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转基因食品恐惧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4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西红柿投放美国市场以来,转基因食品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为基因技术应用的产物,转基因食品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喜悦和希望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恐慌和疑虑。如何消除对转基因食品不必要的恐惧,以更快地发展转基因食品,是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技术恐惧角度分析转基因食品恐惧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1983年转基因烟草的问世,到1996年转基因作物全球的商业化种植,基因工程为多个领域尤其是食品领域带来了深刻的技术革命。转基因生物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转基因技术可用来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作物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8,(4):46-46
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联合开展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与转基因农产品检测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1.成功建立了转基因农作物及相关食品数据库该数据库动态收集国内外转基因农作物产品及其安全性信息,为科研和管理提供参考。数据库依托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网站(www.chinafoodsafety.net),社会公众登陆网站后即可访问,操作简单,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928名理工科研究生的调查结果,他们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均表现出相当程度的认知,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接受态度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分歧:对转基因生物进行科学研究持"支持"和"谨慎支持"意见的比例共计为75.2%,而持"反对"和"谨慎反对"意见的比例也占到20.6%;在价格相当的前提下,表示"会优先选择传统食品"的比例为99.3%,也有12.1%的人表示即使转基因食品的价格再低也决不会购买,比例均与欧盟、美国和北京普通社会公众的调查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人类能否扮演上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的转基因技术,它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的风险是未知的。那么,人类是否可以扮演“上帝”——干预自然的遗传构成?关于这一合法性问题的争论根植于文化的冲突和社会利益的多元分歧之中。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食品--自然的还是非自然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转基因食品作为转基因技术的产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作了简单地比较分析,对转基因食品是自然的还是非自然的两派观点进行了阐述并做了适当地评析。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发展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本框架,将主要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直接利益相关者、间接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等几类。根据问卷调查对转基因食品主要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并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对转基因食品决策的影响力和角色重要性等特性进行了分析。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共同治理理念,提出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管理要建立起包括政府、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的制度,构建一套完备有效的共同治理的内部与外部结构及超越结构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理工科研究生对转基因食品认知态度的再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理工科研究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变化,继2010年12月调查之后,2013年6月随机调查了490名理工科研究生,结果表现出新特征:除了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仍旧保持较高程度的认知,共有78.02%的人持"谨慎支持"或"中立"态度,持绝对"支持"或"反对"的比例较小;在价格相当时优先购买传统食品的比例由99.30%下降到77.29%;降价对消费倾向影响较大,当转基因食品便宜40%时总计会有61.12%的人购买该类食品,但仍有11.84%的人表示价格再低也绝不购买转基因食品。分析结果表明:理工科研究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较为理性;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转基因生物认知态度有重要影响;多数人对转基因生物持支持或谨慎支持态度;价格因素是影响消费倾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对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电视公开辩论进行话语分析的过程中,一方面深描了"挺转"科学家利用科学话语的符号操控功能,动员盟友来反身建构事实的实践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并置"挺转"科学家与"反转"人士的话语建构实践,进一步呈现不同话语背后网络同盟之间的较量过程,揭示科学话语存在的解释弹性空间。鉴于此,作为动员盟友的资本化铭写,科学话语同时具有局部可说明性、索引性以及反身性的特征。这样,缺少"社会强健性"的科学话语呈现出来的"过度客观性",只不过是一种修辞意义上的"弱客观性",其实质是试图在经验主义言辞的掩饰之下,利用权宜性言辞来为自身的认知和价值偏好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舆论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惑,作为转基因作物种植第一大国,美国的公众到底吃不吃转基因食品?围绕着这一问题的各种说辞,让消费者无所适从。《科学新闻》经过广泛搜集资料和采访,发现美国人的确在大量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们一般也意识不到转基因食物有何特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试图对云南德宏景颇族的饮食文化进行解读,涉及群体内部、杂居的多民族之间、作为城市特色的民族餐厅等。认为跨文化语境中的"味道"可理解为特定族群关于食物的地方性知识,意即人们对本民族、本土的食物认知是一个有机系统,基于特定的物产食材、烹饪技能、进食方式、口味好尚、饮食禁忌、餐桌礼仪等内容共同构成的逻辑叙事。在群体共享的生活空间里,关于食物的地方性知识系统化地作用于人们的食生产、食生活。当居于异文化,该地方文化的持有者与实践者以碎片化的叙事,部分地运用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13.
食物伦理学的本质是使人与作为食物来源的生命体之间形成善好(good)联结。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和组织工程技术,从动物身上提取(干)细胞,利用其分裂增殖本性而生成文明肉(in vitro meat)。据此推论出文明肉在食物伦理学方面具有如下价值:(1)使人类的食肉行为与伤生、杀生行为及其所引发的罪责彻底分离;(2)文明肉由脱离动物活体的细胞独自长成,因此它对动物造成的伤害是极小的——符合最小伤害原则;(3)文明肉打破了人与被吃动物之间的"生-死"困境,由此人类才能真实地善待动物;(4)文明肉因其封闭、高效、安全而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极小,由此促成人类与动物、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生态恶化是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的自然原因,那么商品属性则是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的社会原因。根治食品安全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某项单一措施来解决,应该将其放置于生态文明的大系统中加以审视和判断。生态文明为解决食品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从承认工具价值到承认固有价值,从经济到政治,从道德到科学,从自然到社会。只有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改革,食品安全问题才能有希望得到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农产品和食品在国内外字典、词典、图书和法律文本中的不同解释,总结了农产品和食品概念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我国当前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认为农产品和食品的划分应归于环节的划分,并指出两者的划分只是当前管理的需要,最根本的是要从体制和法律上解决两者划分的困惑.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担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等产品的面市为人们提供了“安全、无污染”的食品,满足了人们健康消费的需求。但这些同是“无污染”的食品,它们的概念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笔者对此作以介绍。“有机食品”(organic food)是“生态农业”的产物。1972年成立的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规定了有机农业组织所必须达到的基本条件和守则,明确规定只有符合下列最基本特征才能作为“有机食品”: ①整个企业的所有生产项目都必须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即不能一部分生产项目按有机农业方式进行,而另外的生产项目按常规方式进行;②在作物生产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氮肥、其他易水溶的肥料、化学植保药剂和化学贮藏剂;③在畜牧业中禁止使用激素和其他人工增产剂,依据畜禽种类规定从非有机农业组织购买的饲料不得超过10~20%,还不得使用虐待牲畜禽的生产方式。目前,我国也已经开展“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承担。“绿色食品”是我国创造的概念,它是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农业部农垦局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认证的食品,具有一般只强调安全标准的“无污染”食品所不具有的特征,即“环境与经济”双重利益。“绿色食品”的基本特征是:①原料生产地必须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即各种有害物质的污染水平符合允许标准;②原料作物的栽培和家畜、家禽的饲养必须遵循一定的技术操作规程,化肥、农药、植物调节剂等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和兽药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有关的安全使用标准;③最终的产品应该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这就是国外现在强调的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的新模式。“绿色食品”从原材料生产地的生态环境到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到加工、包装、贮运的要求在某些方面高于我国普通食品的要求(目前我国普通食品仅为对终产品的卫生要求)。“绿色食品”分为AA级和A级,据称其AA级“绿色食品”相当于“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是我国农业行政部门根据我国国情出台的行业标准。目前,我国种植业和养殖业供应的农产品中相当一部分因为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和农药、兽药残留不能保证人们身体健康,不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针对这一现状,农业部依据所制定的农业生产规范(包括生产技术规程、产地环境与养殖加工水质、农药使用规范、兽药使用准则、兽医防疫准则、饲养饲料使用准则等)提出了食用农产品原料应该符合的农业行业标准,即“无公害食品”。该标准在某些安全性指标上低于目前的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如茶叶中铅允许限量国家标准为2μg/kg,而“无公害食品”为5μg/kg),于2001年9月30日由农业部颁布,2001年10月1日实施;由有关国家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强制性执行,不符合这一农业行业标准的生产者会受到查处,就是说,上市的食品均应达到“无公害食品”的标准。由上可知,尽管“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都强调食品的“无污染、安全无害”的特性,但它们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从遵循的标准来说,由高到低依次应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生态环境”,而不是仅仅几年内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与“绿色食品”的根本区别为:① “绿色食品”是根据我国自己制定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标准进行的,而“有机食品”要根据IFOAM的生产、加工标准进行(具有国际性);②我国的“绿色食品”允许使用农药和化肥,而“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肥料和除草剂等,只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承担。“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均是农业部的有关部门认定的食品,但生产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不同,“绿色食品”是农业部事业单位(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使用“商标标识”方法认定,企业志愿参加认定的食品(这同有机食品的认证相似),而“无公害食品”是农业行政部门(农业部)颁布的行业标准、企业必须达到的最低食品安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应该“无毒、无害”。“无公害食品”是目前我国不得已而为之的强制性行业标准,将来在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应该以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或国际食品法典)为依据,因为按国家法律规定行业标准要符合国家标准,后者是建立在危险性评估的科学基础上考虑充足的安全系数,更能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有机食品”的产量远小于“绿色食品”,且价格较高,难以满足大众对食物供应的要求,不适合我国国情。“绿色食品” 遵循了国际上提倡的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的新模式,比我国目前仅对终产品进行卫生要求的普通食品更能保证食品的“无公害”或“无污染”等食品安全性要求,应予以提倡。  相似文献   

17.
“农产品”和“食品”概念界定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分析农产品和食品在国内外字典、词典、图书和法律文本中的不同解释,总结了农产品和食品概念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我国当前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认为农产品和食品的划分应归于环节的划分,并指出两者的划分只是当前管理的需要,最根本的是要从体制和法律上解决两者划分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英国等欧盟国家的动物性食品安全研究现状;探讨了我国目前在动物性食品安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残留代谢组学、营养基因组学、动物性食品功能基因组学、动物性食品病原微生物、疯牛病检测技术及动物源食品安全相关的环境生态学研究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的优先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食物安全的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食物安全状况不仅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更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食物安全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和人民群众极大关心的焦点,也必然地成为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