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江流域是多民系聚居的华南内河流域,客家民系是西江流域世居的一个重要民系。作为清代大移民潮下的外来移民,客家民系在广府民系占主体的情况下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的形态。广西藤县金鸡镇魏氏宗族的谱牒叙述及民俗活动显示了迁桂的客家人,除了在个别县继续保留自己的族群认同外,更多的客家人则选择融入广府文化占优势的桂东地区,但保留了一些迁出地的习俗。  相似文献   

2.
<正>梅州客家山歌是广东省梅州市境内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客家民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及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梅州客家山歌种类繁多,大致有山歌号子、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字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梅州客家山歌取材广泛,大至客家人辛勤劳作的生活场景,小到细致入微的情感宣泄,无不展现着客家人厚重淳朴的民风。在  相似文献   

3.
客家民系形成及范围界定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原汉族分西中东三线迁移开发,中线形成湘赣、客家、广府三民系。粤北、赣南、桂北、湘南、闽西是客家形成区域,秦汉强制移民集团是形成基础,形成妇女精神、二次葬习俗。魏晋南北朝自由移民加盟后初具规模,形成重宗祠、敬祖先、讲郡望之特征。唐末五代战乱使客家民系向东西方播迁。宋代高文化素质移民向东面赣汀迁入,形成了尚农基础上重文的耕读之风。宋末元初动乱使赣汀之民向粤东北播迁,梅州有新老客之说,新客形成了“客家人”的称谓并传回祖地,但也有不接受的。故此,客家民系应包含湘南桂北之平话人、赣南粤北不认同“客家人”称谓而讲客家话之人、以“客家人”为族称的汀赣及由汀赣而梅又由梅而海内外之人。  相似文献   

4.
任何民族或民系都有其一定的生存与活动的空间——历史舞台,而且,他们在历史上所进行的各种表演都要受这个空间条件的支配和影响。客家民系的历史舞台就是客家研究者所谓的客家人的分布区域。 关于客家民系的历史舞台或分布区域,前人作过不少认真的调查和介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现得越来越广。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传统所谓的纯客家县市与非纯客家县市,罗  相似文献   

5.
粤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直至现在 ,仍有 80 %左右的人的母语是客家话 ,大多数人也认同客家文化。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以来 ,广东梅州、福建闽西、江西赣南地区的文化人对客家文化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硕果累累。相比之下 ,韶关地区的客家文化却沉寂多了。 1 994年暑假 ,应韶关大学原中文系主任、现校长林立芳教授的邀请 ,法国远东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劳格文博士 ,来到韶关进行客家民俗田野调查 ,并与韶关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曾汉祥副教授等商讨合作研究韶关客家民俗的有关事宜。经过 4年的深入调查和组织稿件 ,1 998…  相似文献   

6.
客家人普遍重视楹联,喜欢楹联,千百年来客家楹联继承并弘扬了客家人优秀的文化传统,昭示了客家民系的精神.新时期以来,客家楹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扩展取材范围,增大表现功能,反映了客家人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7.
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对贺州客家民歌的外在表现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揭示蕴藏于其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征。认为客家民歌是贺州客家住区中普遍存在的,唯客家人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客家民歌的流传演唱给贺州客家民系刻上了鲜明的烙印,它历史久远,从客家民系形成之日起,就伴随着客家社会发展的历程,见证了客家的风风雨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映射出贺州客家人的思想文化和其社会历史发展的概貌。  相似文献   

8.
赣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在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处于摇篮地位,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地理现象和特征。本文以赣南这一客家人聚居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语言和风俗作为两个主要指标,对赣南客家文化进行了区域划分尝试。试图从一个地理学者的视角来反映赣南客家文化地理现象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分析客家族群的政治文化,似乎是很困难的事情,比如,客家人与汉民族其他民系或其他地域的政治文化有何区别?又如,不同地区客家(赣闽粤台)人的政治文化是否有差别——有何差别?况且,政治文化的分析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政治文化本身就有不同的分析方法,不同的方法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政治文化的分析离不开对政治主体的籍贯、性别、党派、个人政治倾向、家庭政治倾向、年龄、职业、收入、个人教育状况、家庭教育水准等诸多因素。因此,论述客家文化的特质实觉不易。本文试图简要分析客家文化对台湾客家人政治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曲江群星民俗的形成与流变说明,粤北的客家人能较好地与别的民系相处,其民俗具有很明显的兼容性、吸纳性;在现代,影响民俗的因素,更多的是来自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1.
客家民间信仰是多神信仰,其队伍庞杂的神灵既有中原南迁汉族移民所带来,也有客家人聚居地少数民族留下的.还有非客家地区传入后落地生根的,其传承与发展不仅伴随着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而且也伴随着客家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全过程,成为客家文化这棵参天大树上葱郁的枝叶.以闽、粤、台客家公王、伯公、妈祖、三山国王等信仰为例探讨客家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客家历史源流是客家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客家称谓、客家历史渊源、客家民系形成、客家人的界定、客家文化认同等相关问题。客家研究历经百余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客家中原迁徙说"成为学界政界的主流认识,但目前还有不少问题难于达成共识,客家"中原说""土著说"时有分歧,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准多样难于达成一致,客家民系的形成时间也跨度很大。新时代的客家研究应在梳理客家研究史及成果基础上,针对核心问题,展开多学科整合研究,开拓视野,将海内外客家进行比较研究,客家研究与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回应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13.
浅析客家服饰文化的根源性与融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人作为中原衣冠士族南迁而来的一个民系,其服饰与中原服饰从总体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异.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故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体现其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根源性,同时又体现出与南方民族服饰融合之特征.  相似文献   

14.
要进一步推进客家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应该进行两方面的努力和尝试:首先,必须超越罗香林先生开创的"民系—文化"范式,对客家族群特性的探讨也必须放弃寻求全球统一客家"特性"的追求和发掘出一个标准的"客家精神"的努力,把研究范围缩小至具体的社区中去把握客家人之深层次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和意识形态。其次,应采取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把客家当作一个"族群",而不是一个"民系"加以研究,研究主题应以"客家形成"取代"客家特质"。面对客家问题复杂的"层累"造成的过程,最好的研究办法是"倒溯"式地展开历时性解构。最后,客家研究中,以"方言群体"来取代"族群"概念是个值得提倡的做法;但不能局限于方言和族群,应从整体史的角度去深化客家地区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客家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客家谚语论述了客家人在“家”意识方面传承了汉民族的传统又有了自身民系的文化特点,从家意识的情感和意愿两个层面去透视客家人的家意识,展示了客家人是如何爱家、恋家、念家、发家、顾家和护家的  相似文献   

16.
风水与赣南客家人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在赣南客家传统社会的丧葬习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赣南作为风水两大流派之一的江西形势派的发祥地,风水在此地区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同时赣南客家地区的丧葬习俗保留比较完整,也颇有特色。本文以地方文献考证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从介绍赣南风水的概况入手,进而分析风水观念下的赣南客家丧葬习俗,并就民众在丧葬习俗中笃信风水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赣南客家风水与丧葬习俗之间关系有个较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客家歌谣的艺术成就与思想价值,论述者可谓多矣,本文就客家歌谣民俗志功能作些探讨。客家歌谣所涉猎的民俗范围很广,但客家毕竟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这些古老而传统的习俗与汉民族别地多为大同小异,所以,本文仅欲论谈客家明显有别于别地的三种有代表性的风俗:尊师重学、出洋过番和客家妇女。  相似文献   

18.
与“客家民系的形成时期为五代至赵宋年间”的看法不同,本文认为汉民族客家民系的渊源和形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因为客家人的祖先就是中原汉族先民,至今先秦两汉的古汉语仍活在客家方言之中,相关的中原民俗文化仍活在南方的客家民间。这以彭祖文化为参照,可以看得很分明。毛泽东论及的彭祖,是黄帝的八世孙,他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养生文化,在客家人心中有着长久的影响。用客家话阅读与《彭祖经》相关的养生学著述,特别方便,因而彭祖养生文化在客家民间形成一定的习俗,西方学者视为“中国种族和文化长期绵延的原因”。“客家人是中国的犹太人”与“彭祖是中国的麦修彻拉”这两个比喻,有着深刻的内涵,表明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的命根子,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客家人聚合性格与围屋——以广西贺州客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于生存斗争的需要,客家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抱团性格,这对于保持客家民系特征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抱团性格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既能够生成极富凝聚力的团队精神,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保守自闭性.围屋作为客家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客家人的精神寓所,抱团性格与围屋意象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从中原祖地迁徙至南方各地,对迁入地土著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客家民俗在政治、商业、饮食、服饰、民居及客家山歌等多方面的独特风貌,体现出与广西土著文化相融合的特征,是民族融合的鲜明体现,也是客家人与当地各民族人民和谐相处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