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确定及其基本性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以MS液体培养基培养20d左右至菌丝大量生长并紧密交织成团时病菌即可大量产生毒素,病菌是否产孢对产毒量大小无显著影响。毒素原液中仅非蛋白质部分具致病活性,经高温高压灭菌15min后活性仍不丧失,且有所加强。该毒素在冷冻条件或灭菌后于室温下可保存两个月以上而不失活。毒素粗提液中活性成分为一类极性较大的物质,易溶于水、甲醇、乙醇,可溶于正丁醇,微溶于乙酸乙酯,不溶于苯,可被活性炭吸附并为甲醇所洗脱。毒素粗提液的pH值为60,渗透势为-122kPa,经试验确定毒素粗提液的毒性非溶液的酸度或渗透势所致,从而进一步确定了病菌人工培养滤液中存在具致病活性的毒素物质。  相似文献   

2.
松针褐斑病菌的产毒培养和毒素粗提方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松针褐斑病菌在PD和MS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能产生毒素。在这两种培养基中加入敏感寄主火炬松的针叶浸汁对毒素的产生和活性没有明显影响。甲醇、甲醇、正丁醇、氯仿甲醇(氯仿:甲醇=2:3)混合溶剂等均能把毒素物质充分提取出来,苯、氯仿、乙酸乙酯等极性小的溶剂不能充分提取毒素。通过生测和高效液相(HPLC)比较分析表明,采用MS培养液培养病菌,以氯仿甲醇混合溶剂提取毒素,将有利于毒素的产生和毒素的分离。  相似文献   

3.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专化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用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粗提液处理湿地松、火炬松、黑松和马尾松的切根苗,发现湿地松和火炬松对毒素最为敏感,其次为马尾松,黑松最不敏感。毒素生测的结果与松树在田间自然感染的情况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完全一致。不同湿地松抗病无性系对毒素的反应存在着差别,其中33 号所受伤害较轻,10 号及36 号较重。结合毒素薄层层析半定量试验,利用寄主愈伤组织对毒素的反应,发现毒素对寄主愈伤组织的最低作用浓度应在100 μg/m L 以下。试验了5 种杂草对毒素的反应,其中空心莲子草和稞草对毒素敏感。进一步研究利用毒素作为除草剂不失为毒素利用的一个新思路。上述研究表明该毒素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相似文献   

4.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层析分离及紫外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测为导向,采用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相结合,从松针褐斑病菌发酵液中分离出3个致毒活性组分m,p和q。经薄层层析检验可知m,q在A,C两个展开系统中R,值一致,分别为0.57和0.75,且m,q展开后在254nm和365nm紫外光下都呈蓝色荧光,基本认为m和q是同一组分;p在365nm紫外光下为黄白色荧光,在A、C两个展开系统中R,值分别为0.46和0.66。层析分离的结果表明,松针褐斑病菌可能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毒素物质。对m和p两组分进行紫外扫描的结果显示,m,p分别在波长210nm和208nm处有最大吸收峰,在365nm和254nm紫外光下无吸收或吸收很弱。高效液相分析显示:m,p都不是纯物质,在210nm检测波长下,m有3个吸收峰,保留时间分别为2.41,3.80和16.68min,p有4个吸收峰,保留时间分别为2.46,3.75,12.00和17.25min。研究结果表明组分m和p可能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学物质,要获得纯物质还需进一步分离。  相似文献   

5.
松针褐斑病种子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对进口湿地松、火炬松种子抽样检验没有发现种子带菌,也未发现其中夹杂有针叶碎片。松针褐斑  相似文献   

6.
松针褐斑病调查和病原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正>中国南方自七十年代以来广泛引种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和火炬松(P.laeda)营造用材林。1978年首先在福建发现松针褐斑病,使数千亩国外松林遭受毁灭性损失。1981~1985年的调查表明,湿地松、火炬松和日本黑松(Pinus thunbergii)是高度感病树种;长叶松(P.palustris)、短叶松(P.echinata),加勒比松(P.caribaea)和砂松(P.clausa)感病较轻;而乡土树种马尾松(P.massoniana)和黄山松(P.taiwanensis)高度抗病,海南五针松(P.fenzeliana)未见发病。病害分布很广,已在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广东和广西等7个省区的48个县市发现,病原菌鉴定为Lecanosticta acicola (Th(?)m.)Sydow,它是子囊菌Scirrhia acicola (Drian.) Siggers的无性阶段,但有性阶段在中国尚未发现。文章对病害症状和病原菌形态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7.
8.
松针褐斑病在湿地松幼林中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幼林中松针褐斑  相似文献   

9.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LA—Ⅱ的分离纯化及其化学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是中国南方松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松叶褐斑病菌的代谢产物中含有可致松针萎蔫的有毒物质,经Rp-18柱反复分离松针褐斑病菌的次生代谢产物,获得有活性的黄色固体物质,采用丙酮结晶和重结晶纯化得到一无色针状晶体,生测有活性,记为LA-Ⅱ。高效液相检测表明:LA-Ⅱ为一纯物质。采用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手段分析可知:LA-Ⅱ分子量为118,其化学组成为C4H6O2S,分子结构为CH3COSCOCH3。  相似文献   

10.
由松针褐斑病菌Lecanosticta acicola(Th(?)m)sydow引起的松针褐斑病在我国南方引种的国外松林中为害严重,1982~1983年在福建沙县官庄林场的研究表明,病菌在病叶及病死叶中越冬,分生孢子只有在雨天才能释放。但日降雨量低于1.7mm时也不能释放。用人工模拟降雨淋洗病叶时,不论雨势大小和病叶上孢子形成的数量如何,都以淋洗开始15~30min时孢子释放量最大,1h后急剧减少,2h后继续缓慢下降。1983年3~11月,每隔5天采集感病湿地松针叶,用人工模拟降雨(6mm/h)淋洗30min,计算淋洗雨水中孢子数,结果表明在湿地松林分中,试验时间内病叶上都有孢子形成,但以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最多,9~10月较多。分生孢子的寿命较短,在载玻片上室温下不超过45d,在5℃下不超过70d。  相似文献   

11.
12.
不同药剂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4%嘧肽霉素水剂等4种药剂进行了烟草赤星病的大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嘧肽霉素水剂稀释5000倍的处理效果最好,该药对烟草赤星病防治效果显著且稳定,在药后7d和15d时,相对防效均在80%以上,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