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从《诗经.鸡鸣》文本分析着眼,通过对诗句语气神色的探求,对汉人毛亨、唐人孔颖达以及当代名家的解释与原诗比照,去除说教的外衣,进而求得《鸡鸣》一诗的本义,还情诗以活泼诙谐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2.
《诗经·唐风·椒聊》的主旨,目前共有四类解读:一是以《毛诗序》为代表的晋与曲沃斗争类观点;二是朱熹主张的无解类观点;三是闻一多用花椒喻多子的妇人,提出欣妇人多子说;四是今人所谓的民间恋歌与贺歌两说。第一种解读将诗置于晋国"曲沃伐翼"历史背景下,有一定道理,但张冠李戴,把讽刺对象弄错了;第二种怀疑《序》说,又未给出明确说法,于题旨解析无益;三、四类观点完全摒弃晋国史实,虽是新解,总似无源之水,难以服人。通过文本细读并结合晋国史料,可知《椒聊》是一首高度关注现实的作品,诗中之"子"指曲沃桓叔,诗虽表面极言曲沃之强,实则深忧晋君昭侯之弱,"言在此而意在彼"。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多篇有"鸠"的记载,运用训诂学和现代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探讨.确认它们为4种鸟:鹗、红脚隼、山斑鸠、大杜鹃.  相似文献   

4.
关于《唐风·葛生》的主旨,历来主要有四类观点:《毛诗序》以为刺晋献公;郑玄不指实于晋献公,而以为是丈夫久役丧亡,妻子居家独思的一首诗;严粲提出悼亡的观点,今人多认可;还有人认为是闺怨诗。比较众说,"刺晋献公"与"闺怨"的说法,或附会、或臆测,较难服人。通过解读文本,分析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可知《葛生》是妻子悼念亡夫的一首诗。诗用对比、递进、并列等手法,表达了独居女子愿百年之后与丈夫同归共穴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唐风》之厚"的美好品格。其伤存悼殁最哀,对后世悼亡诗深有影响,堪称悼亡诗之祖。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本文举例探讨<诗经>的思乡思亲、望月怀远、黄昏起愁、间阻思慕四种诗歌表现模式,为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戴海敏 《科技信息》2010,(31):I0160-I0161
本文从《诗经·国风》里出现的花草和女性形象中归纳出两者相互间的关系,重现女性的生活场景图,试图探究女性在诗经时代的地位变迁和生活境遇。  相似文献   

7.
文章指出《九》的旧注在训诂上存在着人称混乱,比兴义揭示不当及有些词语训释不准确等问题,同时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国风》是否是民歌,是《诗经》学论争焦点之一。从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国风》民歌说的内证、外证以及诗经研究之文学视角看,"国风非民歌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张叉 《凉山大学学报》2001,3(1):134-136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中国传统诗学将意象分为赋、比、兴,现代诗学把意象分成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嗅觉意象、触觉意象、味觉意象、动觉意象和抽象意象.<诗经·小雅·伐木>是成功运用意象的典范.本文运用现代诗学对意象的分类法,将<伐木>中的意象作了较为详细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诗经·齐风·猗嗟》的立意,因始终夹缠于文姜与齐襄公兄妹淫乱那段历史公案之中而难以厘定,这是诗史附会和背景赋予的必然结果。从诗与史若即若离之间探求《猗嗟》立意的具体语境便是一条捷径,语境一旦明了,即可登堂入室走向正确的结论,即这是齐国对来访的国甥的礼赞,这是接待国宾的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语境之下,能够表达的只能是赞美。  相似文献   

11.
《诗经·蒹葭》是一篇典型的用意象来表情达意的古典诗歌。形而下,蒹葭、伊人、秋水等只是诗歌叙事或情境中的一般物象;形而上,这些物象又可进行文化层面和象征意义上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诗集传》是宋代诗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在宋代疑古风气影响下形成的,一方面反映了朱熹尊儒尚理的观念,另一方面体现了朱熹新的解《诗》方法,即"以诗解诗"。在尊儒传统、疑古风气以及朱熹自身读诗体会的影响下,《诗集传》对爱情诗的解读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一是与《毛诗序》相同,解为文王后妃之德或美刺诗;二是从诗本身出发,体味诗意,但又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把男女爱情诗解为"淫奔之诗";三是还原诗本意,肯定男女情思,不做过多的理学阐释。朱熹对爱情诗多变的态度也反映了朱熹本人思想的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13.
《诗经·卫风·硕人》历来传诵众口,但对其中几个名物的解释却是众说纷纭,且不能令人满意。经考证可知:"柔荑"是指茅草的花实,"凝脂"是一种食品,"蝤蛴"是金龟子的幼虫蛴螬,"齿如瓠犀"义为"齿如瓠排"。  相似文献   

14.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也是数千年来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汇聚的中心,中原汉族文化的不断丰富,是由于四周辽阔地域中的各族文化源源不绝汇入的结果。在《郑风》21篇作品中,就有不少反映先秦时期中原文化的民俗因素,其中"令会男女","临水祓禊"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赵沛霖的《诗经》研究是对《诗经》学史建构模式的超越,对《诗经》研究作了多方面的深入与拓展,彰显了研究上可贵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6.
《卫风·氓》和《邶风·谷风》是《诗经》中两篇有代表性的弃妇诗。经济地位的改变、礼法制度的束缚和男子的喜新厌旧是弃妇诗产生的社会根源。弃妇形象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勤劳、善良、温柔、恪守妇道的贤妻,不同点在于《邶风.谷风》中人物顺从软弱,《卫风.氓》中的人物则开始觉醒,逐渐走向自强自立。对比衬托,形象栩栩如生;叙事为主,间以抒情和议论;借景抒情,善用比兴手法;诗风纯朴,色调哀婉动人等构成了弃妇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诗经·国风》多被认为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表达了对剥削压迫的强烈反抗,是下层百姓的民歌创作。而结合周代的礼乐文化背景,根据风诗中的衣饰描写、生活状态等判断,国风实际上彰显了浓厚的贵族文化,体现了贵族的生活情调和审美好尚,可考的作者也多为贵族,因而其并非中下层民众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8.
简单地把“我”与”“氓”之间的关系确定为“青梅竹马”式是不够准确的.不论从作品内容还是人物关系演变的角度看,“我”对“氓”都经历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假知到真知的过程,“我”的性格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把“我”与“氓”的关系说成“青梅竹马”式,便违背了“我”的性格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9.
分解方式和积累方式这两种诗歌意象的建构方式,在《诗经》中都有所运用,但用的最普遍的是积累方式。《诗经》的意象具有创造性、朦胧性与歧义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它早期诗歌口头文字创作的性质有关,是属于一个历史时代的。  相似文献   

20.
对《诗经·无羊》篇“牧人所梦,众维鱼矣,旒维稿(旗)矣”后两句诗的理解,诸家歧义互出,迄无定论,关键是对“众”(聚)和“维”的解释各持己见。该文认为,“众”通“竦”,指蝗虫;维,与也,是个连词。牧人所梦者,竦与鱼,旒与稿也。竦,成群的东西;旒,所以使众也,声符兆有众义。鱼字与稿字皆与剩余的余字谐音。综上所述,牧人所梦为丰年和室家繁衍之征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