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硕 《甘肃科技》2010,26(11):86-88
中国的传统法观念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它的产生有其必然性。通过对中国传统法观念产生的制度性基础和思想性基础进行分析,在肯定中国传统法观念所具备的借鉴意义和精华内容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对它带给我们的消极影响的分析,以期能更加全面的认识中国的传统法观念。  相似文献   

2.
方孔先生在其著作《实在法原理》中认为刑法的基本不合理性包括逻辑上的不合理性、基础不合理性、手段的不合理性三种,它们是所有合理性的根源。而"逻辑上的不合理性是指刑法的概念本身包含着无法克服的逻辑矛盾。"因此方先生得出刑法法律本身是自我定义之空中楼阁,缺乏深层的法理依据,根源在于无根。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诉讼观念是处于不同社会阶层 ,及在权力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对诉讼的普遍的看法、心态有不同的表现。呈现了“无讼”、“息讼”、“厌讼”、“贱讼”、“惧讼”、“健讼”等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多角度的形式。通过对不同诉讼观念的基本成因、报持该观念的群体及各观念的不同内涵的研究 ,对各种有关诉讼的观念进行比较研究 ,梳理其中内在联系与表现 ,对于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法制思想和法制环境具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厌讼观念居于主导地位,这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基础,并对传统社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诉讼观念仍然有一定的市场,这是由观念的特性及一定的经济、现实原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是人精华汇聚之地,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培养了数代爱馆敬业的图书馆人。但随着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传统与现代图书馆观念发生了碰撞。继承传统图书馆的优秀品质,完成图书馆员的角色转换,对传统与现代图书馆观念进行有机整合,是图书馆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图书馆的发展目标、管理理念、人才现状和底线公平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城市中,封建礼制与等级观念支配着统治者的城市观念,使城市的市政设施与管理主要服从于政治、军事的目的,这种与封建社会相适应的传统城市观念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过城市的发展,市政的进步。然而,近代开埠以来,西方先进文明的展示,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传统城市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迫使国人开始接受近代西方市政理念。  相似文献   

8.
方孔先生指出人格是特定的人性需求,人格权是特定的人性需求加上法律的许可。笔者从权利的概念、人格和人格权关系的角度对此加以批判,并指出人格的含义在不同的环境下应做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赵亚莉 《晋中学院学报》2011,(5):99-101,111
在普通高校基础英语教学中,过份依赖传统法教学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外语能力,而强化交际法则又遭遇教学难点。若将两者加以有机结合,既注重语言知识传授,又强调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则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普通高校基础英语教学中,过份依赖传统法教学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外语能力,而强化交际法则又遭遇教学难点。若将两者加以有机结合,既注重语言知识传授,又强调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则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慧 《科技信息》2007,(5):189-190
中国传统素描观念既体现出了它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一面,同时又暴露出呆板、枯燥、单调和陈旧的一面。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就需要把素描的科学性、规范性、严密性与作画者的主观感受结合起来,尊重视觉的感性认识,从而表现出对象潜在的本质和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历史时期的划分,应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为标准.并须考察与主要矛盾相关联的全国全民族的中心任务:以此观点思考抗日战争时期的开端,则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10年内战结柬和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性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公丕祥先生提出:马克思从个人与社会、法的现象与自由、平等与权利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精辟地阐发了法的现象的价值属性,实现了文明社会法哲学价值论领域的伟大变革是马克思法哲学价值论的真谛.本文则认为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遵循实践思维的内在逻辑考察法和法律相对于实践主体所具有的独特效用和功能才是马克思法哲学价值论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帝制时代,但传统法文化并没有消失,旧时代的法观念依然深深埋藏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当代中国社会延续了人治时代对实质正义的追求,也继承了传统的人情、关系及恕道文化,导致对违法的宽容或认同,进而影响法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鬼神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中源远流长,长期以来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思想元素之一,它既反映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也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蕴涵着对建构稳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的思想路径和基本原则。中国的鬼神观念源于原始社会。在中国社会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思想格局中,又具有各自的特征。其中,儒家的鬼神观念具有实用理性的特点,而道家,确切地说是道教的鬼神观念主要是超凡脱俗的神仙思想,而佛教除了佛、菩萨等观念外,宣扬生死轮回,其中轮回中有“阿修罗”和“饿鬼”,而禅宗则宣扬一种超脱烦恼的自在佛。  相似文献   

16.
对马克思生产劳动一般概念的再思考①———兼与蔡继明先生商榷魏自涛生产劳动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济学界对它的探讨由来已久。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者,尤其是亚当·斯密,对这一理论做过详细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7.
自1840年以后,中国人民为了求得民族自立、走向现代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和实践,本世纪以来更是加快了融于现代世界的步伐。五四运动就是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以表现出进步的现代观念和社会意识的新文化为武器,向封闭、落后的传统社会发起挑战的一次社会思潮和运动,五四运动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福期特提出的“‘形状’二分法”,对于研究小说人物的形态体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实用价值。但作为一个复杂结构的简化形式,其类聚群分的结果却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这种比喻性命题的认同至多只能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而无法在严密的理性思辩的参与下把它同小说社会纷繁复杂的现状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向联系起来。马振芳先生对于“二分法”所作的不适当的修正与补充,则使原本没有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和游戏化了。可见,单纯采用以现象分析现象、以规则代替规律的方法来划分小说人物形态的类型,是这一研究领城至今未能有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抗日并没有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流,当时中国政局的关键仍然是如何结束国内政局的分裂与动荡状态,以实现国家的统一;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战争仍只是属于局部战争,而中日两国并没有进入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全面战争状态。只有到了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才真正成为中国社会压倒一切的时代主题,中国抗日战争因此应从七七事变算起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