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鲟的形态、分布及产卵洄游习性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隶属硬骨鱼纲、真口亚纲、鲟形目、鲟科、鲟属。俗称鲟沙、鲟龙,目前,世界上现存的鲟鱼类有2科2属约25种。中华鲟是鲟鱼类中个体最大、也是我国特有的经济鱼类。古生物学和鱼类学工作者,根据古生代的志留纪到二叠纪地质年代出现的古棘鱼类化石的形态特征,推断古棘鱼类为现代鱼类共同祖先,而鲟鱼类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所以中华鲟被人们称为古老  相似文献   

2.
漫话中华鲟     
鲟鳇鱼的由来鲟鱼类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鲟鱼类的化石见于中生代的白垩纪.现存种类,基本上保留了祖先软骨硬磷的原始特征,使其区别于其它硬骨鱼类,而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对鲟鱼类的研究,直到十九世纪才作比较严格的分类.鲟形目在全世界分布有二科,七属,共二十六个种.其中,鲟科在我国分布有二属,七种鱼.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 Gray)是鲟属的代表种,鳇属(Huso)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鲟鱼是我国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学术意义的鱼类,我国曾报导长江内有两种,珠江内有一种.迄今有不少学者将我国长江水利枢扭修建后的主要救鱼对象报导为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os Gray),本文初步比较了珠江内中华鲟的地模标本和长江内的鲟鱼的形态同分类性状,发现它们之间在八项特征上有明显的差异,差异程度已达种一级的水平,因而提出长江内的中华鲟的记录是一个值得商讨和重新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史氏鲟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营养价值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鲟鱼类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原始的幅鳍鱼类,中华鲟、史氏鲟和达氏鳇则是我国3种主要的鲟鱼种类,史氏鲟是我国目前最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贵的鱼类,史氏鲟产于黑龙江水域,由于其特有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倍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地方名大腊子、腊子。雄性体长可达250厘米,体重可达150公斤,雌性体长可达400厘米,体重可达400公斤,被誉为国际上的佳肴,是我国长江中的一种大型经济鱼类。为了发展和保护这种鱼类的资源,为了移养驯化这种鱼类提供科学依据,有研究它的必要。此外,中华鲟的形态结构和内部解剖的许多特点,对研究鱼类  相似文献   

6.
<正>一定要回到长江生儿育女中华鲟是和恐龙同时代的物种,根据已经发现的化石标本考证,它在地球上至少已经生活了1.4亿年之久。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从鱼类学上讲,鲟鱼是一个大家族,世界上有27种鲟鱼,均分布于北半球。鲟鱼家族大部分属于温水性与冷水性之间的亚冷水性鱼类。中国共有8种鲟鱼,分布在新疆、黑龙江、长江流  相似文献   

7.
世界鲟形目主要种类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鲟鱼类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一的目。鲟鱼类广泛分布在北半球,中国鲟鱼类计2科3属8种,俄罗斯鲟鱼类计1科3属14种;欧洲(含俄罗斯欧洲部分)鲟鱼类计1科2属9种;北美鲟类计2科3属9种。鲟鱼类系世界名贵经济鱼类,有着重要的渔业意义。  相似文献   

8.
鲟鱼是鲟形目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纲、鲟形目,是古老的大型鱼类。现在全世界生存的鲟鱼类共有2个科(鲟科和匙吻鲟科),6属,约25种。鲟鱼每个种类大小不一,但是在体形、外观、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点。和其它鱼类相比较,鲟鱼是非常好辨认的。首先,鲟鱼为大型鱼类,个体一般都比较大,其中鳇属鱼类个体最大,体长可达3~5米,重者可达1000多公斤。其次,鲟鱼身体的  相似文献   

9.
7种鲟形目鱼类亲缘关系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阐明鲟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采用随机扩增我态性DNA(RAPD)技术对中华鲟、达氏鲟、史氏鲟、意大利鲟、短吻鲟、长江白鲟和匙吻鲟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13个引物在每个种共产生127个信息座位。按UPGMA聚类法构建这7种鲟形目鱼类的分子系统树。分子系统树首选分成两大支,即长江白鲟和匙吻鲟为一支,其他5种鲟科鱼类为对应的另一支。在5种鲟科鱼类中,我国3种鲟科鱼类中华鲟、达氏鲟和史氏鲟聚在一起,与意  相似文献   

10.
<正>长江是我国淡水鱼类种类最丰富的河流,也是我国野生鱼类资源和主要淡水养殖对象的优良种质来源。长江流域现有鱼类400余种(亚种),其中纯淡水鱼类350种左右,淡水鱼类之多居全国各水系之首。例如,珠江水系纯淡水性鱼类239种,黄河水系仅150种。长江流域有10种河海洄游性鱼类,中华鲟、鲥鱼等7种为溯河洄游性鱼类,鳗鲡与松江鲈则为降河洄游性鱼类。  相似文献   

11.
拯救中华鲟     
正2018年4月14日,500尾人工养殖的中华鲟在湖北宜昌放归长江,这已经是自1982年以来连续实施的第60次中华鲟放流。经过这么多年的增殖放流之后,中华鲟的现状究竟如何?对中华鲟研究与保护到底有哪些进展?长江鱼类生态的恶化还能够挽回吗?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长江生态保护的旗舰种,也是世界上寿命最长、洄游距离最远、体型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有记录的最大个体体重达到680千克。在古籍中,中华鲟被称为"鳣"。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玑曾记录道:"鳣出江海,三月中从河下头来上。形似龙,锐头,口在颔下,背上腹下  相似文献   

12.
鲟鱼类在我国分布很广,资源丰富,我国人民很早就对它进行观察研究,并加以利用,远在西周时代,便开始有文献记载。历代以来,以至清末,从名称、形体特征、生活习性、经济利用、捕捞方法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料,为今天研究鲟鱼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中华鲟是1.4亿年前出现于地球上的水生动物,与恐龙生长在同一时代,堪称地球上现有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被誉为“活化石”。中华鲟为我国乃至世界独有的溯河性珍稀鱼种,属鲟鱼类,故名“中华鲟”。中华鲟体长一般在2米左右,最长可达5米,体重在200至500公斤。每年夏秋季节,成熟的中华鲟,凭  相似文献   

14.
文摘     
浙江鳊鲌亚科鱼类咽骨咽齿的比较研究——郏国生……,浙水院报,1987,6(1)1-12 本文以比较解剖的方法记述了浙江鳊鲌亚科9属14种和亚种鱼类咽骨咽齿的形态特征,并阐明了此类特征在本亚科分类中的地位及其与食性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举世闻名的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沿宜兴(宜昌-兴山)公路北行7公里,有一座美丽的新兴县城——宜昌县小溪塔镇.水利电力部长江葛洲坝工程局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就座落在这里.万里长江,源远流长,鱼类资源和珍稀水生动物十分丰富,仅鱼类就有300多种在此繁衍生息,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区.中华鲟,是海河洄游性大型鱼类,  相似文献   

16.
 对一定水域内鱼类种群数量(资源量)的估算,是鱼类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基础.中华鲟资源量及其变动的研究一直是一个广泛关注、悬而未决的难题,从而影响了对中华鲟的有效保护.本文根据中华鲟繁殖群体存在两个股群的特点,首次建立了利用捕捞数据估算其资源量的理论和方法,对葛洲坝截流后的中华鲟资源量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由于葛洲坝的阻隔作用和过度捕捞的影响,中华鲟年际资源增长率从1981年的6.92,到1984年以后相对稳定在0.793~0.956之间,1984年中华鲟资源量达到最大,以后中华鲟资源量逐年减少.1981—1990年中华鲟多年平均资源量为1348尾,年均资源补充量767尾.本文还对中华鲟资源量估算理论和方法及捕捞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1) 本文的估算理论和方法是可行的,估算精度可靠.(2) 初始值变化对估算结果的影响逐年衰减.(3) 捕捞对中华鲟的年际增长率和未成熟个体比例系数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去年岁末,受宋庆龄基金会野生生物保护基金管理委员会之邀,我和北京的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到湖北省葛洲坝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进行采访。研究所的刘所长和易总工程师给我们介绍了他们近年来为拯救中华鲟所做的努力。中华鲟是我国长江的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成年中华鲟身长4米、体重可达500多公斤、平均寿命为30岁,性成熟需15年。中华鲟化石的地史记录最早发现于距今约1亿4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是现代鱼类的共同祖先  相似文献   

18.
魏正一 《大自然》2011,(1):70-74
大家对于长江里的中华鲟都已耳熟能详,黑龙江里的鲟鳇鱼却鲜为人知。鲟鳇鱼与中华鲟同为史前鱼类的孑遗物种,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其濒危程度和国际影响亦与中华鲟相近。  相似文献   

19.
中华鲟胚胎发育(Embryonic development)的材料来源,是作者在1972年参加中央农林部下达《长江鲟鱼专题调查》课题的工作期间,由渔民用滚钩在宜宾县偏岩子金沙江中捕获的鲟鱼,进行人工催产受精所得。 将观察材料盛入白磁盆中,定时取样进行胚胎发育观察和标本固定。从卵受精至仔鱼孵出。共历时133小时,同水温比较恒定(水温17℃左右)的浮动网箱比较,仔鱼孵出时间约延  相似文献   

20.
素有“水上熊猫”美称的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洄游性珍稀鱼类,曾广泛活动于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等内河和近海沿岸水域以及日本、朝鲜近海。中华鲟是白垩纪遗留下来的孑遗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活动能力的增强,中华鲟的活动范围不断受到蚕食,已经濒临灭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