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森林植被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流失土壤60亿t,占世界总侵蚀量(600亿t)的1/10,每年的入海泥沙量约20亿t,占世界入海泥沙量(240亿t)的1/12。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造成土壤中养分流失,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对水质的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且大量的侵蚀泥沙淤积湖泊、抬高河床,降低了其调泄洪水的能力,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此外,表土的大量流失,土层变薄,土壤性状恶化,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的抗灾功能减低。为此,在分析我国主要水土流失类型区黄河、长江流域土壤侵蚀的成因、特点、危害及其与植被恢复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森森植被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2.
水岸带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岸生态系统是介于陆地与河流、湖泊、溪流或水塘之间的过渡地带,是非常重要的典型的生态交错区。水岸带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旅游价值。水岸带研究以生态学、水文学和地貌学为基础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我国城市水岸多使用混凝土等人工建筑材料,结果导致水岸植物群落丧失,破坏了水岸连接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纽带作用,其生态作用越来越小。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退化水岸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较为复杂,我国水岸带及其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理论与实践研究均较为薄弱。为此,笔者总结目前国内外有关水岸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对我国水岸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库区消落带的特点和生态恢复的目标,以恢复生态学的相关基本理论知识为指导,对隔河岩库区消落带进行了生态恢复,实践结果表明示范地的生态恢复模式能够恢复隔河岩库区消落带的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为日后三峡库区其他相关消落带的生态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功能特征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恢复、修复或重建被破坏的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可增加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其凋落层是巨大的水分蓄积库,增强了系统水分涵养功能;植被的恢复和重建,通过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达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水分的入渗和土壤储水量,减少地表径流。  相似文献   

5.
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市段河道护岸多使用混凝土等人工建筑材料,其结果导致河岸植物群落丧失,破坏了河岸连接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纽带作用,其生态作用越来越小.因此恢复重建受损河岸生态系统,需要研究适于河岸生态环境、生态作用好的生态修复材料.以恢复重建城市段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为目的,研究了作为受损河岸生态修复材料--芦苇幼苗的快速繁殖技术.结果表明:芦苇秆粗细对芦苇秆的发芽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在选取芦苇秆时,尽可能选择休眠芽多的芦苇秆,并且选用细芦苇秆,以便于运输;散状、捆状条件下,芦苇秆的发芽有显著差异,捆状芦苇秆要比散状更易发芽,可培育出优良的芦苇幼苗,因此最好将数个芦苇秆捆成一束浸泡发芽.本研究得出的技术方法,可以减少对芦苇原生地的破坏,并且能够快速、大量繁殖芦苇幼苗,为成功开发植物相容型混凝土河岸生态修复材料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基于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理念修建的河流护岸工程只考虑工程的耐久性及施工的方便性而使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材料,忽略了河流的生态功能,从而破坏了河流的各种生态过程,导致河流污染严重,生态作用越来越小.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开展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修复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应采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荒漠河岸林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以胡杨为建群种的荒漠河岸林是我国及世界上胡杨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通过分析该地区土壤含水率、地下水埋深、地形地貌类型与胡杨空间分布、龄级结构、郁闭度的关系,探讨其生长状况。同时,采用1983年、1992年及1996年遥感信息源编制植被专题图件,在GIS支持下处理图件,并应用制图数据及相关自然及人文数据,分析胡杨面积变化及演替规律,强调了系统重建设及恢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6年9—10月对云南干热河谷区三种不同的恢复生态系统进行了昆虫群落的调查,得出:研究区内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不同,显著影响昆虫群落种类的组成和结构,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越复杂,昆虫群落组成越丰富。  相似文献   

9.
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进行评价是当前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对生态恢复进行评价,可以及时了解生态系统状态、生态恢复程度等信息,用以指导生态系统管理并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概述了生态恢复评价以及对生态恢复评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以期从多角度、多途径判断和分析生态系统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东江河岸带各区段景观格局对水体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东江流域1998年,2006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利用Arc Gis对东江主干沿岸边缘做10 km的缓冲区,通过监督分类划分出6类地物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流域集水区的范围分出河岸缓冲带的上中下游区域。以Fragstats为工具,分别计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指数,进而分析河岸带各区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重点分析了河岸带各区段景观指数变化对水体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8年的变迁,东江河岸带水体的恢复在各区段有不同的表现。上游地区水体斑块面积有所下降,破碎化程度降低,聚集分布,中下游地区水体面积增加,同时破碎化加强,水体斑块分散分布。河岸带不同区域中植被斑块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植被覆盖率增大。区域中耕地斑块面积在整个河岸带中的比例降低,对水体水质的污染会有减缓作用,尤以上游变化为明显。建成地斑块面积增加,分布更加聚集,反映出河岸带地区城市化水平加剧,尤其在中游地区表现明显。其中,植被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对水体恢复起到了促进的正效应,而建成地的增加不利于水体的恢复,起到负效应。由于各种景观要素作用的不同,不同区段水体表现出不同的恢复效果。上游基本保持现状,作为源头保护良好,中游水体有显著增加,下游区段,虽然水体有一定的恢复成效,但是由于人口密度较大,抵消了恢复的力度,所以没有中游地区的效果明显。各种因子的综合表明,在水体恢复的过程中,要结合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在流域尺度上进行恢复,注重多因子的协调。  相似文献   

11.
关于鄱阳湖退田还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元柱  黄精明 《江西科学》2001,19(3):181-184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它又是通过吞吐型湖泊,对长江洪水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调蓄功能。因此,在鄱阳湖区实施生态建设,恢复湖泊的生态功能,保护与合理利用其湿地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尤其是生态农业,对于江西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就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如何通过生态建设,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并与调蓄洪水、控制水旱灾害和血吸虫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这一课题提出了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2.
铜矿生态恢复的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兴  万金保 《江西科学》2005,23(3):233-235,242
根据泊水河流域矿区生态现状,从充分利用现有采矿度弃地的生态潜力、恢复重建原有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在工程恢复和生物修复两方面提出了洎水河流域矿区生态系统恢复的措施,可供同类型矿山借鉴。  相似文献   

13.
The plants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located in Xinjiang, China are drought adapted species and grow in generally nutrient-poor soils. A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e desert to determine th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status associated with the desert plants which belong to 23 species from 11 families of annuals and perennials. Roots from all plants were examined for the presen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hyphae, vesicles and coils/arbuscules to determine the status and extent of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 Of the plant species surveyed, 14 (61%) were found to form AM associations, 5 (22%) were possible AM colonized species, and 4 were non-mycorrhizal plants. The proportions of annuals and shrubs forming AM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perennials and herbs, respectively. Spore density varied from 5 to 21 per 20 g in soil of root zone. 14 AM fungal taxa in 3 genera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10 of which belonged to Glomus, 3 to Acaulospora, and 1 to Archaeospora. Glomus was the dominant genus in all genera identified. G. deserticola and G. etunicatum were the most common taxa isolated, with occurrence frequencies of 77.4% and 74.8%, and relative abundances of 14.4% and 15.5%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4.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fungi form mutualistic symbioses with most plant species an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ecosystems. Knowledge of the response of AM fungi to temperature change will improve our under- standing of the function of AM fungal community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in ecosystems. The effects of constant warming on AM fungal communiti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previously, but responses to asymmetrical warming over 24-h periods have never been documented in natural ecosystem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AM fungal communities in a full factorial design including day-time and night-time warming in a semiarid steppe in northern China. Day-time and 24-h warming, but not night-time warm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M fungal spore density. In contrast, none of the three warming regimes had a sig- nificant effect on AM fungal extra radical hyphal density. A total of 161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 of AM fungi were recovered by 454 pyrosequencing of 18S rDNA. Day-time, night-time, and 24-h warming a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M fungal OTU richness. Some AM fungal OTUs showed a significant bias toward day-time, night-time or 24-h warming. The AM fung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night-time warming, but not by day-time and 24-h warming. Our finding highlighted dif- ferent responses of AM fungal spore density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to asymmetrical warming. This study might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ecosystem functioning of AM fungal community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in a semiarid steppe ecosystem.  相似文献   

15.
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安太堡矿为例,论述了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优良植物的筛选、先锋植物在矿区的表现,通过适当栽培,可迅速恢复植被有效地改良土壤,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大型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大型水生植物对水体修复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大型水生植物对氮磷、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的吸附降解以及对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的机理、效果和应用现状,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红楠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兆祥 《江西科学》1989,7(2):44-51
红楠林是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森林,也是优良的用材林和环境保护林,本文从红楠林的类型,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种群年龄结构,生长发育、分布、演替、经济价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林火是破坏森林生态的重大因素。西昌市云南松林区每年会形成约200~500hm2的火烧迹地。多发生于干旱春季和秋冬季,由于法规缺失和管理不到位,造成迹地生态修复滞后甚至成为盲区,成荒芜弃置状态,使得林业有害生物侵入为害,严重破坏森林生态平衡,降低森林质量。本文通过对西昌市林火迹地成因和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生态修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云南松林上层木生物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数量化理论Ⅰ的方法,分析和比较了生态因了对云南松林上层木生物量的作用强度.共选择生态因子九个、即上类,土层厚度,坡向,坡位,坡形,海拔,林龄、林分密度和平均树高.结果表明,影响云南松树生物量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林龄,林分密度、坡位、坡向和平均树高.但生物因子的作用比生境因子更强烈.  相似文献   

20.
由于长期的植被破坏和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土壤环境的恶化是无容置疑的事实。问题是我们怎样做才能改良土壤,使其有良好的结构和最高的肥力,从而生产更多更好的第一性产品。我们知道,森林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最广,生物总量最大的植被类型,而且具有最高的种的多样性、复杂的空间结构和很高效能流程复杂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本文就黄土高原土壤改良中森林的作用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