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凡写信,情近者,多直抒胸臆;情愈疏则词愈巧;授受信双方为敌对时,则更讲究;授信者如系敌对之弱方,则讲究愈甚。明末史可法的《复多尔衮书》就属后种类型。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使明思宗朱由检  相似文献   

2.
“中国龙都朝祖会”于1993年2月22日至26日(农历癸酉年二月初二至初六)在河南省淮阳县举办.而“伏羲文化研讨会”则是这次“中国龙都朝祖会”的重大活动之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特撰斯文,以资纪念.(一)关于伏羲的神话与传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在吴西.”(《山海经·海内东经》)“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蛇身人首,有圣德.”(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记》)——宓牺即伏羲.雷神为其父.华胥为其母.  相似文献   

3.
“折衷”是刘勰的主要论文方法,《文心雕龙》“变乎《骚》”一语较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这种“折衷”思维模式。在刘勰看来,体“资于故实”、数“酌于新声”是文“变”之“势”、“理”,而《楚辞》则是对这两者的集中体现。“变乎《骚扩者,实指《骚》(概指《楚辞》)为文“变”之典范。  相似文献   

4.
一、八排瑶称谓学者对八排瑶的调查报告或论著,对排瑶的“排”字的解释,有以下几种说法,如: 胡耐安谓:“八排的村落称为排”。(1966年台北华冈书局《边境论文集》第1册第569页《说瑶》) (民)凌锡华《连山县志》卷5谓:“排者,派也;冲者,种也。”“排瑶得名于他们居住的村寨——排。,(1988年民族出版社《瑶族研究论文集》第131页)  相似文献   

5.
《大宗师》篇所描绘的“寥天一”人生境界,给人以心灵羁绊大解脱的慰藉愉悦,假使单就这意义上看,《大宗师》置于内篇之中,自有其独特性,似乎不可或缺。但以《大宗师》篇文字与内外各篇相较看,就如读没一字无来历之诗,通篇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文字重出者如“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大宗师》)与“瞽者无以与夫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逍遥游》);有明显因袭关系者如“临尸而歌”(《大宗师》)与“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至乐》)。属于前者,至少可举出十余例,  相似文献   

6.
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编的《古代汉剧》(北京出版社)上册文选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一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三个“美我”编者注为:“以我为美”;其“美”注为:“用作意动,认为……美”(见此书150页)。而且这一教材讲“词类活有”之意动用法时又特地以上述几句话为例以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说:“三个‘美我’都是意动用法,是‘以我为美(认为我美)’,而不是‘使我美’,(见此书273页)现行普通中学语文课本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选了《邹忌讽齐兰纳谏》,其中三个“美我”的注释也是“以我为美”。江夏先生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将三个“美我”译为“认为我漂亮”,意思是与以上两家一致的,总之,这三种教材都是把三个“美我”视为意动用法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语文》1983年第5期载有《论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正义》一文(以下称原文),看题目当是对《论语·述而》此章别提出新解。因为古今解《论语》者至多,而此书又为旧时读得最普遍的古籍很重要的一部。清朝汉学家著群经新疏,刘宝楠、恭冕父子的《论语正义》就是较早作成的一种。现在再专对这章作“正义”一定是  相似文献   

8.
学习内容计划草案:(局部计划草案)(第五页)论 文;《运动的基本形式》(第五三-六九页)札记和片断:(物质的运动形式。科学分类)(第二二一-二三四页) 论文《运动的基本形式》约写于一八八O—一八八一年。(局部计划草案)是这个期间为写这篇论文而草拟的提纲。(物质的运动形式。科学分类)中的札记和片断共二十段,大多写于一八八三-一八八四年,是为写作论文而准备的材料;其中《关于“机械的” 自然观》是为《反杜林论》第二版所写的一个注释,约写于一八八四-一八八五年之间。这一部分内容相当于(总计划草案)的第四项。 在这些论文和札记中,恩格斯…  相似文献   

9.
一、为+之+动“为”作介词,《马氏文通》谓“司名者其常,司代字则‘之’字居多”(见该书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271--272页)。故今就“为”之司“之”字者而言。 (一)“为”解“因”,读“weì” (1)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庖丁解牛) (2)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遂之生。(芙蕖)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世说体”的续作与仿作蔚成风气,此一风气的形成,实际上肇始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何氏语林》三十卷的纂集,影响至为深远。明何良俊编撰《语林》意在模仿《世说》,同时有着征考文献的基本立意。《四库全书》的编者称赞《何氏语林》“语有根柢”,“于诸书舛互实多订正”,“援引考证,亦未尝不极确核”,但究其实,也难免有所疏误。除《四库全书》的编者据王世懋《读史订疑》所指出  相似文献   

11.
很早以前,人们对语言运用与心理的关系就有所觉察.在我国古代,一千六百余年前陆机在《文赋》里就指出:“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相当清楚地点出了“文”与“思”的关系。清代的刘熙载则说得更明白:“文,心学也。心当有余于文,不可使文余于心”(《艺概》)。到了现代,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更加清楚了,中外许多优秀的作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了言语活动与心理活动间的密切关系,阿·托尔斯泰就说过:我终于  相似文献   

12.
风流“风流”这一概念最早是用来品评人物的,如《后汉书·樊英传》:“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世说新语·赏誉》:“范豫章(宁)谓王荆州(忱)”:“卿风流(?)望,真后来之秀。”又《品藻》:“韩康伯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意指其有才能而不拘礼法的气度。《晋书·王羲之传》附王献之:“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风流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我国提出自然美并建立理论系统的第一人,然而将美与自然密切联系统一起来的则是庄子。庄子讲道之化生于自然,既否定神的作用,更反对人为造作,主张“法天贵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可见,“真”是庄子所认为的艺术的  相似文献   

14.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重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逍迤游》是一篇古今传诵的佳作名篇,其中对鲲鹏的描写,气魄宏大,读来令  相似文献   

15.
敦煌遗书《刘子》残卷,笔者曾有《校证》之文,刊出二十五条。兹再迻录二十二条刊布之,纰谬浅陋之处,伏祈识者正之。 1.周鸡断尾,获免于牺;山狙见巧,终必招害。(伯3562《韬光》) “获免于牺”,罗本、吉府本“牺”后有“牲”字,余本并作“获免牺牲”,《集校》:“法藏敦煌(甲)本夺‘牲’字。” 按:牺犹牲也。《说文》:“牺,宗庙之牲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牺双觡抵之兽。”《集解》引《汉书音义》:“牺,牲也。”《淮南子·说山》:“生子而牺。”高注:“牺者,牲也。”《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宋公肉袒执牺。”高注:“牺,牲也。”是皆牺、牲义同之证。《国语·周语下》:“宾孟适郊,见雄鸡白断其尾。问之,  相似文献   

16.
《文选》之置“述”体与“剪截”史书之某篇相对独立的部分为文等,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其显然是受了《文章流别集》的影响。当然,两书间存在着集“清英”与辨“流别”、时域大小、崇“古”和重“今”、价值取向、对“变”之看法、集部封域之清晰与模糊等多方面的不同以致大异,然这往往亦是后者因之前者所致。比观彦和与仲伟所不满意者而未尝没有不大启之者及从异的角度考察《汉书》之于《史记》、《后汉书》之于《汉书》和《史记》所得等,思过半矣。  相似文献   

17.
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学主办的科技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6年,1986年起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月刊。本刊为美国《工程索引》(Ei)、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数学评论》(MR)、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及数据库》(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M),以及国内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论文引文数据库》等索引刊源。本刊发表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高水平学术文章,设有综合性和分科栏目。综合性栏目为“学术综述”;分科栏目主要发表学术研究论文,栏目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工程”、“信息与控制”、“光学与电子”、“化工与材料”、“应用数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一册《芙蕖》中“是芙蕖也者”一句,课本注释为:“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是,如此。也者,复指芙蕖。”把“也者”看作“复指芙蕖”的代词,这是值得商榷的。“也”在古代汉语中不能用作代词。“也者”合起来作代词的例子,笔者也未尝见闻。“者”  相似文献   

19.
在宋代法家和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第128条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原文如下:“黄道环天正圜。圜之为体,循之则其妥至均,不均不能中规衡;绝之则有舒有数,无舒数则不能成妥。以圜法相盪而得衰,则衰无不均,以妥法相盪而得差,则差有疏数。相因以求从,相消以求负。从负相入,会一术以御日行。以言其变,则秒刻之间消长未尝同;以言其齐,则止用一衰。循环无端,终始如贯,不能议其隙。此圜法之微,古之言算者有所未知也。以日衰生日积,反生日衰。终始相求,迭为宾主。顺循之以索日变,衡别之以求去极  相似文献   

20.
“(力力力口)”字屡见於殷虚卜辞,据上虞罗氏所见,已有二十八条(《增订本殷虚书契考释》卷下,第5页),其在金文见诸宋人款识之书者有《已酉方彝》、《克癸卣》诸器。由形声审之“(力力力口)当释“(力力力)”。《说文·十三篇下》:“(力力力),同力也。从三力。”同力谓众力以为力,在六书为会意。许隶(力力力)部有协、勰、协三字,协云:“同心之和”,加旁从心;勰为“同思之和”,加旁从思;协为“众之同和也”,加旁从十,皆会意兼谐声字。古字以心表义者,每有更旁从口。《集韵·入声·三十帖》慊、嗛同字。《荀子·大略篇》:”惟惟而亡者,诽也”。杨惊注:惟法读为唯”。《说文·二篇上》:“哲,知也。从口折声。(折心),哲或从心”。协之与(力力力口),其例亦犹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