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2 毫秒
1.
于文涛  高坤  高昕 《科技信息》2008,(32):372-372
本文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简要介绍了引黄工程现状、引黄泥沙在灌区平面上的分布及对环境的影响,简要介绍了菏泽市在处理和利用引黄泥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分析了引黄灌溉面临的主要泥沙问题,提出了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2.
韩保平  娄小英 《科技信息》2011,(31):I0348-I0348
黄河问题在于泥沙,泥沙问题在于水少沙多,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河槽过洪能力逐渐下降,从而造成黄河洪水危害严重,形成历史上三年两决口,多次大改道。为此,必须认真研究引黄泥沙问题,找出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的有效途径,使引黄沉沙变废为宝,造福与民。总结以下几点:第一转化为建筑材料,开发利用洪水泥沙;第二利用黄河泥沙资源改良土地和提供工程用土;第三积淤固堤,提高黄河大堤防洪水能力,利用黄河泥沙变废为宝提高黄河滩区群众及黄河职工的经济收入,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发展黄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摘要黄河下游两岸地区干旱缺水,已成为工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解决的途径应在大力推行节水措施的基础上,近期引黄,远期引江.本文论述了建国以来引黄灌溉改土的经验,提出了要因地制宜,统一治理旱、涝、碱.引黄要淤灌结合,利用泥沙,固堤防洪,改良土壤、发挥以黄治黄,变害为利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山东省境内沿黄区域多时相卫星遥感图像处理、解译及自然地理环境资料的研究分析,本文探讨并介绍了应用遥感技术对“引黄”造成的堆弃泥沙的动态变化进行调查的研究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梁文华  王先平 《科技信息》2009,(7):369-369,390
本文总结了引黄水沙综合利用的技术特点,其中包括淤改、稻改、淤临淤背、浑水灌溉等。点出了各种泥沙利用技术在不同时期的作用。渠首地区一般是受害者,结合灌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渠首综合治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进一步论述了渠首治理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淤灌、发展经济林、沙化治理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断面泥沙模型试验,对某水库泄水底孔压力段内泥沙淤积形态和坝前泥沙淤积高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泄水底孔关闭运用的前两个月(10月和11月)坝前泥沙淤积速率较高,这两个月的泥沙淤积厚度达25.8m,约占坝前总淤积厚度的60%,坝前最终淤积高程为949.9m;设置在左岸坝段的引黄取水口在正常引水期间一般不会淤堵;泄水底孔压力段内泥沙淤积面随着坝前淤积面上升而抬高,当10月底坝前淤积面高程达到925.6m时,压力段内已基本堵满淤泥.所以在设计底孔闸门启门力时,泥沙压力及摩擦力可按满孔泥沙考虑.  相似文献   

7.
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河流泥沙含量进行在线检测.利用水下摄像方法 摄取过流断面影像信息素材后,利用小波算法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测量水体中泥沙颗粒的个数、每一泥沙颗粒形状和尺寸,进而得到水体中泥沙颗粒的总体积、总重量和单位体积的泥沙重,即河流在该点的含沙量.该方法 将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与中小河流泥沙监测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准确、动态、实时、在线跟踪河流泥沙含沙量的效果,为中小河流泥沙含沙量的检测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农业学大寨贡献力量 在毛主席关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指引下,我们四名教师和十二名学员,今年四至九月结合科研任务开门办学,参加了山东省垦利县十八户引黄放淤的现场试验。在垦利县委的领导下,在胜利油田的大力支援下,经过三千民工的共同努力,放淤试验获得了成功,为治理黄河普及大寨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黄河是世界上有名的多泥沙河流,尤其在每年七到九月份的汛期含沙量更大。引黄放淤就是利用黄河的水沙资源,把水沙引到两岸低洼的平原压碱造地,变沙害为沙利,既发展农业生产,也是治理黄河的一种有效途径。黄河的水沙经过引渠,…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黄河下游放淤固堤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诸多技术难题不断得到解决,远距离输沙放淤技术已相当成熟。在利用这些技术进行黄河堤防加固的同时,新的泥沙利用项目不断出现并拓展,为黄河下游泥沙处理和应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于此同时,黄河防汛保安全和沿黄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远距离输沙技术和泥沙处理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即将成为黄河放淤固堤技术的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在带水运行的情况下抢修和处理引黄连接段PCCP输水管事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悬移质泥沙测验是黄河下游水文站一项重要的测验内容,而沙样处理是计算沙重的重要步骤,沙样处理是否精细化,是关系到泥沙测验精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泥沙处理过程中,抽出沙样桶内清水浓缩水样和对沙样桶内壁残留泥沙进行冲洗是两个重要环节。传统抽水方式是用软橡胶管,利用虹吸原理把沙样桶内清水抽出,水流速度的快慢是靠胶管的粗细来控制的,不容易掌握;传统冲洗桶内残留泥沙的方式是用橡皮球吸水、喷水来完成的,操作不连续,水流压力受限制,工作效率低。为克服沙样处理过程中传统沙样抽水和冲洗残沙存在的弊端,孙口水文站测验技术人员经过技术研究和反复试验,成功研制了悬移质水样抽水冲沙器,较好地应用到泥沙沙样处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降低含油污泥中原油的含量,提高采油率,制备了一种由两种聚醚类表面活性剂复配、与正庚烷、水混合而成的乳液。将所获得乳液用于含油污泥处理,在降低含油污泥中含油量的同时实现了原油的回收。通过改变配制乳液时油相质量占比,处理油泥的乳液用量、搅拌温度和搅拌时间,可使得泥沙中残油率降至2%以下。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处理前后油泥的油相、水相和固相,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IR)对处理前后泥沙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获得了含油污泥最佳处理条件:乳液中正庚烷质量和水质量比例为2∶8,搅拌温度为40℃,搅拌时间为40 min,油泥质量与乳液体积比为1.0 g/9.0 mL。处理之后的油泥残油率为0.92%,且泥沙分散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按照半个世纪以来黄河入渤海泥沙实际状况推算,渤海将于200年内消亡,100年后已无航海之利,其作为中国陆内最大水体的生态功能也将逐步丧失,治黄方略在传统诸种避害趋利思考的基础上,应增加“拯救渤海“的考虑。为此提出:浚通黄河故道,“引黄(河)入黄(海)“,将黄河泥沙导入黄海;在小浪底以下黄河下游河床上铺设大型输水管道送清水入山东,供下游生产、生活之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天然泥沙去除水体中重金属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在水体中有很强的吸附性,可利用天然泥沙的吸附作用去除水体中重金属,但吸附剂、吸附质以及环境介质条件对吸附量和去除率(K)有很大影响.本文利用相关文献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分别分析了污染物初始浓度、泥沙含量、泥沙粒级、pH值、温度、离子强度等影响因素对K的作用规律,结果显示:(1)初始浓度、泥沙颗粒粒径、离子强度值越大,K越低;(2)泥沙含量越高,K越高,并存在最佳泥沙含量值;(3)pH增大,K增大,曲线分快、平、快三阶段;(4)温度越高,K呈线性增长.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影响因素与K间的综合模型,验证结果显示计算值与实测值间相对误差为0.21%—3.57%.该模型可为去除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工程条件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膜技术在水处理方面的发展及应用状况,简要介绍了膜技术处理引黄饮用水的方案及经济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6.
利用活性炭滤柱处理黄河水中石油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引黄太原城市给水中黄河原水石油类含量偏高的情况,设计了利用活性炭滤柱动态吸附处理的方案.首先利用混凝沉淀处理黄河原水,然后进行动态活性炭吸附试验,得出推荐的活性炭滤层厚度应>100cm,吸附过滤莳间可达10h~15h,出水石油类浓度满足Ⅲ类地面水标准.  相似文献   

17.
张志超  徐磊  曹洁 《科技信息》2010,(24):I0316-I0316
本文从黄河防汛特点入手,分析了黄河泥沙治理现状、黄河泥沙资源的利与弊,总结了目前泥沙资源的利用方式,对黄河泥沙资源的广阔利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尊村引黄灌区的泥沙提出了“避沙、防沙、沉沙、输沙”的处理对策,在分析泥沙处理标准后,选择了凹地湖泊型沉沙方式,并提出了泥沙运行沉降的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新三义寨引黄灌区为试点,在对该地泥沙组成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选择适当的掺合料改良泥沙级配,并选择最优含水量,采取加大压实度及掺加外加剂的方法,提高泥沙预制块的配比性能。开发利用泥沙预制块,既可降低工程造价,又可达到处理淤积泥沙的目的,为引黄灌区淤积泥沙处理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黄河是我国一条特殊的大河,是西北和北方地区可靠的重要水源,因其携带泥沙量巨大、严重的凌汛和灾难性的旱涝而成为世界最难治理的江河;加之90年代以来黄河进入少水期形成了下游的每年长时间的径流断流,给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造成严重水荒,且有变为内陆河之虑,已成为明显影响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就合理利用现有的黄河有限水资源、提高对黄河水的利用率、减少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凌汛对沿河地区的破坏等问题,提出引黄入渭分流工程的综合治理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