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1996年11月30日报道,塔斯马尼亚大学南极合作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宣布.他们发现南极的咸水湖在过去的200年中,比先前6O00年中的任何时间内的含盐量都减少了。他们通过分析咸水湖中的沉积物后认为,在以前的6O00年中.南极的气候在比较干燥和比较潮湿之间变动、但是在最近200年内,它不断地变得更加潮湿.而这可能是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科学家用成水湖中的含盐量变比作为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一种方法.这还是第次。过去,研究人员都是从冰盖钻取样芯来研究南极过去的气候,现在罗伯茨通过测定南极湖泊沉积物叶。沉…  相似文献   

2.
陆龙骅 《科技潮》2000,(8):32-34
在新的千年之交,我有幸作为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队的一员,继参加中国第5次南极考察队的首次东南极考察后,再次赴南极考察。南极位于地球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地区终年被冰雪所覆盖,气候条件恶劣,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和最干燥的地区。素有世界"寒极"、"风极"和"白色沙漠"之称。鉴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有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南极的科学考察与研究。研究南极对人们认识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QQ不倒问     
《小学科技》2008,(10):6-7
南极鳕鱼为什么不怕冷A:我们知道,一般的鱼类在0℃以下就会被冻成"冰棒",而南极鳕鱼在南极寒冷的气候下仍能生存,这完全要归功于它体内的一种神奇物质——抗冻蛋  相似文献   

4.
南极地区温度,海冰和臭氧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1957-1993年南极及邻近地区温度资料,1973 ̄1992年海冰北界资料和1957 ̄1992年南极地区大气臭氧总量资料,对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区域性,气候变化趋势的时空多样性等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研究结果: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其气候条件十分复杂,近35年来的大气温度,臭氧和近20年以来南极海不的变化在时间,空间上都是多样的,近年来南极温度与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并不致,这种变化和  相似文献   

5.
提起企鹅,人们往往想到冰天雪地的南极。那些蹒跚步态、身穿燕尾服的高傲的南极“绅士”,千万年来在南极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企鹅成了南极的象征。企鹅是一种古老的游禽。在南极未披上冰甲之前,它们就已经在南极定居了。随着南极气候的变化,企鹅练就了一套抵御严寒、与冰雪抗争的本领。它们或在冰雪上行走,或在冰冷的海水中疾游,与冰天雪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企鹅主要  相似文献   

6.
文化播报     
<正>日本计划建设第五个南极科考基地据日本媒体近日报道,日本计划于今年底开始在南极内陆新建一个科考基地。这将是日本在南极建设的第五个科考基地。据报道,由于南极内陆气候极端严寒,建设大型基地非常困难,日本计划新建一个简易、可移动的科考基地。新基地位于距南极大陆沿岸约1000公里的内陆地区。新基地的主要目标是钻取大约100万年前的冰芯,以分析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  相似文献   

7.
南北极研究     
韩毅 《科学观察》2010,(2):47-52
南极和北极分别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政治的因素,南极研究受领土、资源和气候问题的驱动,有关南极的国际公约强调享受资源和权益取决于科学的投入和贡献的精神。国际南极活动以科学活动为主,同时有关管理活动在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南极苔原植物-土壤系统中HCH,DDT的生物富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极乔治王岛无冰区典型的苔原生态系统中3种苔原植物及其下覆土壤中六氯环己烷(HCH)、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DT)含量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HCH,DDT在南极苔原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富集特征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南极苔原植物体与下覆土壤相比,除南极石萝(Usnea antarctica)对HCH的富集较明显(富集因子BCF石萝/土壤=2.74)外,金发藓(Polytrichum alpinum)、发草(Deschampsia antarctica)样品中HCH,DDT含量均低于下覆土壤;3种植物的富集系数还表明,它们对水溶性农药HCH的吸收高于对脂溶性农药DDT的吸收.同时,对比3种苔原植物及其下覆土壤中HCH含量发现,在大气沉降HCH可以忽略的情况下,植物体的HCH主要来源于下覆土壤.因此,植物体及其下覆土壤中HCH含量呈现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3种苔原植物及其下覆土壤中DDT的含量总体上也具有类似特征.此外,对苔原生态系统中DDT各种异构体的分析发现,1980年以后随着各主要农药使用国对DDT的相继禁用,DDT的有效组分pp'-DDT降低,并且低于代谢产物pp'-DDD和pp'-DDE含量之和,可见,各国对DDT的禁用已经有效地抑制了农药污染对南极苔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冰芯的形成过程,也是它记录气候变化情况的过程。由于北极圈地区(以下简称北极)和南极圈地区(以下简称南极)具有特殊的地形与气候,而且少被人类活动干扰,这里的冰芯保真性好、包含信息量大、科研价值极高。南极冰芯相比于北极冰芯,南极冰芯更受科研人员青睐。首先,南极的气温比北极还低。北极的大部分区域是北冰洋,而南极的大部分区域是陆地。相对于陆地,海水的比热容大。北冰洋  相似文献   

10.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在植物微量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的信噪比高、检测限小、无损伤等特点,对采集自南极、青岛和安徽地区多种植物的茎、叶和花被样品进行了元素分析检测出的20多种元素中,有Ca,Mn,Fe,Cu,Zn,Br,Rb和Sr等.结果显示,南极苔重元素的低含量与其环境污染低相一致,苔藓中K,Ca和Fe的峰强依次有数量的提高.青岛红藻门的鸭毛藻对Br有很强的吸收倾向.将1985年和1999年获样品进行对比,说明这些植物的金属元素峰强有明显增加.淮河沉水植物金对K,Ca,Mn和Fe都有较强的富集能力,所富集的元素含量和种类随水环境污染元素浓度的变化而有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科学触角     
闫凯 《科学世界》2013,(8):20-21
南极冰架缩小多因底部融化冰架是延伸于南极洲大陆周边海面上的大面积固定冰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南极冰架不断崩解,面积逐年萎缩。按照传统观点,南极冰架大多因冰山崩解而失去质量,但美国一项新研究表明,由海水变暖导致的底部融化可能是南极冰架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或将改变人们对气候变暖影响南极演化的认识。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6月13日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利用卫星观察及冰表面积累重建等方式,第一次全面勘测了环绕南极洲、总覆盖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的冰架。结果发现,2003~2008年间,每年南极冰架由于底部融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2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雁云教授结束南极科考回国.张雁云教授自2017年11月26日出发,启程参加了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为期3个月的南极科学考察取得圆满成功.本次科考,张雁云教授主持完成了我国拟设立的首个南极保护区的区域选划、区内动植物本底、气候和环境因子采集分析等工作.同时开展了阿德利企鹅和贼鸥种群数量监测、栖息地调查,极昼条件下阿德利企  相似文献   

13.
在地图上北纬66度33分处有一条虚线,标注着“北极圈”的字样,说明从这条线往北走即进入北极圈了。北极与南极不同,南极是大陆,终年被冰雪覆盖,四周被大洋环绕。那里没有种子植物,只有真菌、地衣和苔藓,也无固定居民。1959年由12个国家签订的《南极条约》冻结了一切对南极的领土  相似文献   

14.
气雾立体栽培是一种新型农业无土栽培技术,该技术有望让极地科考队员吃上新鲜蔬菜,目前已在南极中山站展开初期调研试验。但"南极温室"需要日夜燃烧燃油加热来抵御极地严寒、能耗大、成本高。针对该问题,展开南极中山站气雾立体栽培室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研究。依据南极中山站的气候特点研究风光互补供电可行性;分析负载用电特性,优化配置供电系统容量;应对中山站特殊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低温环境,提出供电系统能量管理和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策略;利用MATLAB对低温下风力发电系统、光伏系统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策略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中山站可用风光互补给气雾立体栽培室供电,所配置供电系统容量可靠,能量管理及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策略适用于中山站低温环境。  相似文献   

15.
南极是研究全球变暖问题的典型地区,由于南极所处的纬度以及其特殊的地理风貌、自然气候,所以研究南极以往的实测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英国南极调查局网站,得到2000-2015年的实测温度资料。由于观测点的温度可能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聚类分析,把观测点进行分类。然后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对不同类别的观测点进行温度变化规律的探讨,得到南极的平均气温。最后我们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南极地表温度与时间之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气雾立体栽培是一种新型农业无土栽培技术,该技术有望让极地科考队员吃上新鲜蔬菜,目前已在南极中山站展开初期调研试验。但"南极温室"需要日夜燃烧燃油加热来抵御极地严寒、能耗大、成本高。针对该问题,展开南极中山站气雾立体栽培室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研究。依据南极中山站的气候特点研究风光互补供电可行性;分析负载用电特性,优化配置供电系统容量;应对中山站特殊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低温环境,提出供电系统能量管理和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策略;利用MATLAB对低温下风力发电系统、光伏系统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策略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中山站可用风光互补给气雾立体栽培室供电,所配置供电系统容量可靠,能量管理及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策略适用于中山站低温环境。  相似文献   

17.
阮莉珠 《科技潮》2001,(7):92-93
2万年以前,全球陆地有1/3被冰雪覆盖,不仅南极是厚厚的冰盖,北美、西欧(包括加拿大与美国北部)也都被几千米厚的冰覆盖,这就是冰期旋回。现在,有人惊呼:冰期马上又要来了。也有人预言:今后几万年是温暖气候。国际科学家们的这两种观点迥然相异,且都言之凿凿,均有严密的研究资料佐证。究竟孰是孰非?人类该如何应对?由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项目”:《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就是要想从海底寻找答案,揭示影响全球气候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南极臭氧洞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IAP九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南极臭氧洞气候效应的数值试验.试验和分析表明,南半球高纬和极地平流层臭氧含量的减少,不仅对南半球气候有明显影响,而且影响到北半球,使全球气候产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要闻摘编     
《甘肃科技》2003,19(2)
1.我科学家发现南大洋缺铁影响气候生态系统最近 ,我国第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科学家研究发现 ,南大洋的缺铁特征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南极生物的生态系统具有直接影响。海洋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大气的 5 0倍 ,它的碳循环在调节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和全球气温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占全球面积 2 0 %的南大洋自然是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南大洋紧挨着南极大陆 ,而南极大陆是一片冰雪的世界 ,大量含铁的土壤被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冰雪所覆盖 ,使南极圈一带土壤中铁元素对海洋生物生长的贡献很小。由于缺少铁元素 ,南大洋里的藻类细胞生…  相似文献   

20.
作者根据亲自参加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的经历,从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对航空、航海的影响方面讨论了中国南极长城站所在地——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区的战略意义。根据对地质基础、金属矿产、火山活动以及冰川侵蚀历史和地貌现象的讨论,指出该区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大陆漂移和冰川冰缘地貌的极好场所。最后指出,该区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的具有南极特征的动植物和动物间奇特的食物链关系是该区成为重要的生物资源区和受南极条约保护的特别科学兴趣场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