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堪称“经济奇迹”的是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高速发展及稳定增长。在这一奇迹的背后,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原动力,即“科技立国”的思想与举措。因此可以说,日本经济是循着科技立国道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经济奇迹的。 一、立国之本的历史演化离不开科学技术 立国之本,决定着一国的施政方针、国家体制、经济结构、社会理念、行为方式等等,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课题。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直到今天,始终怀着时代的使命感与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最近日本派遣了不少经济考察团往世界各国,也派遣一个考察团来我国。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什麽呢?在近年来,日本不断和印度、澳洲、南非、加拿大发生了商务纠纷,那又是为的什么呢?在本文中有着关於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中国虽然创造了持续30年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但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依然不强.甘本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后,很快就在部分产业中系统掌握了前沿核心技术.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的汽车、家电等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潮水般地涌向世界.相比之下,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中国制造"不断冲击着世界,但是,"中国品牌"却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4.
朱珍 《华东科技》2009,(9):46-47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稳步快速增长,出现了中国的“经济奇迹”,实践表明,科技是这一奇迹的重要助推器,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科技的投入从而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腾飞。总体上看,我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逐步以立法的形式推动科技投入的制度化,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日趋形成,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也卓有提高。然而,我国的科技投入仍存在区域性差异,即省域科技投入总量不平衡、结构欠合理、投入产出不协调等,这些不足限制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5.
<正>从1985年首笔科技贷款算起,科技金融作为一个鲜见的中国本土创新产物,已经存在并发展了30年。科技金融的出现、形成和发展,从源头上看,完全源自邓小平的两个重要判断。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科技界一直兴奋不已;邓小平又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让金融界持久老大自居。一个"第一",一个"核心",它们是怎样演绎出中国的科技金融事业的呢?未来政府在中国科技金融演化中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相似文献   

6.
钱学军 《科技潮》2004,(2):59-59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30年前,地处黑龙港流域的曲周县是一片盐碱荒滩;30年后的曲周,“田是米粮仓、树木论斤卖、玉米论穗卖、鸡蛋论个卖”,农业和农村经济充满着勃勃生机。什么使曲周发生了这样神奇的变化呢?是中国农业大学以科技和人才为依托,扎根曲周30年,创造了这一人间奇迹。  相似文献   

7.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30年前,地处黑龙港流域的曲周县是一片盐碱荒滩;30年后的曲周,“田是米粮仓、树木论斤卖、玉米论穗卖、鸡蛋论个卖“,农业和农村经济充满着勃勃生机.什么使曲周发生了这样神奇的变化呢?是中国农业大学以科技和人才为依托,扎根曲周30年,创造了这一人间奇迹.   ……  相似文献   

8.
西方经济在长期“滞胀”后又陷入了新的危机。能否指望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会给它带来生机呢? 资本主义历史上发生过三次技术革命,每次都推动了生产力飞速发展。战后的科技革命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其广度、深度和速度以及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都超过了前两次。同时,它也使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使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进一步深化。目前可能推动西方经济发生变化的科技突破主要有四大项:电子技术、海底资源的开发利用、新能源、生物工业。但由于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障碍和科技发展本身的规律,新的科技革命何时发生和规模多大,在八十年代还不可能找到肯定答案。  相似文献   

9.
马可 《科技信息》2010,(27):114-115
资源匮乏的日本为了生存,从明治维新到今日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久之便形成了科技立国的思想。二战的溃败到今日的世界科技强国,日本的飞速发展可称得上是一个奇迹。日本在短时期内的崛起,并克服它自身的先天不足,与其不同时期的合理适时科技政策不无关联,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日本,仅仅经过短短一百多年的自身努力,便一跃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的印象中,奇迹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那么,发生概率有多微小才算得上奇迹呢?我们先来看看常见的扑克牌魔术。大家都知道魔术中是有"把戏"的,尽管如此,魔术师表演时,我们还是会看得很入迷,感觉很多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1.
徐敏  刘淑  孙阳 《科技信息》2012,(18):88-89
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打击是毋庸置疑的,而作为日本最大的邻国,中国经济又会因此受到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就某大学日语专业的就业情况,运用实地调查以及科学数据分析的方法,由点及面,阐述东日本大地震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甚至从另一角度也可以说是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发展机遇。本文可为东日本大地震下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日本“对中国崛起”不只是一味关注政治和经济领域,也包括了中国“的科技抬头”,并对中国在科技上后来居上有了更大的戒心。日本科技振兴机构发布一“项向中看”政策,决定开“设中国情报中心”,专门搜集中国的科技资讯,并将资料数码化,以提供给日本科研  相似文献   

13.
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由于大陆板块经常发生碰撞,所以地质活动比较剧烈,这样就使日本非常容易发生地震。日本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20世纪以来,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已超过50次。全球10%的地震都发生在日本和它周边地区。但是为什么日本每次地震后能够做到人心临危不乱,社会秩序井然呢?秘诀就在于该国长期以来积累的抗震防灾普及方面的丰富经验,尤为突出的是他们在抗震防灾方面引入的领先科技,为抗震防灾提供了更为全方位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荐书     
正"日本为什么会成功?"这是美国与中国都感兴趣的题目。当大部分人的眼光聚焦西方时,日本的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为世界第三位,国民生产总值超出英、法、西德,仅次于美苏。欧美的经济学家称之为"日本奇迹",很多人对这个"奇迹"进行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人认为是由于日本适当的经济政策,有人认为是  相似文献   

15.
20多年持之以恒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十多亿中国人创造了堪称“奇迹”的经济增长。在一个规模如此之大的国家,保持了如此之快和如此之久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奇迹在世界经济史上恐怕只有19世纪后半期的美国和“二战”之后的日本可堪媲美。增长给中国人带来的福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中国也为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误区,把发展等同于增长,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而忽视了增长对环境、资源以…  相似文献   

16.
围棋漫笔     
前年和去年,日本围棋代表团两次訪問了中国,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对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誼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絕非偶然的。围棋也同书法和水墨画等一样,从古老的年代起就在日本流传。中国的围棋是在什么时候傳到日本的?是日本早期的遺唐使直接由中国带回去的呢,还是在更早的时候經过朝鮮传去的?这一点还无法稽考。  相似文献   

17.
<正>"马桶盖"这个词出镜率可谓出奇的高,2 0 1 5年中国游客抢购日本马桶盖开始,"马桶盖"这个词就火了起来,并引发了全国的热议。人们还在感叹着国内连一个马桶盖都做不好的时候,外国人却在疯抢购贵州一家名叫思特科技公司生产的Topseat中国马桶盖。中国马桶盖在国外为什么如此火爆?到底这些马桶盖有哪些神奇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崛起的影响和困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自1992年出现中国威胁论以来,国内外关于中国崛起或是中华民族复兴已经有了许多讨论,今天之所以再次讨论这个问题是希望能引起国内学者们从中国的角度讨论这一问题,而不是从外国的角度讨论问题。自有“中国威胁论”以来,中国一直都在讨论如何在国际社会上减少“中国威胁论”,如何让周边国家,特别是让美国别认为中国是威胁。阿富汗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一结束,美国就出台了大谈中国威胁论的国防部报告和国会中美关系评估委员会报告。这说明尽管我们一直想办法消除“中国威胁论”,但美国认为中国是威胁的观念是不断加深而不是日益淡漠。那么,中国实力的增长如果可以缩小了中美实力差距,这对美国和世界将产生什么影响呢?也就是说美国不把中国作为主要战略防范对象是否可能?中国崛起面临的最大国际困难是什么?是经济的,是政治的,还是安全的?中国应采取什么策略来应对这些困难?如果美国超强实力地位20年不变,其防范中国的战略目标又是既定政策,那中国应该怎么办呢?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这次宣传“中国威胁论”,东盟国家和欧洲国家都没有附和。这是不是说明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是中国实力增长的客观影响变化了呢,还是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阎学通  相似文献   

19.
江瑞平教授在本刊12期中撰文指出,日本经济陷入了战后严重的经济衰退,回升前景不容乐观。那么,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将对全球经济尤其是东亚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呢?不妨再看看江瑞平的深度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发展本国的科学技术呢?在1988年4月召开的“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提出了以下选择原则: 1)不可盲目追求“新”、“高”、“全”,应从本国的资源条件、筹资能力、科技教育基础、组织管理水平等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实际效益和市场前景,选择适用技术。有些高科技,在技术上是成功的,但经济上却是失败的,有些小革新、小改进在技术上不起眼,但积累起来,却能收到比大的发明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