害频发。而且土地贫瘠,土壤沙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种植粮食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家号召退耕还林挡风固沙,淤地打坝,抑制水土流失,陕北地区枣树出现大面积栽培。但在栽植与修剪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幼树的管理非常盲目,不掌握植物生长的规律性,极易破坏了树木的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7.
沙坡头地区人工-自然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人工-自然荒漠景观的空间结构受其沙漠背景的强烈影响,同时受强化了的人工干扰的影响,其格局带有明显的人为作用,对沙坡头地区荒漠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基本特点、景观嵌块体类型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景观多样性加大,均匀性、破碎度值和分离度值较大,为人活动已改变了荒漠局地的特性,生态恶化受到一定的遏止,但沙化影响正在威胁着人类对荒漠管理的成果,提出荒漠人工-自然景观研究中应注重景观生态风险及动态监测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陕北地区退耕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北地区1986—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库的基础上,分析其土地数量变化和转移矩阵,并从气候、人口和政策方面揭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得出如下结论:1)1986—1995年,陕北地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不大,发生土地转移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陕北北部,年降水的增加趋势是导致沙地-低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转移的主要原因,而人口快速增长则是草地-旱地转移的主要驱动因素;2)1995—2008年,陕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剧烈,有林地和中覆盖草地面积显著增加,旱地面积大幅减少.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缓解了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而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的问题,同时又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封山育林、封禁还草等多种模式,直接导致了旱地-有林地、旱地-草地、疏林-有林地和沙地-草地的转移,与此同时,年降水的增加也有利于封山育林和封禁还草成果的巩固.退耕还林工程作为1995—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有效地促进了陕北地区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530年来陕北气候变化与东部地区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陕北地区历史旱涝变化、气温变化及与东部地区的关系,对保护和治理陕北地区生态环境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利用我国500多年旱涝资料及50a气温资料,运用功率谱方法及小波分析法分析陕北及其东部地区历史上发生的旱涝周期及气温变化。结果 不同地区530a来均呈旱涝交替变化,且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陕北开始进入偏暖少雨期,气温具有13a,2~4a左右的周期。结论 陕北历史旱涝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气温变化具有周期性,异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0.
北京自然条件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怎样对自然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包括地震)、土壤、生物等,与一定地域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的整体叫景观。景观的局部地段叫土地。人类经常对区域的自然条件进行作用,要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它,使天然面貌发生改变,天然面貌改变后,景观的发展仍然遵循自然规律。人类活动是决定一个地区自然面貌原因之一,而人类的活动要获得良  相似文献   

11.
基于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评价,揭示土地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而对不同土地资源和不同农业区土地资源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差异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空间差异显著,高度生态敏感区集中在4个区域:北方干旱/半干旱沙漠(地)的土地沙化敏感区、黄土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陕西秦巴山区林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林地保护和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分析秦巴山区2000—2018年林地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的时空特征;选择自然、社会经济和地理区位3类共12个影响因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秦巴山区林地增加和减少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0—2018年秦巴山区林地以净增加为主,林地净增加39951.72 hm2,增加主要来源于21.83万hm2耕地转为林地,占林地转入总面积的94%。自然和地理区位因素是陕西秦巴山区林地转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海拔、到城镇的距离、年均气温倾向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坡度≥25°、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等是林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海拔、坡度≥15°~25°、到城镇的距离、到道路的距离等则是林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的有效实施是秦巴山区林地增加的重要原因,而林地减少则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自然和地理区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陕西秦巴山区林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林地保护和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分析秦巴山区2000—2018年林地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的时空特征;选择自然、社会经济和地理区位3类共12个影响因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秦巴山区林地增加和减少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0—2018年秦巴山区林地以净增加为主,林地净增加39951.72 hm2,增加主要来源于21.83万hm2耕地转为林地,占林地转入总面积的94%。自然和地理区位因素是陕西秦巴山区林地转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海拔、到城镇的距离、年均气温倾向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坡度≥25°、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等是林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海拔、坡度≥15°~25°、到城镇的距离、到道路的距离等则是林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的有效实施是秦巴山区林地增加的重要原因,而林地减少则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自然和地理区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实践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撑体系,基于岩溶地区小生境高度异质性的多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理论,基于岩溶地形地貌、土壤和自然干扰机制下的隐域性植被演替理论,基于岩溶植物萌生特性的群落构建机制和岩溶生...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断陷盆地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客观地评估断陷盆地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反映更深层次的人地之间复杂关系, 本文基于断陷盆地多时间序列土地利用数据和陆地植被净生产力(NPP), 阐明断陷盆地NPP时空变化趋势, 揭示多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地类层次变化特征; 运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 定量地分析土地占用和土地转化对石漠化地区陆地植被净生产力的影响, 探讨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 1) 2000—2015 年间, 断陷盆地大部分区域NPP变化不显著, 少部分区域变化显著, 以上升趋势为主; 2) 在6种地类中, 林地变化平稳, 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活跃且强烈, 草地减少趋势活跃且强烈; 3) 林地占用潜在植被生产力与现有NPP之间的差值由西向东逐渐增加, 与林地占用面积减少的空间分布一致, 林地分布影响林地植被净生产力水平; 4) 研究区北部植被自然生长情况较好, 东部地区六盘水市、普安县和陆良县石漠化区域林地植被存在一定程度的天然退化, 林地生态恢复工程效果不明显; 5) 研究区80%的土地转化类型使得NPP增益, 其中使NPP明显提升、有效而普遍的方式是草林转换和退耕还林; 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则对NPP的损害最大。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反映了自然及人类活动的改造,同时会影响所处地区甚至全球的生态条件.漠河-塔河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北部,森林、湿地资源丰富,为掌握区内生态状况及变化,利用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分别对研究区1985年、1998年、2008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提取,分析各土地利用相互转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计算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退耕还林(草)背景下黄土高原不同坡度退耕地的固碳效应及存在的差异,根据不同坡度碳储量的变化优化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方法】基于2000—2020年黄土高原固碳数据和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分析了近20年黄土高原固碳量的时空变化,以及不同坡度退耕地的碳汇效应。【结果】2000—2020年黄土高原固碳量前期增幅较大,后期增幅较平缓,固碳量变化与森林覆盖面的走向基本一致,呈现南高北低的现象;2000—2015年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耕地显著减少,林、草地覆盖率增长至56.42%,且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固碳量呈增加态势,林地单位面积上固碳量最多;此外,坡度15°~25°林地单位面积上固碳量最大,约716.93 g/m2,8°~15°草地的单位面积固碳量最大,约748.65 g/m2。【结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带来了巨大的碳汇效应,不同坡度林、草地的固碳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缓坡度地带草地固碳能力最强,中高坡度地带林地固碳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8.
闽台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闽台为研究对象,对两地土地利用时空格局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格局上看,闽台土地利用类型齐全,闽台两地皆以林地为主,耕地次之,各地类面积和区域差异较大.福建的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比重高于台湾,耕地、建设用地相反.福建林地比重由西向东,由北往南逐渐减少,台湾反之,福建耕地及建设用地比重由西向东、由北往南逐渐增加,而台湾则由东向西,由南北往中部依次上升;从时间变化上看,闽台耕地均以递减为主,闽台建设用地均以递增为主.  相似文献   

19.
宁南山区生态建设中退耕还林还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研究宁南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制约因素,提出退耕还林还草必须与解决群众的长期生活问题同步进行,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步考虑,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退耕还林还草的中间摩擦,使退耕还林还草和坚持生态优先真正得到落实,彻底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南方集体林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经济和政策双重作用下的演变特点,加深了解南方集体林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路径。【方法】以福建、江西、四川、重庆等为代表的10省1市1980、2000、2015 共3期的集体林区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以转移矩阵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转变倾向度等指标对南方集体林区土地利用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80—2015年,林地、耕地、草地是南方集体林区最主要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其中耕地和草地占比逐阶段减小,林地占比逐阶段增大,其变化速度都有加快趋势:前20年林地面积占比增加了0.09%,耕地、草地分别减少了0.43%和0.07%; 而后15年林地面积占比增加了0.18%,耕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0.93%和0.56%; 研究区年变化率最显著的地类是城乡建设用地(3.27%),年变化率最不明显的地类是林地(0.02%); 南方集体林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42%,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均呈现出前期慢后期快的变化趋势。【结论】近35年间,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主导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净变化,林地主导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位置的变化。受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以2000年为分界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明显加快,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少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