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高平之山阳郡,为魏代兖州部山阳郡高平县制,即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四十里一带;江苏淮安之山阳国,为东汉建武十五年光武帝刘秀所封,后因大运河而著名。焦作山阳城即为西周初年蔡叔度监督武庚、战国时魏邑、秦代嫪毐为长信侯、西汉河内郡山阳县、东汉汉献帝皇子刘懿为山阳王时的城池。战国时山阳城为魏邑经济中心。今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南之山阳之浊鹿城是汉献帝刘协四十岁后在此度过余生之地。河内山阳县嵇公故居位于辉县市吴村镇鲁庄与山阳村之间。嵇康诗中所言之北山,应该是位于其西北方向辉县薄壁镇境内的白鹿山脉。向秀《思旧赋》中所云经山阳之旧居、乾隆《七贤咏》所咏土阜惟见横岹峣,均为歌咏辉县市吴村镇鲁庄与山阳村之间的嵇公故居地。  相似文献   

2.
焦作民歌《韩湘子出家》1981年由皇甫云宏采集完成,传唱者为东于村农民张增钫.歌曲反映出的韩湘子与韩愈叔侄之关系,是历代戏文及怀庆府民间传说所造成的.歌曲《韩湘子出家》流行区域为焦作市于村一带.歌曲的曲种为小调,歌词语言地域风格浓郁,怀庆府方言句句皆有.  相似文献   

3.
关于嵇康性格,比较普遍的认识是“烈”。本文认为,“静”也是其性格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烈”“静”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其性格特点,也是其人格魅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所谓“名实之辩”主要是指我国先秦时期发生的一场关于袭达思想、论证真知的思维规律的论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它是一场关于名词概念和具体事物,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5.
依照孔子的善恶标准,何谓小人何谓君子不难分辨。可是在子日话语中却有几处“小人哉!小人也!”颇耐人寻味。其实小人之谓在孔子时代并非单一的恶人称呼和仅具道德批判色彩,“小人”的义项有很多,其中就有自谦自嘲、嗔怪和爱怜的感情流露之意。  相似文献   

6.
山阳笛产生于向秀的《思旧赋》,该典故有邻家笛、山阳闻笛、山阳怨笛等多种表现形式。山阳笛内容上带有怀旧的意蕴,情感上有悲凉、压抑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声无哀乐论》和《琴赋》体现了魏晋玄学思潮影响下嵇康对音乐艺术形式的独特认识,是他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总结。音乐的本体是和,和具有自然自由和谐本真的特征。音乐本身不具有哀乐,是审美主体的心理差异引发了不同的情感,它与情感具有对应关系而非必然等同关系。音乐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和艺术形式,不必然具备社会教化功用。音乐追寻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是宇宙万物的自然和谐。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探索审美与艺术活动的本质仍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诗和画作为两种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否同源,实乃还需进一步商榷。近年来有人说"诗画同源"已成定论,但笔者通过多方考辨,认为"同源"之说并不科学,它的要害在于片面性。  相似文献   

9.
近千年来,“莫须有”一语一直活跃在群众口头上。而关于“莫须有”的语义,却是意见纷陈、各执一词。本文评介了各家说法,从广阔的语境背景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在司马氏利用名教控制天下的情况下,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来反对虚伪名教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主张万物要遵循自然规律与法则,顺应其自然本性发展。实际上嵇康并不是反对一切道德和名教,而是通过“任自然”来回归到原初时代。顺应自然和人之性情的名教,是要超越现在而回归过去无欲、无贪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纪正红 《科技信息》2012,(26):197-198
本文主要介绍了淮安方言词中的淮安、楚州词的来源,淮安意为淮河流域的人民能够得到安宁;楚州则源于山名。通过对地名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2.
孙斌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1):131-132
听辩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文章阐述了从旋律音程到和声音程的听辩训练方法,强调了科学有序的训练方法在教学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问题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之音乐美学思想来源于道家哲学,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思想论述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认为音乐形式与情感无关.然而从音乐形式的构成方式、存在方式、音乐作品的实现方式等环节作客观分析,进而从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管窥音乐与人类的情感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音乐是能够而且必须表达人的情感的.  相似文献   

14.
“待”在古代汉语中的“等候”、“对待”等含义早被人们熟知,但其“依靠、依恃”的含义容易被人忽视。其实,在古代典籍中,“待”的“依靠、依恃”义经常出现。分析其“依靠”义产生的原因,理解其用法,了解其发展演变脉络,对我们阅读古籍、训释古汉字、掌握古汉语词汇发展演变规律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庄子逍遥的个体视域是以“小大之辩”为例,揭示个体存在方式的不同形态,并探究不同个体在差异中如何追寻自身的逍遥。就个体的存在方式而言,庄子以大鹏与斥鷃为隐喻,说明个体存在方式的差异。就个体的视域而言,庄子从蜩与学鸠的视域差异出发,揭示不同个体对逍遥体悟的差异性,进而展现个体生命之间的差异。就个体的自我升华而言,庄子从物我和解出发,尝试化解个体自身的逍遥与他物之间的障碍,并以超越“我”与“物”矛盾的个体视角来观照“物”本身。庄子认为个体在追求个体的逍遥时,必然受到外物的羁绊。庄子通过对不同个体在各自逍遥的视域下,阐释个体自身实现逍遥何以可能,并从中发现寻求“物”与“我”和解的现实途径,达到个体的自我升华。  相似文献   

16.
何丽欧 《科技信息》2012,(12):95-95
教学之余,经常听到同行们报怨"试卷上的试题这么简单,多数学生还答不出来",然后便是一阵对学生"学习态度懒散、对学习不重视"的消极学习行为的定论。是的,职校、技校的学生,多数是自我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多数是没有自我约束力的学生。而既然已经面对着这样一个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力相对不足的群体,抱怨又有何用?惟有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让他们愿意投入到我们精心设置的课堂中。本文闸述了如何通过阶段考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唤醒自身的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忆江南》(之一)“日出江花红胜火”中的“江花”,前人尽以之为“江边的山花”。今人有注为“浪花”者,并非奇谈。杭州钱塘日出观潮,正见此中情境。本文从词作的时、空角度作了考察,并从词中佳句的师承及影响作了粗略考证,以“江花”作“浪花”解,更符合词中之独特情景。  相似文献   

18.
晚清以降,早期来华传教士投身近代报刊的出版活动,以此揭开了中文报刊杂志近代化的序幕.<东西洋考>作为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杂志,采用分类编纂方法,设定新闻栏目,关注国内外社会新闻,成为近代中文报刊杂志的雏形,推动了中文报刊杂志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9.
2011年9月6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详细阐释了中国选择发展道路的方向以及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意义。引人注目的是,通过这份白皮书,中国官方首次明确界定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正如学者所说,中国对国家核心利益的界定,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它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明确向世界宣告:在中国国家利益上,什么是不可碰触、不可逾越的红线,如果外部势力冒犯这条红线,将会引起怎样的后果。因此,白皮书这段表述立即引起各方热议与国际关注。在国内,学界和民众在予以充分认可和肯定的同时,也不乏异议。有人提到,本次对国家核心利益的界定,尚嫌笼统含糊,不够清晰明确,因为这几条似乎适合一切国家,也适合一切时代,未见反映中国在国家利益方面面临的迫切问题,范围过于广泛,对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甚至没有提及,换句话说,这样的界定对于中国具体制定和执行对外政策是否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了一个疑问。中国为什么这样界定自己的核心利益?我们需要走入历史,回溯世界与中国对国家利...  相似文献   

20.
通过探求“食秽”行为背后所传达的仪式性魔考,可看出道教“吃粪吮疮”的神仙做事深刻地反映了宗教心灵所需要的谦卑告罪的内核。 《国语·郑语》所载“龙蒙”事件,说明不洁之物能散发神秘的慑服力,不洁之物也可能转化为不可侵犯之圣物。就这类故事的基本母题与其转化来观察,从最初晋朝《神仙传》中浮现的原型模式,随时代发展,基本形式被扩大并加入了许多细节,反映了民俗文化中佛道两教混融,以及宗教与民俗文学互用互染的现象,到清《七真祖师列仙传》的出现,成为这一类型故事集大成的高峰作品,随着宗教文本向文学方向倾斜,发生整体情节简化、神仙角色概念化、魔考与试探弱化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