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片面共同犯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片面共犯的理论一直争议不断。传统的共同犯罪在处理各种新型的多人共同犯罪的案件时表现出各种问题,一些案件单凭共同犯罪无法很和解决,片面共犯理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片面共犯作为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存在不仅在理论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实践中也有存在意义。究竟是否应该提出片面共犯的理论,是否可以在实践中运用这一概念,本文将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片面共犯     
片面共同犯罪能否成立在理论上尚存争议。本文认为片面共犯是共同犯罪的特殊形态,具备自己特定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3.
在对共同犯罪的分类标准中,"混合式"分类法有多处不足之处。法学研究人员通过对世界各国关于共同犯罪的分类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分工分类法才是对共犯最为科学的分类法。因此,我国对共同犯罪的分类标准也应采用分工分类法教唆犯应被鉴定为独立共犯。  相似文献   

4.
片面共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刑法学者的基本立场和共犯观念不同,在片面共犯的归属问题上自然结论各异。而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刑法学者及刑法理论也应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共犯观念。  相似文献   

5.
共犯关系的脱离与共犯中止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共犯脱离理论很好地解决了在共同犯罪人不能构成共犯中止,在司法审判中按犯罪既遂对待又过于严厉、造成罪行不均衡问题。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目前未吸纳共犯脱离理论,外国刑法学界对该理论探讨较为深入,是否应当吸纳该理论?如何吸纳该理论?是在立法中明确增加共犯脱离,还是依照现有法律规定就可以做到对共犯脱离人罪行均衡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德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支配说是关于正犯与共犯区分的通说,该说以是否存在对共同犯罪的实际控制为立足点对正犯和共犯进行区分,这成为大陆法系国家刑事立法和司法借鉴的范本。该理论应当引入我国刑事司法之中,以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主从犯难以区分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黄璇 《皖西学院学报》2022,(4):79-83+130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日益猖獗且形成了以诈骗犯罪为中心的黑灰产业链。对于帮助实施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取款的人员是否成立诈骗罪共犯,实务中存在“同案异判”现象突出、判决说理不够明确充分的问题。对此,应当着眼于传统刑法理论中共犯处罚的基本原理、诈骗罪的基本构造,对相关法律规范的内涵作出准确理解。行为人之间有无事前通谋,是司法机关对取款人区分适用诈骗罪共同犯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要点之一,具体案件中应综合各类涉案因素进行判断。取款人在诈骗罪既遂前参与犯罪的,也可认定为共犯,同时,办案人员应采“失控说”的标准对诈骗罪是否既遂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8.
侦查监督是检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刑事立案监督又是侦查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缺乏操作性,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存在对共同犯罪中片面共犯的处理不全面,对"另案处理""捕后追逃"以及在逃人员的监督还有待加强。因此提高检察机关的监督能力显得日益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第一完善立法,强化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保证侦查监督,特别是立案监督有效开展;第二加强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衔接机制,拓宽刑事立案监督线索来源;第三依法保障检察机关的知情权,提高监督质量。  相似文献   

9.
刑法中的实行行为包括单一行为和复合行为。在单一行为中,片面实行犯既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又有参与不知情者所实施之罪的共同行为,承认片面实行犯为单方的共同犯罪,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构成的当然逻辑结论。在强奸、抢劫等复合行为的场合,片面实行行为即使只参与复合行为的一部分,行为人也要对整个犯罪承担共同责任。将片面实行行为认定为共同犯罪,既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共同犯罪理论,又可以迅速地恢复社会秩序,实现预防犯罪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浅论过失共同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失犯罪能否构成共同犯罪,国内外刑法学界对此争议颇多。我国刑法理论界通说认为各个共同犯罪人之间主观上应当是故意的,而不可能存在过失,过失共同犯罪通常被认为是难以成立的。但笔者认为无论是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过失共同犯罪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特别是围绕共同过失犯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的问题,尚有争议。难以形成基本的共识。我国《刑法》明文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故意犯罪,共同过失犯罪,不以犯罪论处。"这一方面在立法上承认有共同过失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又不确认其为共同犯罪,这与现实情况及共同犯罪的法理极不相称。然而,如果结合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共同过失正犯、过失教唆犯等共同过失行为有成立的依据,符合共同犯罪的主客观要件;对共同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应按照他们各自的主观罪过来认定他们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2.
张敏发 《科技信息》2007,3(24):404-406
关于过失能否成立共同犯罪在理论界有很大争议,肯定说和否定说各执一词。本文在肯定过失能够成立共同犯罪的立场上,探讨共同过失犯罪中的共同注意义务的两个问题:一是共同注意义务的意识传递;二是信赖原则在共同注意义务中的适用。  相似文献   

13.
共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共同犯罪,在国内外刑法界都争议颇丰,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肯定说,否定说和限定肯定说三种观点。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承认过失共同犯罪,并从史论、比较法,刑法理论和实践以及立法的角度来分析其成立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并肯定承认过失共同犯罪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经集体讨论后决定实施的滥用职权行为,参加并持赞同意见的人员,成立该罪的共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上下勾结、内外勾结实施滥用职权行为的,成立该罪的共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共同实施滥用职权行为,同时符合两种以上犯罪构成的,按想象竞合犯处理;仅构成滥用职权一罪时,依该罪的共犯处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分析论证单位能否成立共同犯罪以及单位共同犯罪的认定与处罚这三个问题,通过分析各种学说和观点,最后提出了自己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中,指使人和肇事者的主观罪过既存在有故意也存在有过失。在四种情行中两者都可能构成共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指使人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且在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是过失。而传统的共犯理论认为共犯是故意犯罪。由此,理论界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之间无疑产生分歧。运用"行为理论"或许能更好地解读共犯的主观罪过。  相似文献   

17.
帮助型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把部分为实现实行行为而存在的帮助行为规定为单独的犯罪,是帮助型犯罪.帮助型犯罪因与共同犯罪存在交叉,因而在刑法理论上比较特殊.帮助行为既构成单独犯罪,又与实行行为成立共同犯罪的情形,不属于想象竞合犯也不是法规竞合,应属于总则与分则条文之间的关系,应按分则所定罪名处理.刑法把部分帮助行为规定为帮助型犯罪的作法与法理不符.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共同犯罪现象日趋增多和复杂化,实行过限在司法实践中也大量出现,如何判断是否成立实行过限及其刑事责任的承担成为了困扰司法人员的一大难题。对共同犯罪中实行过限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具有完善共同犯罪理论、指导司法实践、正确定罪量刑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只有准确认定实行过限并合理分配刑事责任才能利于打击犯罪、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9.
对合犯在大陆刑法中属于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但在将此概念引入我国刑法理论时,却与我国的共犯理论产生了冲突。因此,有必要跳出我国刑法中的共犯理论体系,将包括对合犯在内的具有对合关系的一类特殊的犯罪即对合犯罪单独归类进行探讨。在犯罪构成上,对合犯罪具有犯罪客体同一性、客观对合性、主体依存性及主观对应性等特征。对合行为在我国刑法中主要表现为买卖行为、渎职、失职行为与一定违法行为间的对合行为及其他对合行为。对于对舍犯罪的处罚主要有对合双方行为都是犯罪和仅对合一方行为构成犯罪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岸因刑事立法背景不同导致在共同犯罪问题上产生难以融合的差异。海峡两岸采用不同标准的共同犯罪人分类法——分工分类法与作用分类法,二者都不能圆满解决共同犯罪人的定罪与量刑问题。大陆刑法在确定身份与共同犯罪时,存在着按主犯的犯罪特征决定共同犯罪性质的法理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