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应用光学显微镜、显微光度计和定量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一种游仆虫无性生殖周期中大核及其DNA含量的变化特征,获得如下结果:(1)游仆虫细胞周期分成G_1期、S期和D期,各个时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时间速率分别为36%、59%和5%。(2)游仆虫细胞周期中,G_1期大核迅速增大,但此时大核无DNA合成现象,DNA分布密度随大核增大而降低;S期大核前期增大,此后变小,大核DNA含量连续增加,大核DNA分布密度也随着增高。S期结束后,大核DNA含量相当于G_1大核的两倍;D期大核又显著增大,DNA分布密度稍高于G_1期大核的水平。(3)由游仆虫孚尔根反应大核的形态,大核DNA三维吸收图像和显微光度术定量分析数据表明,游仆虫大核DNA含量的变化仅发生在S期,S期大核中DNA合成与大核改组带相联系。  相似文献   

2.
应用蛋白银染色方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近亲游仆虫的接合生殖过程.并对接合生殖过程中皮层的两次演化,大、小核的不同变化,新、老结构的关系和老结构的命运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纤毛虫休眠细胞中两套遗传系统的作用特征,对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休眠细胞与营养细胞大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了RAPD比较.结果显示,在所选用的35条随机引物中,包囊游仆虫大核DNA共扩增出220条片段,其中以休眠细胞大核DNA为模板扩增出18条特有片段,以营养细胞大核DNA为模板扩增出44条特有片段,两者存在28%的差异.在所选用的32条随机引物中,线粒体DNA共扩增出154条片段,其中以休眠细胞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出19条特有片段,以营养细胞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出25条特有片段,两者有29%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包囊游仆虫休眠细胞与营养细胞的大核DNA结构存着一定的差异;两者的线粒体DNA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包囊游仆虫在休眠细胞形成过程中,大核DNA、线粒体DNA结构可能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可能与休眠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代谢活动等剧烈变化以及休眠状态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密切相关.所得结果为揭示纤毛虫细胞结构的分化与细胞遗传物质的作用关系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5.
关于伍氏游仆虫(Euplotes woodruffi)的形态和形态发生,已经有人应用银浸法和蛋白银染色等方法在光镜水平上做了深入的研究,有详细的报道.据光镜水平上的观察一般认为,游仆虫二分裂期间前仔虫口纤毛器是继承亲体上原有的老结构而来的.最近,作者应用扫描电镜方法在亚显微水平上发现,这种游仆虫无性生殖中前仔虫口围带是在原老口围带位置更新发育而来的.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1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应用蛋白银染色方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近亲游仆虫的接合生殖过程。并对接合生殖过程中皮层的两次演化,大、小核的不同变化,新、老结构的关系和老结构的命运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包囊游仆虫表膜含有质膜和表膜泡。表膜下纵纤维层中其腹面由单根微管纵向排列组成,背面由每三根微管形成“品”字形微管单元,背面银线网是一种真实的嗜银结构,它可能是表膜泡结构间隙中的沉积物;细胞皮层中非纤毛器细胞骨架主要包括束状、网状骨架系统以及其他一些微管束,纤毛器细胞骨架其基体间含有托架及其连接纤维,基体并向细胞质放射出纤维。另外,小根纤维由多根微管在一起组成,基体及有关微管纤维形成具有不同的连接方  相似文献   

8.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E.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E.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10、5、4根,背触毛12例,大核倒“C”形,小核球形.E.charon在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纤毛器官多由相应原基发育而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口侧膜由老口改组后承继下来)。  相似文献   

9.
在显微和亚显微水平上,研究了镰游仆虫E.harpa的形态结构及其在无性分裂时期的形态发生。对无性分裂期间各种纤毛器原基的起源和发育作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着重注意了各种纤毛器原基的相互关系和发生的顺序性。同时,对基体在皮层上的“移动”及基体与“基体托架”的关系也作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主要采用蛋白银染色技术对小腔游仆虫形态和形态发生进行了描述和研究,从银线系角度及发生角度上证明该虫尾部的四根棘毛的来源不同,由此建议把左边两根看成是左缘棘毛减少至两根的情形并称之为左缘棘毛,讨论了长期存在混淆的区别,并验证本实验所用材料为前者。  相似文献   

11.
游仆虫皮层细胞骨架立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仆虫整个皮层细胞骨架由纤维篮组成,其中,口皮层骨架包括口围带小膜托架及其上方附着纤维和下方的深部纤维,以及波动膜托架;腹皮层骨架包括表膜下纵纤维层及其上方纤维网,棘手基部纤维及其向周围伸展的放射纤维,以及下方的深部纤维层;背皮层骨架包括表膜下纵纤维层及其上方的纤维网;口皮层骨架和有腹皮层骨架之间的纤维结构发生过渡状态的交互式联系;此外,作者在此基础上,并根据现有的资料,总结了现有的资料,总结了游  相似文献   

12.
人食管癌细胞株 EC109以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癌细胞核 DNA 含量,以放射自显影测定细胞核摄取~3H-TdR 和扫描电镜检查细胞表面的超微结构.大多数 EC109瘤细胞间期细胞核的 DNA 含量增加,主要干系细胞 DNA 含量为2 C,属 G_1期,也可见低于四倍体(3 C),高于四倍体(>4 C).甚至多倍体(>8 C)的瘤细胞.~3H-TdR 加入培养基10分钟后,许多瘤细胞核有银粒出现(S 期细胞).大量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反映其恶性程度高.扫描电镜可见 EC109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其细胞大小形状和微绒毛也不同.本文结果说明用细胞核 DAN 含量测定,~3H-TdR 掺入和细胞表面超微结构可测定肿瘤周期.也可用这些方法判定瘤细胞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干涉相差显微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显示,腹毛类纤毛虫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细胞微管胞器始终处于非装配及装配的功能活动状态,脱包囊过程中伸缩泡的运动对细胞充分吸水用于微管胞器的再装配及细胞运动起了关键的作用,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相伴发生变化.其中,微管胞器去分化时,细胞形成毛基体非吸收型包囊,细胞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整体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其细胞微管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大到小依次是β-、α-和γ-微管蛋白基因,但α-、β-微管蛋白基因的起始拷贝数远大于后一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微管胞器再分化时,伴随着伸缩泡的剧烈伸缩运动,口纤毛器和体纤毛器微管先后形成,细胞在包囊内做旋转运动并脱囊而出,迅速转化为营养细胞,期间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从小到大增加的趋势,其微管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大到小依次是β-、α-和γ-微管蛋白基因,而前两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起始拷贝数远大于后一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包囊游仆虫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伴随着皮层微管胞器的不同分化,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始终处于不同的功能活动状态,其中作为微管组织中心主要组分的γ-微管蛋白也始终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4.
用细胞同步化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CI01株不同细胞周期细胞中毒素含量与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A.tamarenseCI01细胞分裂主要发生在早上6时至8时,细胞密度在6 h内增加近一倍.细胞内毒素合成主要在细胞周期的G1期,由光诱导合成,毒素含量(fmol/cell,Qt)在光周期前8 h内从17 fmol/cell增加到分裂前的24 fmol/cell,而在其它细胞周期细胞内毒素含量稳定,基本不合成毒素.比较分析单细胞C1,2毒素和GTX2,3毒素合成时间及速率,推测在A.tamarenseCI01中细胞首先合成GTX2,3,在其它修饰酶的作用下再转化为C1,2.  相似文献   

15.
刘晓灿 《广西科学》2004,11(4):360-362
就近年来紫球藻生理活性物质中的硫酸酯多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紫球藻多糖具有抗病毒、抑制病毒复制,对单疱疹病毒1型和2型(HSV1,2)及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明显的抗性,并可抑制小鼠癌细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芽殖酵母细胞形态的特征,提出了毕氏酵母甘油流加发酵过程的细胞循环模型.模型的输入为比生长速率,由宏观动力学模型得到.通过细胞循环模型,求得与细胞循环过程相关的变量,如细胞带芽分率和细胞数目浓度.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对纯化得到的假单孢菌PKE117的胞外木素过氧化物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其最适pH为5.0,最适温度为30℃,以藜芦醇为底物,在25℃,pH3.0的琥珀酸钠缓冲液中与底物反应时的Km值为(0.277±0.0008)mmol/L,vmax为(0.049±0.001)mmol.mg-1protein.min-1。根据LiP已知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提取质粒,扩增得到一条199bp的DNA片段lip1和一条563bp的DNA片段lip2,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已报道的白腐真菌过氧化物酶基因的同源性不是很高。核苷酸翻译后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发现,LiP1与Pycnoporus sanguineus的漆酶的同源性达到100%,与Mycobacteriumbovis的木素过氧化物酶的同源性达到80%;LiP2与Arabidopsis thaliana的过氧化物酶同源性达到100%,与Hordeum vulgare的过氧化物酶1同源性为75%。  相似文献   

18.
将已分离获得的两株苯酚降解茵Sphingobiump.和De圻尬sp.按1:1(V/V)复合后降解苯酚的效果显著.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得出影响两株茵复合降解苯酚的3个主效应因素分别是pH,苯酚,接种量;并由单因素试验得出复合降解苯酚的有利条件是:pH6.0,接种量3.5%,苯酚的复合降解率随苯酚含量的增高而降低.在这个条件下,两株菌1:1(V/V)复合后28h内即可将500mg·L^-1苯酚完全降解,比单个菌株降解苯酚明显缩短了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